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同時也是城市的重要底蘊和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
源泉。鹽城人民崇文重教,文化發展有很好的基礎。在鹽城新一輪城市建設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建成了一大批藝術文化、體育文化、旅遊文化等現代化的文化設施和場所,市文化藝術中心就是政府打造的眾多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市文化藝術中心由鹽城市國有資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建,位於城南新區聚龍湖西南側,占地47340.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9314平方米,概算投資3.86億元,項目於2009年6月開工建設,經過17個月的努力,於2010年11月試運行,比原計畫提前了8個月,2011年6月30日上午,聚龍湖南岸彩球高懸,鑼鼓喧天,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了隆重的開業慶典,標誌著藝術中心的正式啟用,全市文化事業發展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廣大市民又擁有了一個享受高品位、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市委書記趙鵬、市長李強、省廣電總台副台長黃信等出席了慶典儀式。
走近文化藝術中心,首先讓人眼前一亮的就是這座建築的外部造型。文化藝術中心各個功能體量由連續曲面包裹,形似水瓢;曲面展現出磚牆常見的錯縫肌理,讓人聯想到城牆——一個動感輕盈的“瓢城”形象產生了,是謂“新瓢城”。它既呼應了鹽城的歷史,又有新穎獨特的時代風格,視覺衝擊力強烈,外曲內方,外簡內繁,猶如動感、輕盈的水瓢浮於波光粼粼的聚龍湖畔,充滿藝術張力。曲面為主的外部形象造就了建築的氣質——柔美、靈動,與“鹽城”這座城市的氣質相符。曲面在臨湖和臨廣場側有優雅大氣的開口,為抽象化的“城門”,歡迎市民大眾進入“城”內。夜晚,LED照明系統將照亮整個“城牆”,成為湖邊奪目的光帶,倒影水中,如夢如幻。室內照明透過立面肌理映出,建築夜景效果更有層次。
文化藝術中心地上四層,地下二層,設定了國內一流的大劇院、多功能演藝廳、影城以及文化產業、商業經營項目等。大劇院舞台設於中心西側,內設有1066座位,面積達1000平米,台高10.5米,台寬18米,是我市的主要大型文藝演出場地,擁有國內頂級的升降舞台,採用世界著名專業公司的頂級音響燈光設備,具有同等劇院領先的水平,能為國內外國家級的表演團體、藝術大師提供功能齊全、具有優良視聽條件、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的多功能現代化觀演場所。大劇院可以讓市民欣賞到各類舞台劇演出、音樂劇演出、現代歌舞演出、戲劇戲曲等文藝表演,可以進行大型電視綜藝演播,還能召開大型會議。如果您對時尚流行的節目表演更感興趣,那么中心內的演藝吧正是不二選擇。演藝吧以各種文娛晚會、文娛演出等小型文娛表演為主,內裝時尚、前衛,採用一流的音響燈光設備,娛樂、休閒氛圍濃厚。此外,文化藝術中心還設有書畫、工藝品展覽廳、藝術創作中心等,集文化活動、藝術創作、文化消費休閒等多種文化功能於一體,大力推動我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中心不僅是欣賞藝術的場所,也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電影、美食、KTV、電玩等娛樂項目一應俱全。一樓是美食廣場和咖啡廳,設計獨具特色,風格別致,環境舒適,在這裡匯聚天下精美小吃,獨特的美食集中地,讓您流連於唇齒口舌間的美妙之旅。您還可以在咖啡廳內喝咖啡、品香茗、聽音樂、閱讀、下棋,觀賞美麗的湖景,享受溫馨浪漫休閒時光。藝術中心東側南部的二、三、四樓設有豪華影院,內設6個影廳,採用高坡度無遮擋、低視點及寬排距、舒適寬大的座椅設計,處處體現出不凡的高質感品味,為觀眾帶來絕佳的視覺和聽覺的震撼力。當您觀影結束,亦或興奮刺激、亦或傷感低落,換一種環境、換一種心情正是不錯的選擇。文化藝術中心還設有電玩、KTV等娛樂項目,是市民高品質享受的休閒娛樂場所。
