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型禽獸紋銅鼓

麻江型禽獸紋銅鼓

麻江型禽獸紋銅鼓,中國明代的青銅樂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麻江型禽獸紋銅鼓,通高19.1cm,面徑32.6cm,足徑33.3cm。

形態特徵

此鼓體小而扁矮,面徑略小於胸徑,鼓身中部起凸棱,使鼓分成上下兩節,兩側有扁耳二對。此鼓當屬麻江型銅鼓。

紋飾特點

麻江型禽獸紋銅鼓麻江型禽獸紋銅鼓

鼓通體遍飾花紋。鼓面,以單弦或雙弦分暈,共10暈,1暈飾太陽紋,光芒細長,穿4暈,間心形紋,2暈飾ꐘ紋,3暈飾櫛紋,4、8暈飾素紋,5、7、10暈飾乳釘紋,6暈飾荷鋤人、雞、牛、兔、狗、鶴、豬、馬、羊、蛙、魚、寶珠紋,以龍紋為主紋,9暈飾雷紋,暈外還有雷紋、印記與萱草紋。鼓身,胸飾4道花紋,1暈飾乳釘紋,2暈飾線紋,3暈飾雷紋,4暈飾荷花紋。兩對耳間各飾立體青蛙一隻。腰中凸棱以下有4道花紋,與胸部同。足飾一道複線角形紋。鼓內飾有人物、乾欄、房屋、倉囤、魚、龍、豬、牛、羊等紋飾。

製作工藝

此鼓花紋簡略,鑄工粗糙,表現出銅鼓製作的衰落跡象。此外,銅鼓上單獨的禽、獸紋飾是從十二生肖演化而來,明清兩代的瓷器和銅器上均常見此類紋飾,故推斷此銅鼓的時代為明代。

關鍵字解釋

麻江型銅鼓

此型銅鼓以1956年貴州省麻江縣谷峒火車站古墓中出土的銅鼓為標準器。與其他類型的銅鼓相比,麻江型銅鼓的數量最多,從南宋到清末均有鑄造,前後延續了約800年。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收藏和使用的麻江型銅鼓都是保存下來的傳世品。

雷紋

由近似“丁”字形的線條互相勾連組成。此種紋飾盛行於晚商至周初,戰國時再度流行。

萱草

萱草,又名鹿蔥、忘憂、宜男,是屬於百合科萱草屬的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黃花菜、金針菜。據說它有助於孕婦生男,因而又有“宜男萱”之稱。《草木記》謂:“婦女懷孕,佩其花必生男”。故古禮規定,萱草宜種於母親所居住的北堂之畔,於是後世多以萱堂作為母親或母親居住地的代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