名稱沿革
唐開元十八年(730),志滿和尚始建於桃花峰麓的桃花澗,名湯院;
大中五年(851),徽州刺史李敬量夢見白龍,移建於湯泉對面,號為龍堂;
天祐二年(905),歙婺衢睦觀察使陶雅重建,復名湯院;
南唐保大二年(944),敕名靈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名祥符寺
建築遺存
祥符寺為宮殿式建築,古樸軒敞,外有迴廊。四周群峰聳秀,湯泉生香,古木青翠,幽靜秀雅。寺壁舊有“雲谷樵夫”羅洪先所題之詩二首。其一:“紫翠林中便赤腳,白龍潭上看青天;藥爐丹井知何處,三十六峰煙月寒。”其二:“何年何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雲;欲起軒轅問九鼎,道衣重侍玉虛君。”
據民國《黃山指南》記載,清乾隆五年(1740)六月初三,大雨三天三夜,山洪暴發,似野馬脫韁,浸漫山嶺,沖毀寺宇,除倖存一小沙彌外,諸僧淹斃,名寺成為廢墟。寺旁桃花溪上連線祥符寺和湯泉的小補橋同時被毀。
山洪毀寺時間,舊志記載不一。民國《歙縣誌》所載,為乾隆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