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國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依託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1989年正式立項建設,1993年12月經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開放,1995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1996年通過國家審計署終期審計,1998年、2000年和2005年先後三次通過科技部評估,在同類國家實驗室中成績優秀。
實驗室第一屆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分別是唐克麗研究員和趙其國院士,第二、三屆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是邵明安研究員和山侖院士。現任實驗室主任是雷廷武研究員,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是秦大河院士。實驗室管理採用學術委員會決策下的主任負責制,學術委員會由15名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並設立由15位國際知名專家組成的高級學術顧問組,其中兩院院士6名、外籍科學家7名成。
目前實驗室有固定人員36人,其中院士2名,研究員20名,並設室秘書1名。通過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向國內外招聘了6位青年學術帶頭人。
實驗室現有農業資源利用博士後流動站1個,土壤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博士點各1個,土壤學、生態學和水土保持學3個碩士點。,目前在站博士後5名,在讀博士研究生66名、碩士研究生95名。近五年已培養博士研究生46名,碩士研究生78名。
1. 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
實驗室以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環境調控和提高旱地農業生產力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土壤侵蝕過程及其調控、土壤侵蝕模型及預報、侵蝕與乾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態以及土壤水分養分循環機制及其調控、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研究的新方法、新技術。
主要目標是發展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新領域及其交叉學科,為加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持續發展服務。
2. 儀器設備及研究設施
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4個野外生態網路試驗站,作為研究與觀測基地,同時擁有開展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研究所需的室內模擬設備及20多台套大、中型先進分析儀器,如:人工模擬降雨大廳,人工乾旱氣候模擬廳、遙感和GIS系統;擁有雙頻RTKGPS全站儀、等離子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γ能譜儀、偏光顯微鏡、雷射粒度分析儀、元素分析儀、土壤水分測定系統、數值化網路氣象站、植物生長箱、光合與呼吸作用儀、細胞壓力探針、數位化網路生態監測系統、根系生長動態監測分析系統等。
3. 科研任務和科研成果
近五年實驗室先後承擔了國家、地方及國際合作項目及課題100多項,主要有國家攀登計畫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項目、國家引進傑出人才項目、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以及國際合作項目(主要有中美、中澳、中歐、中英、中以、中日、中韓、中德)等。實驗室有11項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二等獎9項;出版學術專著20多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130多篇。
4. 學術交流活動
實驗室重視學科交叉與滲透,積極開展跨部門、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近五年來,我室主辦國際學術會議4次、國內學術會議16次,其中20餘人(次)受邀在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先後派出60多人次去國外進行合作研究、講學、考察和學術交流,同時邀請國內外的有關專家學者來室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德國、英國、奧地利、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每年有近20名訪問學者和研究生被派往國外進行合作研究。
5. 實驗室基金
實驗室設有科研基金,主要資助國內外研究人員到實驗室從事土壤侵蝕和旱地農業基礎或套用基礎研究。基金類型包括:重點實驗室主任基金、自由申請項目和合作指導性項目。實驗室定期發布基金申請指南,學術委員會負責重點實驗室主任基金和自由申請項目的遴選。合作與指導性項目系實驗室新推出的基金類型,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制定,由在實驗室承擔國家和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人員負責優秀項目的遴選、研究經費的籌措、擬定研究目標、受理和完成項目申請與立項、並並跟蹤管理項目的執行過程。具有博士學位、具有一定研究基礎和充足研究時間者優先資助,尤其優先資助在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和從事訪問學者的研究人員。該類項目採用不定期申請、立項的管理模式。
另外,實驗室還鼓勵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科研人員來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也歡迎研究人員自帶課題利用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開展科學研究。
資深成員
成員中文姓名: 山侖
成員職務: 學術委員會主任
成員介紹: 1933年1月出生於山東龍口。1954年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1962年獲前蘇聯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學副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室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蘭州大學等6所高等院校兼職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成員中文姓名: 鄭粉莉
