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鹽池哈巴湖保護區是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中北部,與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4省、自治區接壤。由哈巴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鹽池哈巴湖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8年,2001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總面積84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307平方千米,緩衝區面積223平方千米,實驗區面積310平方千米。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1℃,最高氣溫37.0℃,最低氣溫﹣29.5℃。年均降水量285毫米,80%的降雨集中在7~9月,降水量地域分布規律為自南向北遞減。年均蒸發量2727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853小時,無霜期128天。盛行西風,年均風速2.7米/秒,大風日數46天,多集中在11月至翌年4月間。年均沙暴日數21天。
濕地狀況
保護區濕地地處毛烏素沙漠的西南緣,祁連山、呂梁山、賀蘭山間的褶皺帶上,為鄂爾多斯台地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300~1622米。呈現黃土侵蝕高坡丘陵、緩坡丘陵、平坦窪地、河流沖溝、沙漠丘陵等地貌。濕地面積216平方千米,涉及湖泊濕地和沼澤濕地2種類型。濕地呈島狀分布,與水系不相溝通,主要有四爾灘濕地、八字窪濕地、紅山溝流域濕地、駱駝井濕地、二道湖濕地等。無較大河流,流域面積超過3平方千米的河溝有22條,均為內陸沖溝水系,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和泉水補給。地下水資源占鹽池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的80%以上,主要有毛烏素沙地第四系地下水、黃土區地下水、毛烏素沙地基岩地下水及承壓自流水,自南向北水量逐漸增多,埋藏逐漸變淺。灰鈣土為保護區地帶性土壤,此外還分布有風沙土、潮土、鹽土、新積土、堆墊土等土壤類型。
生物資源
保護區內的濕地環境為荒漠地帶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場所,區內植被過渡性明顯,黃土高原草原、荒漠草原、沙生草原、非地帶性鹽地灌叢、濕地草甸交錯分布。動物資源涉及鳥類、爬行類、魚類、獸類等多種類別,物種多樣性較高。
植物資源
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束植物54科168屬314種,其中被子植物52科166屬308種,裸子植物1科1屬4種,蕨類1科1屬1種。以旱生、中旱生、強旱生植物為主,有189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6種,包括沙蘆草等;中國特有植物有3種,包括地構葉、紊蒿、知母。中草藥資源豐富,包括麻黃、甘草等。哈巴湖所在地鹽池縣因此被譽為“甘草之鄉”。共有8個植被類型,包括灌叢、草甸、乾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植被、水生植被、沼澤植被、河漫灘植被。可分為15個植被亞型、25個群系。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共有脊椎動物24目50科140種,其中鳥類14目29科90種,獸類6目13科32種,魚類2目3科10種,兩棲類1目2科2種,爬行類1目3科6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4種,包括大鴇、小鴇、白尾海雕、黑鶴;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18種,包括蓑羽鶴、白琵鷺、大天鵝、荒漠貓等;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保護動物有28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種有43種;《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種有8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定種有28種。
保護工作
保護區管理局下設哈巴湖、二道湖、城南、柳楊堡、駱駝井、高沙窩6個管理站、18個管護點、6個檢查站。建有野生動物救護站、繁殖站、投飼點、珍稀植物繁殖園及生態定位監測站、鳥類環志站、氣象觀測站、水文水質監測站等。為恢復生態環境,管理局對人畜干擾嚴重區域實行圍欄封育。保護區周邊部分鄉鎮成立社區共管委員會,開展特色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生態旅遊服務業,合理利用資源,以減少對保護區破環。2002年實驗區內建立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