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駟

黃家駟

黃家駟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家、醫學教育學,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前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首都醫科大學名譽校長,是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黃家駟晚年還不遺餘力地投身於開拓我國還處於萌芽狀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為這門邊緣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國心胸外科學和生物學工程學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家駟黃家駟
(1906年7月14日-1984年5月14日),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人。胸心外科學家,醫學教育家。
民國22年(1933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民國24年來滬執教於國立上海醫學院。民國30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研修胸腔外科,獲美國外科專家和外科學碩士兩項證書,為美國胸腔外科學會創始委員、美國亞歷山大胸腔外科學會會員和國際外科學會會員,名列美國《世界名人錄》。
民國34年回國任上海醫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兼中山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上海醫務工作者工會副主席。
1951年任上海市首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總隊長,率320人赴東北治療志願軍傷員,獲中央領導表揚。
1957年組建國內第一所胸腔外科專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任院長兼胸外科主任。並組織上海胸腔外科醫師總結千餘例肺切除術治療肺結核的臨床經驗,建立肺切除術操作常規,提出對肺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倡議。
1958年調北京工作,先後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人物生平

黃家駟來到少年宮黃家駟來到少年宮
黃家駟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曾任嘉興府知府,父親任鹽運史,35歲時死於大咯血。他5歲喪父,5個叔伯亦相繼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就萌發要當一名醫生的志願。他聰慧好學,不滿足私塾的一點古文知識,13歲時瞞著母親隨堂兄到省城求學,後又投考天津南開中學。高一時,他竟提前兩年以同等學力考上了門庭森嚴的協和醫學院。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他和同學們激於義憤,衝破協和的禁令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的行列。1932年日軍進逼長城古北口,他參加協和醫療隊,奔赴熱河前線。1933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協和醫院任外科住院醫師。期間,他接受嚴格的臨床外科正規訓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1935年,他轉至國立上海醫學院任教。1937年任主治醫師,同年“八一三”事變發生,他勇挑國立上海醫學院醫療隊副隊長的重任赴無錫籌建傷兵醫院。上海淪陷後,他不甘當亡國奴,毅然暫別妻兒,隻身隨上醫內遷昆明、重慶,艱苦辦學。1939年晉升為外科講師。194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官費留美,是20個名額中唯一的醫學專業的留學生。1941年去美國密執安大學醫院胸腔外科學習。他基礎紮實,在導師指引下較快掌握胸外科技術。1943年在美國曾結合臨床研究結核性支氣管炎的病理學理論,同年獲外科碩士學位,並通過全美專家考試取得外科專家稱號。他是美國胸腔外科委員會的創始委員、美國亞歷山大胸腔外科學會會員、也是美國萊門·布魯爾國際外科學會名譽會員和國際外科學會會員,名列美國《世界名人錄》。留美期間,他還擔任密執安大學中國留學生會主席,每兩周組織一次中國建設討論會,立志學好本領,報效祖國。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繼覆滅。他不為美國優裕待遇所動,持美國外科專家和外科學碩士兩個證書回到祖國,決心為開創中國的胸外科事業披荊斬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軍運輸機回國。三天三夜的顛簸飛行,在印度轉機時行李丟失,但完整無缺地帶回整套開展胸外科手術的器械設備。
