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是從事現代農業環境領域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國家級非營利科研機構。其前身是始建於1953年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氣象組(後更名為農業氣象研究所)和成立於1980年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2011年,農業氣象研究所和生物防治研究所合併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研究所致力於農業環境領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重點研究人類生產活動影響下光、溫、水、氣等環境要素的演變規律及其與農業生物和農用投入品相互作用機理及調控與保護對策,引領領域科技方向,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總人員規模近500人,其中在職職工160人;擁有6個研究室、2個國家級平台、6個部級平台;開設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儀器設備總價值1億多元人民幣。

歷史沿革

1953年3月,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氣象組成立。

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後,8月27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批覆,同意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包括農業氣象研究室在內的五所二室。

198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成立。

研究所建築 研究所建築

1990年5月4日,經國家科委批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研究室更名為農業氣象研究所。

200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在北京組建。

2002年10月10日,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批覆的農業部所屬科研機構改革方案中,農業氣象研究所”轉為非營利科研機構,與生物防治研究所合併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2005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正式成立。

2012年,研究所被評為2012年度中國農科院研究生管理先進單位。

2016年12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承辦的“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7年3月,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承辦的“中國循環農業產業創新發展戰略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中國循環農業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總人員規模近500人,其中在職職工160人。

據2017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5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名、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4名、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名、青年英才計畫”A類入選者4名,擁有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創新團隊10個。

研討會 研討會

“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希柏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董紅敏、林而達、朱昌雄、楊其長、曾希柏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楊其長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董紅敏、朱昌雄、楊其長

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其長、曾希柏、梅旭榮、嚴昌榮

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董紅敏、楊其長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李勇

青年英才計畫”A類入選者:張西美、曾章華、賀勇、王耀生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曾希柏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
農業溫室氣體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設施植物環境工程創新團隊
氣候變化與農業氣候資源利用創新團隊畜牧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團隊
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創新團隊退化及污染農田修復創新團隊
生物節水與旱作農業創新團隊農業清潔流域創新團隊
農業水生產力與水環境創新團隊多功能納米材料及農業套用創新團隊

科研部門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擁有6個研究室、2個國家級平台、6個部級平台、1個第三方認證實驗室、5個國際合作平台、9個院級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6個院級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國家級平台:中日農業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作物高效用水國家工程實驗室

部級平台:農業部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旱作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設施農業節能減排與養殖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壽陽農業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岳陽農業環境科學觀測試驗站、畜牧環境設施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國際合作平台:中美農業環境中心、CGIAR聯合實驗室、IAEA聯合實驗室等

院級農業環境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西藏那曲、北京順義等

院級中心:農業與氣候變化、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設施農業環境工程、節水農業、農業納米、農業環境控制

研究所研究室:氣候變化研究室、農業減災研究室、旱作節水研究室、環境工程研究室、環境修復研究室、生態安全研究室

設備資源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擁有科研用儀器設備1076台(套),其中2萬美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100台(套),儀器設備總價值1億多元人民幣。

截至2012年6月,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擁有同位素質譜儀、元素分析儀、液質聯用儀、氣質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近紅外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螢光分光光度計、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全自動凱氏定氮儀、雷射粒度分析儀、微波消解系統、高速冷凍離心機及超低溫冰櫃等儀器設備,設備總價值超過2700萬人民幣。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組織承擔了國家主體科技計畫、重大專項、行業科技等項目和課題,在優勢學科領域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省部級獎12項。研究所是國家氣候變化農業影響與評估組長單位和國家氣候變化談判農業領域的唯一技術支撐單位,農業部防災減災、旱作節水、外來入侵生物環境風險等領域的諮詢專家組組長單位,基礎農學—農業氣象學、農業環境學和農業資源學的牽頭編寫單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5次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和FAO農業水質管理手冊組織編制單位。先後承擔和參與起草了10餘項相關領域國家行業發展規劃。

