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鸕鶿是中到大型的海鳥。形體最小的是侏鸕鶿,體長45厘米,體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鸕鶿,體長100厘米,體重5千克。在1850年滅絕的眼鏡鸕鶿(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體型也相當大,體重平均達6.3千克。多數鸕鶿,包括幾乎所有的北半球物種,主要有深色的羽毛,但一些南半球的物種是黑色和白色,少數(生活在紐西蘭的如點斑鸕鶿)羽毛相當豐富多彩。許多物種在臉上的肌膚有顏色(在眼先和喉部的皮膚),可以是明亮的藍色、橙色、紅色或黃色。通常在繁殖季節變得更鮮艷。該物種的鳥喙長而薄,常大聲呼叫。它們的腳有四個腳趾,之間有蹼。這些大型的食魚游禽,善於潛水,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鸕鶿科的鳥類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
棲息環境
鸕鶿們沿海生活的而不是海洋鳥類,在內陸水域有生活區域。鸕鶿的原始祖先,似乎一直是淡水鳥,從最古老的家族的棲息地判斷。它們的範圍在世界各地,除太平洋中部島嶼,生活在淡水湖邊。棲息於寬闊的水域,如池塘、湖泊等。
詞目釋義
鸕鶿(lú cí)
1.水鳥名。俗稱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頷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鉤,善潛水捕食 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 鸕鶿是鳥類中優秀的潛水明星。毛色像烏鴉,喙長稍微鉤曲,擅長於沉入水中捕魚,白天它停在河堤上,夜間在樹中棲息。它的糞有毒,食用害人,可以腐爛樹木。它生長在有水的地方。
2.鸕鶿陂的簡稱。
3.鸕鶿杓的簡稱。
外形特徵
該鳥體羽黑色,並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復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而呈鱗片狀,體長為1.1~1.2m。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點。生殖期中,脅下有大形白斑,頭及頸密生白絲狀羽。後頭部有一不很明顯的羽冠。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眼淡綠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區及喉暗紅色,腳黑色。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
生活習性
鸕鶿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野生鸕鶿平時棲息於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鸕鶿在捕獵的時候,體羽黑色,並帶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復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鸕鶿的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因此,鸕鶿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鸕鶿就腳 蹼和翅膀並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裡,鸕鶿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么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鸕鶿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 鸕鶿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所以,在我國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見到漁民們馴養的鸕鶿在幫助漁民們捕魚。漁民們放出鸕鶿之前,先在鸕鶿的脖子上套上一個皮圈,這樣,就可以防止鸕鶿將捕獲的獵物吞下肚子。鸕鶿捕到魚後跳到漁民的船上,在漁民的幫助下將嘴裡的魚吐出來。鸕鶿很貪食,一晝夜它要吃掉3斤重的魚。一條35公分長,半斤重的魚它能一口吞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南極半島以及南設得蘭群島、南喬治亞島等若干座島嶼。)
