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類黑穗病

麥類黑穗病在解放前和建國初期危害嚴重,是麥類的主要病害之一,後經過大力防治,已基本上控制了危害。安徽麥類黑穗病主要有五種,分兩大侵染類型。

概況

一是苗期侵染類型,有小麥腥黑穗病、大麥稈黑穗粉病、大麥堅黑穗病;一是花器侵染類型,有大、小麥散黑穗病。

症狀

麥類黑穗病以穗部受害形成黑粉為主要特徵。整個穗除穗軸外,均為黑粉粘結較緊,不易散落。穗部僅籽粒變為黑粉的有小麥腥黑穗病。小麥稈粉病在葉、葉鞘、莖稈、穗部形成長條形,間斷的銀灰色條斑,其中包埋黑粉。

病原

麥類黑穗病是由黑粉菌目的一些真菌侵染引起的,所見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幾種黑穗病菌冬孢子的形態及其萌發侵染特性見下表。

幾種冬孢子 大、小麥散黑穗病菌 大麥堅黑穗病菌 小麥腥黑穗病黑病菌 小麥稈黑粉病菌
冬孢子形狀與大小 近球形,表面有細刺,直徑5-9微米 近球形,表面光滑,直徑5-9微米 球形,表面光滑(光腥)或有網紋(網腥)。直徑14-20微米 1-4個球形孢子集結成團,外包一層無色的不孕細胞
冬孢子萌發方式 萌發產生先菌絲,不形成擔孢子 萌發產生有3個分隔的擔子,頂端及分隔處各生1個卵瑚的擔孢子,並可萌芽生次生擔孢子 萌發生粗短的先菌絲,其頂端生8-16個細長的擔孢子,不同性別擔子“H”形結合,可萌發生侵染絲或產生次生擔孢子 萌發生先菌絲,頂端輪生長棒形擔孢子3-4個

發病規律

苗期侵染類型

① 小麥腥黑穗病以冬孢子附著於種子上或以菌癭夾雜於種子中成為發病的主要侵染源。其侵染的過程是:小麥種子發芽時冬孢子也萌發,經擔孢子“H”形結合,抽出侵染絲,由幼苗的芽鞘侵入,並蔓延至生長點,隨寄主的生長而擴展。小麥孕穗期後,病菌進入幼穗的子房,繁殖出大量的菌絲,使籽粒的內容物成為國黑粉。影響腥黑穗病發生的輕重的因素,首先是菌量的大小,如種子上冬孢子量大,發病重;其次是小麥播種後的土壤分環境,冬麥遲播,幼苗出土緩慢有利於發病,因為病菌在土溫9-12℃時,侵染率最高。

②小麥稈黑粉病的侵染來源是散落於土中或附著於種子上的冬孢子。在麥種發芽時,冬孢子也萌發,由芽鞘侵入而至生長點。當寄 主牙鞘 長1-2厘米,溫度20℃左右時,最適宜病菌侵入;芽鞘達4厘米,病菌即難以侵染。由於稈黑粉菌侵染寄主後,僅能在薄壁細胞間蔓延,所以在葉、葉鞘,莖稈上能形成與葉脈平行的條斑。

③大麥堅黑穗病主要以冬孢子附著於種子表面或以菌絲、潛伏於穎殼、種皮內傳病。大麥播種後,病菌由芽鞘侵入生長點。 花器侵染類型 大、小麥揚花器間,散黑穗病的冬孢子借氣流傳播,落到柱頭、花柱、子房壁上後、萌髮長出先菌絲,直接穿透細嫩的子房壁侵入子房。侵入最適期是小麥揚花前後1-2天。揚花後5天,侵染速度和強度迅速降低。侵入後的病菌,在子房內蔓延,最後潛伏於胚部越夏、越冬。潛伏於胚內的休眠菌絲能成活5年。帶菌麥種播種後,隨著種子 的萌動,病菌恢復活動進入生長點。大、小麥孕穗時,病菌在小穗內迅速擴展,形成大量冬孢子,除穗軸外均變成黑粉。冬孢子經風傳播,可再侵染健穗。大、小麥揚花期濕度高,病菌侵染機會多,下一年病株也較多。

防治方法

防治麥類黑穗病,要根據病菌的侵染來源,採取相應的措施。

種子處理

種胚內病菌的處理方法:

① 石灰水浸種。石灰0.5公斤、清水50公斤,浸泡麥種30-35公斤,使水面高出種子6-9厘米。浸咱時間依水溫而變,水溫20℃時,3-4天,超過25℃時,2-3天,超過30℃時,1.5-2天,超過35℃時,1天。浸種期間避免攪動,浸後攤開晾乾。

② 冷浸日曬。夏季,將麥種在冷水中浸5個小時(早晨6時至11時),然後撈出攤於場地上,曬至下午5時即可。曬種一般不用水泥場,因地面溫度超過55℃就會影響麥種的發芽率。

③恆溫浸種。將麥種在44-46℃溫水中浸3小時,然後冷卻晾乾。

④ 藥劑處理。用0.2%的萎銹靈在30℃下浸種6小時;或用75%的萎銹靈按種子 重量的0.3%拌種。種子表面、種皮內及土糞中的病菌的處理方法:①單純種子傳帶病菌區,可用50%六氯代苯, 按種子重量的0.3%拌種;或用75%五氯硝基苯,按種量0.2%拌種;或用0.2-0.3%萎銹靈、0.1-0.2%苯來特拌種。②土糞傳播的地區,除種子處理外,尚需進行土壤處理,如用六氯代苯0.5公斤,加乾細土2.5-7.5公斤,拌勻後與種子混播,可防止土中病菌的侵染。③用5%皂礬(硫酸亞鐵)水浸種6小時,然後撈出曬乾,可防治大麥堅黑穗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