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

外科學

外科學是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範疇是在整個醫學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且不斷更新變化的。在古 代,外科學的範疇僅僅限於一些體表的疾病和外傷;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對人體各系統、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獲得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加之診斷方法和手術技術不斷地改進,現代外科學的範疇已經包括許多內部的疾病。

學科介紹

外科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科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術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從而使病人得到治療。

外科學和所有的臨床醫學一樣,需要了解疾病的定義、病因、表現、診斷、分期、治療、預後,而且外科學更重視開刀的適應症、術前的評估與照顧、手術的技巧與方法、術後的照顧、手術的併發症與預後等與外科手術相關的問題。

歷史研究

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發現頭顱的手術痕跡。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也就已經從戰爭、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出一些外科的實踐經驗。現代外科學開創於19世紀末,起先經常由受過培訓的理髮師代理執行手術——即所謂的“醫療理髮師”(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許多大英國協國家外科醫師被稱呼為“先生”(Mister)而不是“醫生”(Doctor)。在20世紀初,隨著消毒、麻醉、止血、輸血等技術的產生和進步,現代外科學得以逐漸深化及完善。現代外科學奠基於是19世紀40年代,先後解決了手術疼痛、傷口感染和止血、輸血等問題。

現代外科學,不但包括上列疾病的診斷、預防以及治療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研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為此,現代外科學必然要涉及實驗以及自然科學基礎。外科學與內科學的範疇是相對的。如上所述,外科一般以需要手術或手法為主要療法的疾病為對象,而內科一般以套用藥物為主要療法的疾病為對象。然而,外科疾病也不是都需要手術的,而常是在一定的發展階段才需要手術,例如化膿性感染,在前期一般先用藥物治療,形成膿腫時才需要切開引流。而一部分內科疾病在它發展到某一階段也需要手術治療,例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穿孔或大出血時,常需要手術治療。不僅如此,由於醫學科學的進展,有的原來認為應當手術的疾病,現在可以改用非手術療法治療,例如大部分的尿路結石可以套用體外震波,使結石粉碎排出。有的原來不能施行手術的疾病,現在已創造了有效的手術療法,例如大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套用了低溫麻醉或體外循環,可以用手術方法來糾正。特別在近年由於介入放射學的迅速進展,使外科與內科以及其他專科更趨於交叉。所以,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診療方法的改進,外科學的範疇將會不斷地更新變化。

外科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科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術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從而使病人得到治療。外科學和所有的臨床醫學一樣,需要了解疾病的定義、病因、表現、診斷、分期、治療、預後,而且外科學更重視開刀的適應症、術前的評估與照顧、手術的技巧與方法、術後的照顧、手術的併發症與預後等與外科手術相關的問題。

臨床外科學根據治療目標的不同有著明確的分工,可分為普通外科(現專指各種腹腔、乳房、甲狀腺及簡單的皮膚外科)、心臟外科、胸腔外科(兩者可合稱心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經外科(有時簡稱腦外科)、頭頸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矯形外科(即骨外科)、小兒外科、移植外科等。廣義的外科學則尚可包含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牙科(口腔面頜外科)等。

外科經常處理的問題

包含了創傷、各種胸腹部急症、先天/後天性畸形、惡性腫瘤、器官移植等,在臨床套用上和麻醉學、特級護理學、病理學、放射學、腫瘤學等其它醫學專科工作關係極其密切。隨著藥物、早期診斷技術與其他醫療科技(比如介入放射學)的發達,許多疾病的治療都轉變為非外科治療為主,然而外科手術仍然是這些治療無效或產生併發症不可或缺的後線支持,而外科微創手術(內窺鏡手術)的領域也在蓬勃發展。

疾病分類

(一)損傷

由暴力或其他致傷因子引起的人體組織破壞,例如內臟破裂、骨折、燒傷等,多需要手術或其他外科處理,以修復組織和恢復功能。

(二)感染

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蟲侵襲人體,導致組織、器官的損害、破壞、發生壞死和膿腫,這類局限的感染病灶適宜於手術治療,例如壞疽闌尾的切除、肝膿腫的切開引流等。