研究所部分科研項目(課題)目錄
項目(課題)名稱課題來源主持人執行年度
智慧型化植物工廠生產技術研究“863”計畫-項目楊其長2013-2017
植物工廠LED節能光源及光環境智慧型控制技術“863”計畫-課題劉文科2013-2017
提高人工光植物工廠投入資源利用效率環境節能控制技術“863”計畫-子課題仝于欣2013-2017
營養液儲調控制與納米消毒技術裝備“863”計畫-子課題程瑞峰2013-2017
溫室主動蓄放熱儲能技術與裝備研究“863”計畫-子課題楊其長2013-2017
小麥-玉米二熟製作物高光效利用調控技術研究“863”計畫-子課題劉恩科2013-2017
新型抗旱節水保水功能材料研發與套用“863”計畫-子課題宋吉青2011-2016
作物群體水分診斷指標體系建立與節水型種植制度研究“863”計畫-子課題鍾秀麗2011-2015
納米生物農藥新劑型創製與套用“863”計畫-子課題崔海信2011-2015
LED非視覺照明技術研究“863”計畫-子課題劉文科2011-2013
氣候變化下我國糧食產量增速放緩的驅動機制及適應潛力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熊偉2015-2018
不同耕作措施作物秸稈氮素轉化及微生物影響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劉恩科2015-2018
固定化阿特拉津降解菌-藻體系的構建及去除水體中阿特拉津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耿兵助2015-2018
菜地N2O同位素位嗜值變化規律與驅動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李玉中2015-2018
地質封存二氧化碳泄露對農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模擬研究-以北方玉米為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馬欣助2015-2017
基於點面融合的小麥苗情分析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杜克明2015-2017
北方旱作區春玉米水分生產力空間分異特徵及其驅動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孫東寶2015-2017
養殖污水貯存過程CH4/N2O排放及關鍵微生物回響溫度和溶氧變化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劉翀2015-2017
外源砷脅迫下土壤中氨氧化細菌和古菌群落的回響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王亞男2015-2017
作物水分生產力時空分異特徵及關鍵影響因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劉勤助2015-2017
降雨入深測定方法與過程影響因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毛麗麗助2015-2017
基於水轉化及作物生長多過程耦合的子牙河平原農業乾旱模擬評估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孫琛助2015-2017
地膜殘留對土壤水氮運移和棉花根系影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嚴昌榮2014-2017
黃土區坡地淺溝侵蝕剝蝕輸沙互饋機制及模型參數的系統確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張晴雯2014-2017
我國半乾旱氣候下參考作物蒸散試驗及其計算方法和參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劉曉英2014-2017
摻硼金剛石膜電極電化學氧化過程中含氯副產物的生成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李紅娜2014-2016
基於CERES-MAIZE模型降水保險指數研究-以北京夏玉米為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楊曉娟2014-2016
基於同位素技術的菜地土壤淋溶硝酸鹽溯源與氮轉化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徐春英2014-2016
秸稈腐解對土壤鎘賦存形態和生物有效性的影響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陝紅2014-2016
畜禽糞便貯存過程含氮氣體排放與微生物影響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朱志平2014-2016
連續多年施用生物炭對華北農田土壤N2O排放的影響及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劉杏認2014-2016
菜地土壤硝化反硝化過程及N2O排放的微生物回響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郭李萍2013-2016
基於CEVSA模型的東亞陸地系統生產力時空格局及其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顧峰雪2013-2016
冬小麥需水臨界期乾旱-復水過程中果聚糖代謝組成的分布格局對產量WUE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郭瑞2013-2015
短期連續LED光照下水培生菜硝酸鹽代謝規律及回響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魏靈玲2013-2015
毒死蜱主要代謝物TCP在土壤中遷移與轉化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孫寶利2013-20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旱地農業生產力提升技術研討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何文清2013
我國麥-玉輪作複種體系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機制及適應技術集成的模擬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熊偉2012-2015
植物修復套用於寧夏黃灌區農田退水氮磷污染減排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羅良國2012-2015
草灌細根防蝕攔沙對人工林坡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激發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李勇2012-2015
外源砷在土壤中的老化過程及其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曾希柏2012-2015
面向天氣指數作物保險產品的氣象災害損失指數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劉布春2012-2015
乾濕交替時作物蒸發蒸騰的穩定同位素方法分攤與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龔道枝2012-2015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價值對區域氣候變化的回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高清竹2012-2015
乾濕交替條件下耕作方式對土壤有機碳轉化及影響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張燕卿2012-2015
北方旱區保護性耕作農田土壤團聚體固碳效應及其微生物回響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何文清2012-2015
作物CO2肥效作用和水肥條件相互關係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居輝2012-2014
三株耐砷真菌對砷的累積與轉化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蘇世鳴2012-2014
以海藻為營養源固定化硫酸鹽還原菌去除礦山廢水中重金屬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耿兵助2012-2014
北方農田土壤固碳減排能力對CO2濃度升高的回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李迎春2012-2014
基於高光譜技術的冬小麥晚霜凍害早期診斷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武永峰2012-2014
膜下滴灌黃瓜對溫室小氣候與作物病害的影響及灌溉制度最佳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呂國華2012-2014
中國農業氮流動的區域模擬及其不確定性評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陳敏鵬2012-2014
日光溫室牆體有效蓄-放熱區域能量傳遞的動態模擬與熱特性參數最佳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楊其長2011-2013
菜地土壤氧化亞氮排放特徵及其硝化反硝化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郭李萍2011-2013
農田生態系統淨碳交換關鍵過程對乾旱-復水的回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顧峰雪2011-2013
高風險農田中砷的生物有效性及微生物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李蓮芳2011-2013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碳氮轉化過程及微生物影響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劉恩科2011-2013
甘薯根系功能分離栽培光合產物積累分配特徵及其調控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程瑞鋒2011-2013
作物收穫侵蝕對土壤養分流失的影響及其驅動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於寒青2011-2013
藏北高原地區土壤水分與土壤溫度時空變化模擬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游松財2010-2012
生豬養殖業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陶秀萍2014-2016
旱地生態系統固碳減排技術集成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郭李萍2013-2017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方法學研究和綜合技術體系構建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許吟隆2013-2016
適應氣候變化的優質牧草品種篩選以及關鍵技術篩選與集成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高清竹2013-2016
北方重點地區農業適應技術的優選及集成方法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李闊2013-2016
中低產田障礙因子消減與地力提升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曾希柏2012-2016
旱地農田高效用水關鍵技術研究與典型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嚴昌榮2012-2016
循環農業系統污染物減控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馬世銘2012-2016
農田有害重金屬的原位固定與控制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白玲玉2012-2016
山東省農藥面源污染防控技術集成及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杜章留2012-2016
國際應對氣候變化中行業減排與市場機制中關鍵問題的支撐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董紅敏2012-2015
氣候變化適應技術及其套用潛力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高清竹2012-2015
村鎮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陶秀萍2012-2015
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影響與風險評估技術研發與套用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熊偉2012-2015
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種植制度的影響和未來空間格局預估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馬欣2012-2015
高寒草地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利用技術及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高清竹2012-2014
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防控與管理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李玉中2011-2015
封存CO2泄漏對地表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馬欣2011-2014
中國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評估的氣候數據研發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潘婕2011-2013
利用納米材料與技術提高農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的基礎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崔海信2014-2018
納米材料與技術改善農藥劑型功能的作用機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子課題王琰2014-2018
畜牧業廢棄物管理控制試驗研究“973”計畫-課題董紅敏2012-2016
華北農業和社會經濟對氣候災害的適應能力研究“973”計畫-課題居輝2012-2016
適應機制及相關問題研究“973”計畫-課題李玉娥2010-2011
秸桿發酵剩餘物定向轉化新途徑“973”計畫-課題崔海信2004-2006
新型抗病激活蛋白的遺傳多樣性與功能研究“973”計畫-課題邱德文2003-2008
農林危險生物入侵機理與控制基礎研究“973”計畫-項目萬方浩2002-2007
氣候公約談判和履約對策的綜合基礎研究“973”計畫-課題李玉娥2002-2006
研究所獲得的部分國家級獎項
年份成果名稱獲獎等級獎種類別
1998氣候變化對農業、水文水資源、森林及沿海地區海平面的影響及對策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9晉東豫西旱農類型區農林牧綜合發展最佳化模式三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9我國動物甲烷排放測定與國家清單編制三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9《中國生物防治》三等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
2001北方旱農區域治理與綜合發展研究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3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研究一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6微生物農藥發酵新技術新工藝及重要產品規模套用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8黃土高原水蝕動力過程及調控技術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9都市型設施園藝栽培模式創新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9南方紅壤區旱地的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套用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2畜禽糞便沼氣處理清潔發展機制方法學和技術開發與套用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3旱作農業關鍵技術與集成套用二等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學術期刊

