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鳥飯

麻鳥飯是浙江嵊州的風俗特色。“麻鳥”就是麻雀,紹興方言念“鳥”為diao,實際上是古音孑遺,嵊州 “麻鳥飯”風俗有可能與古代越族的鳥圖騰崇拜有關,在該市金庭一帶廣為流行。

詞語由來

紹興方言讀“鳥”為diao,其實是古音孑遺。“麻鳥”即麻雀。嵊州 “麻鳥飯”風俗,可能與古代越族的鳥圖騰崇拜有關,在該市金庭一帶最為盛行。

歷史風俗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俗傳是麻鳥送谷種到人間的日子。是日, “麻鳥飯”活動在郊外舉行。先是由念佛堂的老太婆集體合議選出一 到兩位福壽雙全、又有組織能力和熟悉祭祀儀式的老太太為主祭人 和司儀。鄉俗稱主祭人為“頭腦婆”,司儀以下無稱謂,祭祀時做助手。 這天早上,“頭腦婆”就帶著助手去村外選定地點,並帶去鐵鍋水桶等 炊事器物。
二月十九日,各家各戶的大人們待該子起床,像過年過節一樣把 孩子打扮一新。吃罷早飯,將準備好的米、菜、碗、筷給孩子帶上,去村口等候同伴,由老太太帶孩子去郊外。 來到郊外,“頭腦婆”把大夥帶來的米、菜集在一起,並對參加祭 提活動的人們作具體分工。大家按照分工,拾柴的拾柴,壘灶的壘灶, 提水的提水,然後下米煮飯。“頭腦婆”點起香燭,領著大夥朝天禮拜。 拜畢,“頭服婆”指揮老太太們敲響木魚、鼓、罄等法器,口念《麻鳥經》:天有天王天將,地有人王人丁。天有門日月化萬星,地有女媧伏羲傳百姓。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生萬物,麻鳥降人間。送來福,送來祿, 送來壽,送來喜。鳥神鳥神,急急如律令:“百無禁忌,叩頭三千。” 這樣反覆念幾遍後,又叩幾個頭。隨後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 經,—邊剪經紙。念到中午,把經紙燒在地上,便開鍋取飯,把飯四散 在田野上,引鳥爭食。規定這天不許嚇唬百鳥,更人能捕鳥打鳥。待百鳥來吃過米飯後,“頭腦婆”便給參加者勻飯。這天,時值春風拂面、 柳叢新綠的踏青時節,孩子們特別高興,祭祀完畢,可以星散在田頭 地角玩耍。孩子們即使貪玩得出了點格,大人們也不會責罵。“頭腦婆”與其他老太太收拾好鍋灶、碗筷,便回村子。一年一度的“麻鳥飯”話也就到此結束。
這一風俗“文革”期間曾中斷過幾年。後又恢復,但時斷時續,規模也不如從前了。 據老人世代相傳,在野外祭鳥是不忘百鳥給人們帶來的福祉,祈禱鳥神造福於民,保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而由女人主祭則是遵禹後遺制。禹後即大禹的妻子塗山氏。相傳大禹到嵊州治理了溪(即今 剡溪),禹後隨行,負責後勤。她一面上山采果采麥,—面幫大禹出謀 劃策。一日,她送飯上工地,找不見丈夫。正在為難之時,一群飛鳥前 來引路,她翻過幾座山崗,到了清風嶺,只見一隻大豬在橇山嶺。她想 趕開大豬,往豬屁股上一拍,那豬受驚猛往前拱,清風嶺霍然崩裂,洪 山就不能這么快鑿開。畢功了溪,禹後屬頭功。禹後為感謝百鳥引路, 設壇祭墓。(今嵊州仍有百鳥壇、鳥墩等地名)。今人為了紀念他倆, 在禹溪村建造禹王廟,還在當時塗山氏燒飯的里坂村,建起了禹後 廟。 古籍文獻早有“會稽鳥耕”的記載。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紹興城 南獅子山306號越國墓葬出土的銅屋模型,屋頂有鳩鳥。它與九十年 代初紹興漓渚出土的越國青銅鳩杖一起,為古代越人的鳥圖騰崇拜 提供了實物證據。嵊州麻鳥飯,或許就是越人祟鳥風俗的孑遺。

做法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俗傳是麻鳥送谷種到人間的日子。是日,“麻鳥飯”活動在郊外舉行。先是由念佛堂的老太婆集體合議選出一到兩位福壽雙全、又有組織能力和熟悉祭祀儀式的老太太為主祭人和司儀。鄉俗稱主祭人為“頭腦婆”,司儀以下無稱謂,祭祀時做助手。這天早上,“頭腦婆”就帶著助手去村外選定地點,並帶去鐵鍋水桶等炊事器物。

歷史

一風俗“文革”期間曾中斷過幾年。後又恢復,但時斷時續,規模也不如從前了。據老人世代相傳,在野外祭鳥是不忘百鳥給人們帶來的福祉,祈禱鳥神造福於民,保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而由女人主祭則是遵禹後遺制。禹後即大禹的妻子塗山氏。相傳大禹到嵊州治理了溪(即今剡溪),禹後隨行,負責後勤。她一面上山采果采麥,—面幫大禹出謀劃策。一日,她送飯上工地,找不見丈夫。正在為難之時,一群飛鳥前來引路,她翻過幾座山崗,到了清風嶺,只見一隻大豬在橇山嶺。她想趕開大豬,往豬屁股上一拍,那豬受驚猛往前拱,清風嶺霍然崩裂,洪山就不能這么快鑿開。畢功了溪,禹後屬頭功。禹後為感謝百鳥引路,設壇祭墓。(今嵊州仍有百鳥壇、鳥墩等地名)。今人為了紀念他倆,在禹溪村建造禹王廟,還在當時塗山氏燒飯的里坂村,建起了禹後廟。古籍文獻早有“會稽鳥耕”的記載。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紹興城南獅子山306號越國墓葬出土的銅屋模型,屋頂有鳩鳥。它與九十年代初紹興漓渚出土的越國青銅鳩杖一起,為古代越人的鳥圖騰崇拜提供了實物證據。嵊州麻鳥飯,或許就是越人祟鳥風俗的孑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