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麻黃白術散 |
組成: | 青皮(去腐)1分,酒黃連1分,酒黃柏2分,橘紅2分,甘草(炙,末)2分,升麻2分,黃耆3分,人參3分,桂枝3分,白朮3分,厚朴3分,柴胡3分,蒼朮3分,豬苓3分,吳茱萸4分,白茯苓4分,澤瀉4分,白豆蔻5分,炒曲5分,麻黃(不去節)5錢,杏仁4個。 |
主治: | 大便不通,五日一遍,小便黃赤,渾身腫,面上及腹尤甚,色黃,麻木,身重如山,沉困無力,四肢痿軟,不能舉動,喘促唾清水,吐噦,痰唾白沫如膠,時躁熱發欲去衣,須臾而過則振寒,項額有時如冰,額寒尤甚,頭旋眼黑,目中溜火,冷淚,鼻不聞香臭,少腹急痛,當臍有時動氣,按之堅硬而痛。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分作2服。以水1大盞半,先煮麻黃令沸,去沫,再入諸藥,同煎至1盞,去滓,稍熱食遠服。 |
各家論述: | 《醫方集解》:此足三陽三陰通治之劑也。桂枝、麻黃解表祛風;升麻、柴胡昇陽散火;黃連、黃柏燥濕清熱,而黃柏又能補腎滋陰;蔻、朴、青、陳利氣散滿,而青、紫又能平肝,蔻、朴又能溫胃;杏仁利肺下氣;神曲化滯調中;吳茱萸暖腎溫肝;參、芪、甘草、蒼白二術補脾益氣;二苓、澤瀉通利小便,使濕去而熱亦行。方內未曾有通大便之藥,蓋清陽升則濁陰自降矣。 |
附註: | 麻黃白術散(《東垣試效方》卷七)。 |
相關詞條
-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湯功能主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用法】用水2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每次相隔約1~2小時。【...
基本內容 -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辛溫輕散,小汗解表之功效。主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
歌訣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
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湯功能主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用法】用水2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藥,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每次相隔約1~2小時。【...
-
麻黃加術湯
麻黃加術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用於外感寒濕,惡寒發熱等病症。
異名 組成 用法 主治 名家論述 -
麻黃
麻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乾。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汗散寒、宣肺...
形態特徵 分布情況 產地產量 入藥部分 採集加工 -
麻黃白術散
麻黃白術散,出自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用麻黃、白朮、茯苓、桂心等製成的,主治瘧疾,外傷風寒暑濕,寒熱交作。
麻黃白術散 正文 來源 組成 用法 -
麻黃升麻湯[中藥]
麻黃升麻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發越郁陽,清上溫下之功效。主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遂,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
歌訣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 -
麻黃草
麻黃草為麻黃科多年生草本狀小灌木,主要品種有草麻黃,木賊麻黃和中麻黃等。麻黃草具有鎮咳、平喘、祛痰、發汗等作用,可供藥用,是工業上提取麻黃素的主要原料。...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效益分析 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