中國農業氣象 中國農業氣象

《中國農業氣象》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辦的反映中國農業氣象科學研究進展的學術刊物。主要刊登有關農林水產業與氣象有關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和國內外有關專題研究動態綜合評述等,涉及包括全球變化、區域農業氣候、減災防災、乾旱與節水農業、作物氣象與農田小氣候、農業減災防災、農業生態環境、3S技術在農業氣象上套用等方面的內容。

《中國農業氣象》是中央級刊物,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農業科技論文資料庫” 統計源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9月,研究所開設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

二級學科博士點:生物物理學、農業水土工程、土壤學、農業生態學(自主設定)、設施農業與生態工程(自主設定)、農業氣象與氣候變化(自主設定)、農業水資源與環境(自主設定)

二級學科碩士點:氣象學、生物物理學、農業水土工程、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環境科學、農業生態學(自主設定)、農業水資源與環境(自主設定)

教學建設

•建設概況

研究所研究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統一組織招生、授課和學位授予,課程學習期間由研究生院實行全方位管理;課程結束後跟隨導師進入研究所開展課題研究,直到完成畢業論文。

研究生主要由研究所負責管理,研究生院進行輔助管理。

•獲獎情況

2015年,研究所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博士生1名、碩士生1名。

2016年,研究所研究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博士生1名、碩士生2名。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所徽

所徽 所徽

所徽是以麥穗為主要元素的藝術團,主色調為藍色。

文化精神

•文化理念

鼎新利物,臻和致遠

•科德學風

創新、求是、誠信、合作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張燕卿
黨委書記、副所長郝志強
副所長朱昌雄
董紅敏
紀委書記朱昌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