生長繁殖
每當繁殖季節,雌雄成鳥一起到臨近水域的懸崖峭壁上、岩穴間、大樹上、沼澤地的矮樹上、蘆葦中營巢。巢用樹枝、乾草及海藻或水草等築成。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
該科品種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長尾鸕鶿 | Phalacrocorax africanus |
2 | 歐鸕鶿 | Phalacrocorax aristotelis |
3 | 藍眼鸕鶿 | Phalacrocorax atriceps |
4 | 雙冠鸕鶿 | Phalacrocorax auritus |
5 | . 南美鸕鶿 | Phalacrocorax bougainvillii |
6 | 南極鸕鶿 | Phalacrocorax bransfieldensis |
7 | 美洲鸕鶿 | Phalacrocorax brasilianus |
8 | 坎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campbelli |
9 | 南非鸕鶿 | Phalacrocorax capensis |
10 | 斑頭鸕鶿 | Phalacrocorax capillatus |
11 | 普通鸕鶿 | Phalacrocorax carbo |
12 | 毛臉鸕鶿 | Phalacrocorax carunculatus |
13 | 銅鸕鶿 | Phalacrocorax chalconotus |
14 | 奧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colensoi |
15 | 冠鸕鶿 | Phalacrocorax coronatus |
16 | 皮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featherstoni |
17 | 黑臉鸕鶿 | Phalacrocorax fuscescens |
18 | 印度鸕鶿 | Phalacrocorax fuscicollis |
19 | 紅腿鸕鶿 | Phalacrocorax gaimardi |
20 | 南喬治亞鸕鶿 | Phalacrocorax georgianus |
21 | 弱翅鸕鶿 | Phalacrocorax harrisi |
22 | 岩鸕鶿 | Phalacrocorax magellanicus |
23 | 科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melanogenis |
24 | 小斑鸕鶿 | Phalacrocorax melanoleucos |
25 | 岸鸕鶿 | Phalacrocorax neglectus |
26 | 黑頸鸕鶿 | Phalacrocorax niger |
27 | 黑喉鸕鶿 | Phalacrocorax nigrogularis |
28 | 哈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nivalis |
29 | 查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onslowi |
30 | 海鸕鶿 |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
31 | 加州鸕鶿 | Phalacrocorax penicillatus |
32 | 點斑鸕鶿 | Phalacrocorax punctatus |
33 | 麥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purpurascens |
34 | 侏鸕鶿 | Phalacrocorax pygmaeus |
35 | 邦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ranfurlyi |
36 | 小黑鸕鶿 | Phalacrocorax sulcirostris |
37 | 紅臉鸕鶿 | Phalacrocorax urile |
38 | 斑鸕鶿 | Phalacrocorax varius |
39 | 凱島鸕鶿 | Phalacrocorax verruscosus |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瀕危(EN)——4種;易危(VU)——6種;近危(NT)——5種;低危(LC)——24種。
飼養方法