成員職務: 副主任
成員介紹: 1960年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美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監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79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理系,1986和1997年先後在水土保持研究所獲土壤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9-2001在美開展合作研究。
成員中文姓名: 雷廷武
成員職務: 常務副主任
成員介紹: 漢族,湖北洪湖市人。1982年2月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83年9月-1988年12月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1988年12月獲農業工程博士學位。1998年至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博導。1989年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持續灌溉農業研究所合作研究。1994年12月-1998年4月,先後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系作高級訪問學者,美國普渡大學USDA-ARS國家土壤侵蝕研究實驗室博士後。美國農業工程師協會會員、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與國際合作委員會副主任。
研究方向
土壤侵蝕與乾旱不僅是資源環境中的重大難題,也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中的重大關鍵問題。近年來,世界範圍內對土壤侵蝕和水資源緊缺都高度重視,我國也深刻認識到水土流失控制和農業節水在可持續發展中有極重要的地位。研究其中的基礎性、普遍性的問題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實驗室的建立和學科發展正是瞄準這一具有明確國家需求的套用基礎領域。
實驗室以黃土高原侵蝕環境調控和提高旱地農業生產力為研究方向,以解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乾旱為目標,主要研究土壤侵蝕過程及其調控、土壤侵蝕定量評價新方法、新技術與土壤侵蝕預測預報、侵蝕與乾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態和土壤水分、養分循環機制及其調控。發展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新領域及其交叉學科,突出基礎理論與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在土壤侵蝕力學、土壤質量演變溶質遷移過程、節水農業的生物學基礎等方面提供理論支撐,為加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持續發展及黃河治理服務。
組織機構
實驗室名譽主任:唐克麗研究員
實驗室主任:雷廷武研究員
學術委員會主任:秦大河院士
實驗室副主任:王全九研究員
實驗室副主任:黃明斌研究員
實驗室副主任:鄧西平研究員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36人,其中高級科研人員23人,研究員20人。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國內17位著名科學家組成。
研究內容
根據科學發展的前沿和中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以黃土高原為主要研究區域,緊密圍繞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和目標是:
(1) 土壤侵蝕與環境演變及人類活動影響機制
地質時期和歷史時期以來土壤侵蝕發生髮展時空特徵與環境演變機制
自然侵蝕與人為加速侵蝕演變及其評價
土壤侵蝕地理分異、區域特徵與治理模式
土壤侵蝕產沙與流域環境演變及河流水沙運行規律
為土壤侵蝕調控與區域發展高層次巨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發展侵蝕與環境的交叉學科—侵蝕環境學。
(2) 土壤侵蝕動力過程與侵蝕環境調控研究坡、溝系統土壤水蝕動力過程
水蝕風蝕交錯區土壤侵蝕動力過程
土壤抗沖抗蝕性、植被與根系對提高下墊面抗沖性的作用
土壤侵蝕實驗的理論與方法
降雨在下墊面的再分配與旱地農業相關性
流域水土流失預報
建立和發展土壤侵蝕與力學交叉學科土壤侵蝕力學。
(3) 侵蝕和乾旱逆境下土壤水分養分循環與調控機制及產量形成研究旱作農田生態系統中水分養分循環及模型
侵蝕和乾旱逆境下土壤水分養分遷移、平衡與調控機制
土壤—作物體系中水分、養分的動力學過程與產量形成
土壤—作物體系中水分養分耦合及互動效
發展和建立土壤物質運移模型與土壤水分養分循環動力學。
(4) 作物與林草對乾旱地區多變低水環境的整體適應性及水肥高效利用研究侵蝕與乾旱逆境下提高作物、林草抗旱性與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態基礎
作物對多變低水環境的整體適應性及乾旱條件下作物的適應─傷害─修復─補償機理
農業生態系統中水分養分循環與長期效應及其與持續農業的關係
水肥高效利用及抗旱新技術
黃土高原旱地農業發展模式及前景預測
發展旱地作物生理生態理論和高效農業理論。
在研項目
2004年在研經費 (2005-4-24)
2004年在研項目 (2005-4-24)
2003年在研項目經費 (2004-6-5)
2003年在研項目-(3) (2004-6-4)
2003年在研項目-(2) (2004-6-4)
2003年在研項目-(1) (2004-6-4)
2002年實驗室在研項目(1) (2003-8-8)
2002年實驗室在研項目(2) (2003-8-8)
2002年實驗室在研項目(3) (2003-8-8)
2002年實驗室在研項目經費 (2003-8-8)
研究成果
2005-2009年主要成果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
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專利 | ||||||||||||||||||||||||||||||||||||||||||||||||||||||
學術交流
學術會議
2002年參加的學術會議(三) (2003-8-11)
2002年參加的學術會議(二) (2003-8-11)
2002年參加的學術會議(一) (2003-8-11)
2001年參加的學術會議(三) (2003-8-11)
2001年參加的學術會議(二) (2003-8-11)
2001年參加的學術會議(一) (2003-8-11)
訪問交流
2003年出國訪問交流 (2003-8-11)
2002年出國訪問交流 (2003-8-11)
2001年出國訪問交流 (2003-8-11)
2000年出國訪問交流 (2003-8-11)
專家來訪
2003年專家來訪 (2003-8-11)
2002年專家來訪 (2003-8-11)
2001年專家來訪 (2003-8-11)
2000年專家來訪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