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紅銅龍紋瓿

嵌紅銅龍紋瓿

嵌紅銅龍紋瓿為中國古代青銅器,通高34.3厘米,寬44.5厘米,重10.72公斤。為戰國時期作品。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戰國嵌紅銅龍紋瓿戰國嵌紅銅龍紋瓿

通高34.3cm,寬44.5cm,重10.72kg。

外形特徵

圓體,小口,大腹,肩上有二環,有蓋,蓋頂部正中有一環。蓋、器肩及腹下部飾菱紋,腹部飾龍紋。紋飾均以紅銅鑲嵌。

名詞解釋

嵌紅銅

一種金屬鑲嵌工藝。目前所知,早在商代就出現了於銅器上鑲嵌紅銅的技術,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嵌紅銅的直內戈。西周時期,這種技術幾乎被人們遺忘,春秋時,嵌紅銅技法又重新恢復和流行起來。

瓿(音布),同缶,盛酒器,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瓿的祖形為陶缶,《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

鑲嵌

中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鑄造銅器時,在需鑲嵌部位表面鑄成線槽,將松石、紅銅片或金銀絲、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鑲嵌工藝始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在春秋時期較盛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