人工馴養環境中的鸕鶿,除每天定時入水捕魚 外,喜棲於朝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適於在不結凍的環境溫度中生活。飼料以小魚、黃鱔及豬腸為主食,每隻每天飼料量800~1500g。換羽期適當增餵豆類食品,如豆腐等,每隻每天300~400g。每天下午餵食1次,食後多立於棲架上休息。飽食後的鸕鶿不宜運動和使役捕魚。
馴養鸕鶿用於捕魚,可自雛鳥60日齡開始,跟隨魚船同已馴熟的成鳥入水練習。約150日齡後,大部分經過馴養的鸕鶿都能順利掌握捕魚的本領。經過人工長期馴養的鸕鶿,其飛翔力較差,多數個體不習慣於長時間的高飛,可以較熟練的識別同群的鸕鶿或所棲息魚船。用於捕魚的鸕鶿,需用綠繩或稻草在其頸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屬環套在頸部,防其捕魚後吞食。每次捕魚後,主人取下銜回的大魚。還需要餵給小魚以資獎勵,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魚。
馴養鸕鶿捕魚,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時,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鐘,捕後立於船上休息40~60分鐘後再次入水捕魚。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魚120~180分鐘,鸕鶿入水捕魚時多咬頭部或鰓部。通常每次獨自捕捉的活魚體重500g左右,最大時也能獨自捕到重達5000g的活魚。超過5000g的魚,也能捕到。但需幾隻或十幾隻的鸕鶿共同合作,以及馴養人協作方可完成捕獲任務。據有關資料,曾有一群十數隻鸕鶿合力捕捉到體重15kg以上的大型鰉魚。據漁民經驗,雄性鸕鶿體型略大於雌性,其捕魚能力也優於雌性鸕鶿。
馴養得當的個體,平均每天每隻鸕鶿可捕獲鮮魚15~25kg。若水域及魚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隻鸕鶿捕魚35kg的最佳記錄。
鸕鶿的捕魚季節最宜在冬季,因為冬季時氣溫低,水面下魚群遊動較慢,鸕鶿更易得手。
鸕鶿捕魚的使用時間可達10年以上,曾有捕魚28年的記錄。飼養長壽記錄可達40年。
人工馴養中鸕鶿,於每年1月份開始求偶交配,交配中行為多在岸上。每隔1~2天產卵1枚,卵形橢圓,卵殼青綠色或純白色不等。在一個繁殖期1隻雌鳥產卵7~15枚,最強個體餵養得當,也有產卵多達40~50枚的記錄。每次產卵時間常在19:00~24:00時不等。卵重為48~59g,卵的大小為39~41mm×62~66mm。
卵用抱巢的家雞代孵,孵化期26~28天,初生雛鳥,雙眼緊閉,全身裸露,體重約40克,可在3~4~7日齡睜開雙眼。5天后生出絨絨雛羽。初生雛鳥人工飼餵剁碎的魚蝦及混有少量豆腐的粥樣飼料,每天每隻飼餵6~8次,每天每隻總飼料量約50g;25日齡的雛鳥,每天每隻飼料量增至250~360g。約經45日齡,體羽生齊;50~60日齡雛鳥可獨立離巢和自行取食。
ugainvillii, 即南美鸕鶿)和非洲南部海濱的好望角鸕鶿(P. capensis)則為最重要的鳥糞生產者。
鸕鶿也叫水老鴉、魚鷹。鳥類。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是鵜形目鸕鶿科的1屬,有30種。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該鳥可馴養捕魚,我國古代就已馴養利、用,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野生鸕鶿分布於全國各地,繁殖於東北、內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藥用價值
鸕鶿肉
【性味】《綱目》:“酸鹹,冷,微毒。”
【功用主治】
①《雷公炮炙論》原敘註:治體寒腹大。鸕鶿燒存性,為末,米飲調服。
②《綱目》:“治大腹鼓脹,利水道。”
【宜忌《品匯精要》:“懷妊不宜食。”
【名家論述】《綱目》:“鸕鶿,《別錄》不見功用,惟雷氏《炮炙論》序云:”體寒腹大,全賴鸕鶿。“竊謂諸腹鼓大,皆屬於熱,衛氣並行於血脈則體寒。此乃水鳥,其氣寒冷,而利水。寒能勝熱,利水能去濕故也。”
【功能主治】利尿。主治水腫。
頭
【性味】性寒,治療哽噎,燒研酒服。
骨
【功效主治】燒灰水服用來治療魚骨鯁噎。
喙
【功效主治】主治噎病,發病時銜上便好。
嗉
【功效主治】主治魚鯁。
翅羽
【功效主治】燒灰,用水送服半錢,可治療魚鯁。
用處
漁民們運用鸕鶿吃魚,就在鸕鶿的脖子上用繩子打一個活結。只要鸕鶿吃比巴掌大的魚,就會因為繩子而吃不下魚,就乖乖的把魚放進漁網。
新聞報導
鸕鶿捕魚難再見