(三)腫瘤

絕大多數的腫瘤需要手術處理。良性腫瘤切除有良好的療效;對惡性腫瘤,手術能達到根治、延長生存時間或者緩解症狀的效果。

(四)畸形

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齶裂、先天性心臟病、肛管直腸閉鎖等,均需施行手術治療。後天性畸形,例如燒傷後瘢痕攣縮,也多需手術整復,以恢復功能和改善外觀。

(五)其他性質的疾病

常見的有器官梗阻如腸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環障礙如下肢靜脈曲張、門靜脈高壓症等;結石形成如膽石症、尿路結石等;內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也常需術治療予以糾正。

發展成就

現代外科學傳入中國雖有幾百年的歷史,然而在舊中國進展很慢,一直處於落後狀態。有外科設備的大醫院都設在少數的幾個大城市,稍大的手術如胃大部切除、膽囊切除或腎切除等也只能在幾個大城市的幾個大醫院中進行;外科醫生很少,外科的各種專科多未形成。建國後,中國的外科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外科體系。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高等醫學院校外科隊伍不斷壯大;外科專科如麻醉科、腹部外科、胸心外科、骨科、整復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以及兒科外科等均已先後建立。

外科技術不但得到普及,並且在普及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提高。普及方面:中國的縣醫院有有外科專業,設備和技術條件不斷改善;而且不少縣以下的基層醫院也開展了外科工作。提高方面:新的外科領域如心血管外科、顯微外科技術以及器官一直正在蓬勃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另外重要的外科儀器器械如體外循環機、人工腎、心臟起搏器、纖維光束內鏡、人工血管、人工心臟瓣膜、人工關節以及微血管器械、震波碎石裝置等,都能自行設計生產。

由於貫徹了中醫政策,中西醫結合在外科領域裡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中西醫結合治療一些外科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膽管結石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等,獲得了較好療效。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套用動靜結合原則,採用小夾板局部外固定,既縮短了骨折癒合時間,又恢復了肢體功能。其他如內痔、肛瘺和血管性脈管炎等套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均取得了較單純西醫治療為好的效果。

建國以來廣大的外科工作者遵循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對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和創傷,千方百計的進行搶救,做出了優異成績。自1985年成功地搶救了一例大面積燒傷工人之後,大面積燒傷的搶救治療水平不斷提高,又有不少例3度燒傷面積超過90%的治癒報導。進入了國際領先行列。1963年,首次成功地為一工人接活了已斷離6小時的右前臂後,中國各地陸續接活了斷指、斷掌、斷肢已達數千例。離斷時間長達36小時的肢體、截斷三節的上肢的再植、同體異肢的移植等均獲得成功,在國際上屬於領先地位。

多年來,中國外科工作者在長江兩岸從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在農村簡易的手術室中,給幾萬名晚期血吸蟲病人進行了巨脾切除術,使他們恢復了健康,重新走上生產崗位。腫瘤的防治工作也迅速開展,對食管癌、胃癌、乳癌等進行了數十萬至數百萬人口的普查,不但使這些癌腫得到早期發現,還在高發地區調查了這些癌腫與各種環境因素的關係,提出了新得研究課題。必須認識到,世界上的每一項專業都經歷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研究和探討,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外科學也是一樣,歷史上所有為解除病人疾苦而刻苦鑽研的外科工作者,對外科學的充實和提高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都是值得人們繼承和學習的。

培養目標

1、努力學習和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學風嚴謹,有較強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能夠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2、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從事教學、科研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門外語並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及撰寫研究論文的外文摘要,有一定聽說能力。

4、具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5、有一定的計算機套用能力,在工作中能較熟練地使用公共辦公軟體和專業軟體。