回國後,黃家駟先到重慶參加上海醫學院遷滬工作。到了上海,他一面在上海醫學院執教,一面在附屬中山醫院和中國紅十字會第一醫院(今華山醫院)從事胸外科的創建工作。不久即開展了肺結核、肺化膿性感染、食管腫瘤和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等胸外科手術,他還幫助澄衷療養院(現上海市第一肺科醫院)、國防醫學院(現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開展胸外科的業務。當時不少人勸他聯合開業,增加點收入。他笑笑說,“我感興趣的是當一名好教師、當一名好的胸外科醫師”。他利用帶回國的手術器械,較早地在國內開展各種類型的肺切除術、食管切除術、動脈導管結紮術和心包切除術等。解放後不久,他被評為民主教授,出席陳毅市長召開的座談會,被選為上海紅十字會醫院工會主席和上海市醫務工會副主席。同時被聘為上海醫學院臨時管理委員會委員。1950年,他出席了全國衛生會議和中華全會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同年冬韓戰逼近鴨綠江,他帶頭報名參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奔赴東北前線,擔任總隊長兼第二大隊大隊長。年底,他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1951年他在我國首先報告食管胃頸部吻合術,擴大根治範圍,減低了手術死亡率。1952年上海醫學院改組,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他被任命為副院長兼中山醫院院長。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和社會活動之外,黃院長始終堅持教學和醫療工作。他分管教學科研工作,積極開展教育改革,吸取蘇聯專家有用的科學管理經驗,進行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理論和臨床套用的科研工作,提倡“三基三嚴”,取得顯著的成績。他不僅在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建立胸心外科,還幫助原國防醫學院(現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中美醫院、澄衷醫院(現上海結核病防治研究所)開展胸外科工作。他一手創建的胸外科亦發展到96張病床,成為提供醫療服務、開展臨床研究和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黃院長針對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肺結核病發病率逐漸下降,肺癌病例相對增多,而肺癌早期易被誤診為肺結核或炎症。他又著文呼籲重視肺癌早期診斷,並親自開展氣管、支氣管外科手術的動物實驗研究。
1955年,黃家駟應聘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學部委員。1956年參加制訂全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同年他總結了對肺結核病施行外科瘺陷療法和切除療法l376例的經驗,組織上海市胸腔外科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推廣提高。並上書衛生部,提出對肺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倡議聯合上醫、上海第二醫學院和南洋醫院的力量成立上海市胸科醫院.他組建了我國第一所心胸外科專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並擔任第一任院長。1960年他首先研究支氣管成形術和心臟外科體外循環問題,結合當時條件曾對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的切斷縫合方法做了改進。這些均對當時我國胸腔外科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推動的作用。黃院長是國內外知名的胸心外科學專家,有廣博的基礎醫學理論知識、精湛的診療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胸外科手術熟練穩重,技巧純青,思路敏捷,治學嚴謹,重視理論結合實踐,他對肺切除術的手術精益求精,建立正規方法,為學習者所遵循。50年代後期,黃院長身居領導崗位,仍堅持不脫離臨床實踐,每周安排手術和查房。院系調整時,協和醫院的胸外科併入阜外醫院,他到京後即著手恢復協和醫院的胸外科,使之成為科系齊全的綜合性教學醫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患浮腫病,肝大、失眠和便秘,但仍堅持查房、會診、教學,常不分晝夜戰鬥在手術台前。1965年,他在協和醫院完成首例針刺麻醉下胸外科手術,接著又完成高難度的針麻下外側切口全肺切除術。此外,他還為各地培養了大批胸外科專業人才,建立和發展了胸外科專業隊伍,為我國胸心外科事業奠定了基石。1958年,黃家駟被調任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同時兼任國家科委醫學組副組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和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主任委員。除了全面領導醫科院下屬的四所醫院和10多所研究所外,他與一些專家倡議利用醫科院在人才、設備和科研水平上的優勢,創辦一所高層次的醫學院。中央批准了這個建議,任命他為校長籌建中國醫科大學。他以極大的魄力和幹勁,依靠全體教職員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迎來了第一批8年制醫學生入學。從師資隊伍、設備配備、校園建設到教學計畫、課程設定等,他都親自主持解決。1963年教學大樓落成,中國醫科大學己擁有27個教研室、212名專職教師的規模。他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把老協和辦學的好經驗基本融會於中國醫科大學教育之中、例如:嚴格錄取,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培養、自學和動手能力培養,臨床教學設導師制.重視基本功訓練等,使今天的協和醫科大學成為國內外聞名的一流大學。粉碎“四人幫”後,他滿懷激情投入醫科院和醫大的整頓恢復工作,5個研究所從偏僻山區要遷回,已解散的醫大要恢復,百廢待興,困難重重。古稀之年的黃家駟,為事業獻身的勇氣氣和毅力不減當年,他團結同志,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繼續為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事業奮鬥。