大家可還記得國小課本里鄭振鐸先生所寫的《鸕鶿》一文:漁人只要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鸕鶿就都撲著翅膀鑽進水裡去了。然而,這樣美麗的意境,今後將再也無法看見了。
因為這種獨具高超捕魚本領的鸕鶿,已被禁用為水上捕魚工具。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以於2006年10月12日發布通告,正式實施《福建省漁業捕撈禁止和限制使用漁具漁法目錄》,其中包括鸕鶿在內的原有多種漁具漁法均被列入禁用或限用的範圍。
此次省海洋漁業局最新公布的禁限使用漁具漁法目錄,被列入禁止的漁具漁法有7種,即:毒魚、炸魚及電魚;目魚籠具;鸕鶿、魚籪;敲舟古;畚箕網(俗稱“迷魂陣”);陷阱網(俗稱“長袖定置網”);帆張網等。凡有毒魚、炸魚及電魚等禁限行為出現的,海洋漁業執法部門將依法對單位或者個人予以警告,沒收違禁漁具之外,還可並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文化故事
鸕鶿捕魚
在我國很多地方,人們稱鸕鶿為烏鬼,以形容這種鳥不像鰹鳥那樣傻,而有著高超的捕魚本領。在我國,很早就有人開始馴養鸕鶿,並用它們捕魚。在南方水鄉,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鸕鶿。鸕鶿整齊地站在船頭,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個脖套。當漁民發現魚時,他們一聲哨響,鸕鶿便紛紛躍入水中捕魚。由於帶著脖套,鸕鶿捕到魚卻無法吞咽下去,它們只好叼著魚返回船邊。主人把魚奪下後,鸕鶿又再次下潛去捕魚。在遇到大魚時,幾隻鸕鶿會合力捕捉。它們有的啄魚眼,有的咬魚尾、有的叼魚鰭,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魚結束後,主人摘下鸕鶿的脖套,把準備好的小魚賞給它們吃。這種捕魚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所以,用鸕鶿捕魚曾盛極一時。杜甫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這種捕魚方法當時之流行由此可見一斑。當然,這種古老的捕魚方法只能滿足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濟,在近代已很少採用。實際上,過多的鸕鶿會給漁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危害。據統計,野生的鸕鶿每天至少要吃掉400克的魚。在荷蘭,有一群鸕鶿在一個夏季就吃掉5000t魚。
鸕鶿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徵。結伴的鸕鶿,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大家熟悉的《詩經》中第一首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有的學者認為詩中的“雎鳩”就是鸕鶿。當然不管雎鳩是不是鸕鶿,鸕鶿之間的親密友好關係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鸕鶿瘟
鸕鶿瘟,病名。頭面頤頤腫熱之證。又名大頭瘟、蝦蟆瘟。《醫學正傳·瘟疫》:“大頭天行病,從頤頜腫熱者者,又名鸕鶿瘟。”因體虛感受時氣,毒熱蘊蓄上焦所致。《赤水玄珠·疫門》:“頭面腫,俗名鸕鶿瘟、蝦蟆瘟。”《證治匯補·咽喉章》:“有司天運氣過亢,其年鄉村染患相似者,此時氣乘虛蘊蓄。
地名
鸕鶿鄉
鸕鶿鄉,位於浙江省 景寧縣縣西。清屬三都,民國20年(1931)建鄉,屬第三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鸕鶿鄉,鄉人民政府駐鸕鶿村,海拔285m,距縣城45km。面積47.9k㎡,東靠沙灣鎮,東北界雲和縣境,南接沙灣鎮,西南連英川鎮,西和 葛山鄉相鄰,西北界龍泉市境。轄鸕鶿、仁字坑、南坑下、夏山頭、徐崇、茶亭、黃桑南、山下、馱戥9個村民委員會,53個自然村,1794戶,5921人,其中畲族506人,占鄉人口的8.5%。
地勢自北、南向中部溪港傾斜,水入英川港。屬縣中部低山糧、茶、果、藥、畜綜合農業區。耕地3917畝,其中水田3304畝,以水稻為主,大部農田可種2~3熟,山峽谷地鸕鶿垟較平坦;林地50849畝,產松、杉、雜木。
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0萬元。2009年糧食總產量為2148t。2009年農民人均收入4236元, 2009年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1800萬元。建成10個小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2730kW。