研究方向

肝膽外科疾病基礎與臨床、外科營養、膽道感染、脊柱外科基礎與臨床及頭頸惡性腫瘤等五個方向。

學習年限與時間安排

(一)學習年限:三年

(二)時間安排:

第一學年:完成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及大部分其他選修課的學習,開始進行課題研究的準備工作。

第二學年:進入住院醫師的規範化培訓;完成全部課程(含專業課和專業外語)的學習;參與完成部分教學任務;完成開題報告、提交課題研究計畫並開始課題研究工作。

第三學年:繼續進行住院醫師的規範化培訓和課題研究工作;完成學位論文並進行答辯。

課程設定及要求

(一)研究生課程本著科學、規範的原則設定,注重基礎性、寬廣性和實用性。

(二)研究生課程分類: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兩大類。

1、學位課:包括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

(1)公共必修課:包括政治理論課和外語(公共外語和醫學英語)課。根據國家統一制定的教學大綱、培養目標和我院實際情況設定,全院統一開課。

(2)專業基礎課:是研究生學習和掌握本學科堅實理論基礎的重要課程。課程設定按一級學科範圍內相關的二級學科進行拓寬,並體現本學科自身的特點和應有的知識結構。

(3)專業課:是研究生學習和掌握本專業系統的專門知識和專門技能的課程,按二級學科設定,要體現學科發展前沿,適應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的高、精、深的要求以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2、非學位課:包括限制性選修和非限制性選修課。

根據社會需要、本學科、專業學習的要求設定,學校和各專業的條件及研究生的情況而定。專業外語為限制性選修課,由各學科、專業按照本學科專業對外語的要求設定。

(三)補修課程:

以同等學歷或跨學科專業考取的碩士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確定2-3門本專業大學本科的主幹課程作為補修課程,沒有補修成績或補修課程考試不合格者,不得進行論文答辯。補修課程不計學分。

(四)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

1、學分計算:

學分按授課時數計算,一般每門課程18—20學時為1學分。每門學位課程(專業課和基礎課)的學分一般為3—4學分,每門非學位課程的學分一般為1—2學分。

2、學分要求:

碩士生應修滿至少34學分,原則上不超過40分。其中學位課程不少於18分方可申請學位及進行學位(畢業)論文答辯。

(五)對於培養方案內確定的課程,應編寫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應包括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要求、預修課程、考核方式、參考書目等。

培養方式與方法

(一)研究生培養應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採取系統的理論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校內學習與校外調查相結合、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方法。

(二)研究生的培養由導師負責,指導小組成員協助導師對研究生進行培養,實行導師個別指導與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式。

(三)導師(或導師指定人選)負責制定和調整碩士生個人培養計畫,並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在研究生入學二月內制定出個人培養計畫,抱臨床醫學院批准,送研究生處備案。

(四)導師應指導研究生完成專業課和專業外語的學習、臨床技能訓練,組織研究生的讀書報告、開題報告和參加學術活動,知道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等。

(五)從第二學年起,開始住院醫師的規範化培訓。研究生進入臨床進行相關專科方向的輪轉,輪轉不少於二個學科方向(不包括所學專業),每個專業方向不少於三個月,每個專業方向結束時認真填寫臨床輪轉考核表。第四學期進行專業課、專業外語考試,研究生臨床技能考核委員會將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進行考核並填寫成績登記表。

(六)參與教學和學術活動:

在第二學年中,研究生應根據教研室的安排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學年結束由教研室主任對研究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和效果寫出評語。

為加強科研能力和學術意識的培養,接受學術氣氛的薰陶,研究生在讀期間儘可能多的參加各類學術活動(院內學術活動為主),並完成(1)做讀書報告4次;(2)做學術報告至少1次;(3)以第一作者被專業學術會議錄用的交流論文,研究生可根據經費條件和導師的意見參加一次國內學術活動;(4)書寫至少一篇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專業文獻綜述。研究生學術活動有臨床醫學院組織,並寫出評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