方案實施
設計說明江蘇鹽城,緊臨黃海,幾百裏海岸線又有“百河之城”的稱號。是水給予了這個城市靈動的氣質,鹽城文化藝術中心,作為城市的標識性建築,其建築外觀設計也是創造了一個因水而生的含蓄有機外形,圓潤、優雅、體現了文化藝術的包容和有機多元性,建築依水而建。白色的自由形表皮,包裹著幾個功能空間,外秀慧中,韜光養晦,與周圍的水面以及城市環境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詩畫意境。
石頭是傳承著恆古文化的載體,隱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水是一切星體啟迪生命之源。石頭與水的共存和互相的碰撞。石頭改變了水的路徑,但改變不了水流的方向,水改變了石頭的形狀、體積,但改變不了石頭的本質。當我們看到大海邊金色的沙灘、層層的拍浪是如此的和諧而共存,爭而不離,共存而不相溶。和而不同,文化的本質。本案理念生成水邊粗石,有機形態,同樣的依水而居,因不而生,蘊籍天籟,灼得物華。水邊的一粒粗石,是在對城市地理、人文、文脈關係充分研究的結果,是我們以建築本體的理解,也是尊重建築空間的必然結果。同時做室內建築空間,與建築本體形成有機的整體,才是對文化藝術中心這一公共空間的最大化尊重,從而由外及內形成,視覺上的共同與互融。粗石這一文化理念,賦予鹽城文化藝術中心這一公共建築,是最恰當的一種隱喻:一、“粗石”,是水邊粗石,隱喻的是鹽城臨海,“百河之城”這一水城廣闊的地域特徵,以小喻大,一石一城;二、粗石這一自然有機形態,暗喻了文化藝術這一精神本質,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無不留連于山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文化藝術同樣產生於自然;三、粗石形成過程,精神隱喻依靠水的柔克石的硬朗形態,暗喻了文化藝術的形成過程和方式,“水滴石穿,契而不捨”,這是文化藝術的根本;四、石頭的外剛內柔形態,“以人為本”這是設計的根本,是人體工學的著重體現,舒適自然;五、另外粗石本身就具有雕塑感、藝術性,同樣暗喻了文化藝術創作的真實性;因為只有誠意的文化藝術形式才會打動人;六、粗石的形態與鹽城古老的鹽文化,與水之間的關係,是一粒鹽的晶體與水正在消融的狀態,反應了鹽與水的關係;七、與建築平面和外觀的和諧性;八、外柔內剛,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體現東方哲學精神完美內現。所以“粗石”的基本理念形成是必然,是自在生成的結果,是我們順應自然的思索,與山,與水,與世界精神互通的結果。
出於鹽城所在的蘇北地域文化和建築臨近人工水域的外部條件,“水”的意境成為建築敘事的主題,一系列空間布局也由此展開:一條從入口到人工湖的“水街”貫穿整個建築,靈動地維繫著各個功能主題,創造出許多半開敞、互相交織的空間體驗,戲劇化地“柔和”了內部的尺度。建築表皮的三維曲面和錯縫肌理在外部層面上呼應了“水”的主題,卻也對整體界面產生了一種“放大”效應:四層的體量被異化成十多層的錯覺,在探訪這座建築的過程中,人們由遠及近、由外至內,可以感受到建築的尺度不斷收縮、不斷貼近“人”的尺度,對建築的認知也更加強烈。
從建築空間看,鹽城文化中心作為綜合性質的公共建築,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各個功能單元的獨立運營和有機聯繫。水平方向的分區以“水街”為界,根據開放性的強弱,將功能體分居兩側,藝術創作、劇場等布於西側,影視、商業等大眾使用頻率高的單元置於東側。垂直方向的分區以二層開放平台為界,平台及地面層可達性強,集中布置了消費性質的設施;二層以上則結合垂直交通,布置了專業性強的功能體。各功能單元之間穿插著許多開敞內院和半室外的活動平台,既豐富了人們的使用體驗,又為大面積的自然通風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