設有一所國小和鄉一級文化、衛生、廣播和郵電設施。公路東北通雲和縣,南經沙灣鎮通縣城、慶元縣,西南連英川鎮,陸運方便。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鄉黨委政府堅定信心,全面謀劃,科學發展,提出了鸕鶿鄉集鎮建設“奮起二次創業、打精美鸕鶿”的工作思路,對進一步最佳化發展鸕鶿新村,拓展集鎮空間,凝聚人口,作了全新的規劃,並對鸕鶿新村作全面整治,鸕鶿防洪堤、路口小廣場、村內道路綠化全面開工建設。
鸕鶿村
鸕鶿村,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鸕鶿鄉、鸕鶿行政村所在地,地處景寧縣城西25公里,210戶,880人,其中畲族39人。轄鸕鶿、庫橋、下周岱、垟細丘四個自然村。據《吳氏家譜》載,宋代稱廬山,後因村東鸕鶿殿香火繁盛,遂以鸕鶿名之。南北兩水會於村口,向東注入小溪,公路東下沙灣、景寧西進慶元、南接、英川、龍泉。四面環山,中平曠,海拔較高而散熱慢,農作物早熟。古有“高山好合湖,低山好鸕鶿”之說。
鸕鶿殿
鸕鶿殿,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鸕鶿鄉鸕鶿村境內。那裡有個菩薩,叫馬天仙。馬天仙就是馬孝仙。許多人只知有馬天仙,卻不知有馬孝仙。附近數村人前往求佛者甚眾。隔壁龍泉、慶元一帶前去求佛者亦多。那時未通公路,皆步行前往。鸕鶿殿在鸕鶿橫山西麓正中。遠遠看著一帶山嵐,林木茂盛,山腳下幾間小廟。
這裡有“聖地鸕鶿殿”,門聯是:
永久感德感永久 深山仰信仰深山;
嶺後祖殿門聯是:
昔日通天護國功蓋千秋 如今威靈顯聖扶佑萬民;
還有“觀音堂”等。那半山之上亦有小廟,人稱“上天殿”。山嵐之外,一彎清溪如白練似水蛇繞山腳迤儷向東而去。景致奇特,靈異,充滿仙氣。
鸕鶿渡鎮
鸕鶿渡鎮位於湖南省桃江縣縣城西南二十公里處,北鄰浮邱山鄉,東毗高橋鄉,西與大栗港鎮接壤,南靠安化縣大福鎮,省道308線貫穿境內。
總面積109k㎡,現有 耕地面積1320公頃,山林面積8100公頃。到2007年底,全鎮黨員人數有1114人。2008年並村工作結束後,轄15個行政村,有漢、回、布依族等民族
鵜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鵜形目(Pelecaniformes) | ||
鵜形目(Pelecaniformes)主要是分布於溫熱帶水域的大型游禽,是熱帶海鳥的重要組成,但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鵜形目鳥類,有一些種類甚至擴展到了兩極地區。很多鵜形目的鳥類具有全蹼,四趾均朝前,有蹼相連,嘴下常常有發育程度不同的喉囊。鵜形目一共有6科,其中中國有5科。 | ||
目 | 科 | 代表鳥類 |
鵜形目 (Pelecaniformes) | 鸏科(Phaethonitae),鸏又被稱為熱帶鳥,在整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到處遊蕩。鸏具有長長的中央尾羽,飛行的姿勢非常優美。鸏科有紅尾鸏,白尾鸏和紅嘴鸏三種,我國都有出產。 | 紅尾鸏 |
鵜鶘科(Pelecanidae),鵜鶘是最大型的游禽之一,最顯著的特徵是長長的喙和極度發達的喉囊。鵜鶘在各大陸溫暖水域都有分布,有1屬6種,如算上卷羽鵜鶘和秘魯鵜鶘則為8種,中國有白鵜鶘,班嘴鵜鶘和班嘴鵜鶘的亞種卷羽鵜鶘。 | 鵜鶘,白鵜鶘,班嘴鵜鶘 | |
鰹鳥科(Sulidae),鰹鳥是群居性海鳥,有2屬(大鰹鳥屬和鰹鳥屬)9種。中國有紅腳鰹鳥和褐鰹鳥,它們是西沙群島最主要的海鳥。 | 鰹鳥,紅腳鰹鳥 | |
鸕鶿科(Phalacrocracidae),鸕鶿科是鵜形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有2屬30種。加島鸕鶿屬只有1種,特產於加拉帕哥斯群島,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鸕鶿屬有29種,廣布於全世界的海洋和內陸水域,但仍以溫熱帶水域為最多,中國有5種。 | 鸕鶿 | |
蛇鵜科(Anhingidae),蛇鵜是熱帶內陸水鳥,頸細長如蛇,嘴尖無喉囊,善於潛水,用嘴當魚叉叉魚。蛇鵜在美洲,非洲,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各有一種,也有人將這4種合併為1屬2種。中國不產蛇鵜。 | 蛇鵜 | |
軍艦鳥科(Fregatidae),軍艦鳥有1屬5種,中國有白腹軍艦鳥,白斑軍艦鳥和小軍艦鳥3種,另有大軍艦鳥和麗色軍艦鳥,產於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 | 軍艦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