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規格
劍長46.3cm,寬5cm;鞘長39cm,寬5.5cm,合重0.9kg
特徵用途
此劍首呈圓盤形,“莖”上有兩周凸起的圓箍,格寬而厚,劍刃鋒利。所配劍鞘用木板製成,外髹黑漆。戰國時期劍不僅是兵器,也是古代貴族平時隨身佩帶之物,用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
詞語解釋
劍
古代武器之一種。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同時有表明身份等級的作用。從考古發掘的資料看,青銅劍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當時青銅鑄造技術的限制,劍身一般較短(50cm以下),至戰國末期才有長劍出現。
“莖”劍一般由劍身和劍柄兩部分組成。圓形或扁形的劍柄稱作“莖”。
劍首劍莖末端圓形內凹的部位稱作“劍首”。古人常在劍首飾玉。玉劍飾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很流行,魏、晉時期仍可見,宋以後又有仿製。常見的玉劍飾有四種:劍首飾玉、劍鋒與劍柄間飾玉、劍鞘上部飾玉、劍鞘下端飾玉。
玉劍首中部之孔可插入劍把,小隧孔用以結系。在戰國玉劍首中,除圓形外還有方形作品,上飾蟠螭、谷紋等紋飾。
髹(音修),中國古代將以漆漆物稱之為“髹”,髹漆即以漆塗刷於各種胎骨製成的器物上。如《周禮·春官·巾車》言:“駹車、草蔽、然、髹飾。”《漢書》卷九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