社會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上出現許多新興學科。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確定生物醫學工程學為一門獨立學科。他以極大熱情擔負起新學科的籌建工作。黃家駟院長對新中國醫學的現代化貢獻是巨大的,因而受到黨和國家的信任,得到了人民的愛戴。1951年10月他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並作大會發言。同年11月1日受到毛主席、周總理、劉副主席和朱總司令的親切接見。1955年3月19日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一、二、三、四屆全國人代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58年以來,他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醫學組副組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和國家科委生物醫學工程組組長。他還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外科學會會長、中華醫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學部委員、蘇聯和印度醫學科學院院士和委員。黃院長對醫學出版事業的貢獻很大。他是《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和《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的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的副主編。《中華大百科全書》和《中華外科雜誌》的編委。1957年春衛生部委託他主持編寫外科學教科書,當時國內還沒有—本正式的自編教材。他經過周密籌劃,組成6人編寫小組,定出編寫原則和提綱,分工合作,稿件集中後,他一絲不苟地每章每節進行修正,於第二年冬,先印成講義在少數醫學院試用,並分發各地外科教研室徵求意見,在定稿前,他仍細心通讀,這本全國醫學、衛生,兒科、口腔專業的外科學教材於1961年春出版。這是我國較早的一本外科學專著,對訓練青年外科醫師發揮了積極作用。1983年至1984年,他還組織編寫了《外科學》的第四版——《黃家駟外科學》。在他的晚年雖退居二線,仍精神飽滿地專注於事業,爭分奪秒地筆耕。1984年,他不顧病後體弱,埋頭工作。他主編《外科學》要大量充實內容,再版將成為大型外科參考書。他日以繼夜查閱文獻,先寫成《胸部損傷》一章作為藍本,趕在5月份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召開《外科學》編委會討論第四版的編寫計畫。5月13日他出席了全國政協會議,5月14日主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會,在赴會途中因心臟病復發與世長辭,終年78歲。
黃家駟院長逝世後,《外科學》編委會開會,決定由吳階平、裘法祖兩教授繼續他的主編工作。為紀念他對發展外科學的卓越貢獻,編委們一致決定此書定名為《黃家駟外科學》。中華醫學會追授予他“胸心血管外科科學進步貢獻獎”以表彰他一生致力於醫學教育事業,發展我國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貢獻。

醫學成果

民國34年首先在上海創建胸腔外科,施行手術,並協助中美醫院、澄衷肺病療養院等開展胸腔外科手術。1951年首創食管胃頸部吻合術,擴大根治範圍,降低手術死亡率。
1957年組建國內第一所胸腔外科專科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並組織上海胸腔外科醫師總結千餘例肺切除術治療肺結核的臨床經驗,建立肺切除術操作常規,提出對肺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倡議。
1960年對支氣管成形術和心臟外科體外循環進行研究,改進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的切斷縫合方法。黃氏雖行政工作繁忙,仍親臨醫療第一線,查房巡診,參加病例討論,帶教研究生和進修生,培養青年醫師。
1959年,傾注全力,創建國內第一所八年制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黃氏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學生遍及全國,國內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專家都得到他的指導和培養。
1960年,主編的《外科學》正式出版並多次修訂再版。1984年更名為《黃家駟外科學》。
1979年獲美國醫學會優秀醫學教育家獎。曾被聘為《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和《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主
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副主編,《中華大百科全書》編委。
黃家駟與國內外醫學界有著廣泛的聯繫和影響,曾多次代表中國醫學界參加國際醫學學術會議,聲譽卓著。
曾任蘇聯和印度醫學科學院院士和委員,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學部委員(院士),國家科委醫學組副組長、生物醫學工程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明評選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外科學會會長,中華醫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及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還被推選為全國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紀念園

為紀念黃家駟的業績和繼承先人遺志,1989年玉山縣人民政府把大西門廣場闢為“黃家駟園”,黃家駟雕像巍然挺立在蒼松翠柏中,景行與三清共霽。如今,黃家駟園位於玉山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前。

新中國科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海外學子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加入到新生國家的建設中。斗轉星移,六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很多人不在了,很多人仍在為國家辛勤工作,他們對於這個國家科技發展,對國家工業建設的貢獻是歷史不能忘記的。我們選取這批科技精英中的一部分,記錄下他們的生活點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