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別情

《鷓鴣天·寄李之問》是宋代歌妓聶勝瓊為寄贈李之問而作的一首詞。上片詞人以眼前之景,寫主觀感受,反映詞人與心愛的人分別時的痛苦心情。下片既寫臨別之情,又寫別後思念之情,實與虛寫結合,現實與想像融合為一。全詞語言新雅,真切自然,流連繾綣。

作品原文

鷓鴣天·寄李之問

玉慘花愁 出鳳城 ,蓮花樓 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 後,別個人人 第五程 。

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雙調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後段五句三平韻。

玉慘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臉。

鳳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蓮花樓:餞飲之處。

陽關:即《陽關曲》,古人送別時唱此曲。

人人:那個人,指所愛的人。

程:里程,古人稱一站為一程。

1.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雙調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後段五句三平韻。

2.

玉慘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臉。

3.

鳳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4.

蓮花樓:餞飲之處。

5.

陽關:即《陽關曲》,古人送別時唱此曲。

6.

人人:那個人,指所愛的人。

7.

程:里程,古人稱一站為一程。

白話譯文

你離開鳳城的時候,玉樓是變得那樣的慘白,花朵也開得如此悲愁。就連為你餞行的蓮花樓下,那柳樹也顯得青青悠悠。我舉起酒杯唱一首《陽關曲》為你送別,伴你過了一程又一程,卻終需分離!

真希望能和你在夢中相會,但是好夢又難尋成。有誰知道我此時的情懷?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淚,而天也在階前暗暗飄雨,隔著窗兒,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創作背景

據明代梅鼎祚《青泥蓮花記》載,禮部屬官李之問因任職期滿來京城改官,遇見詞人,非常喜愛,兩人遂歡好。不久李之問將要出京,詞人為之送別,餞飲於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句云:“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李之問大為感動,遂又停留時日。後因家中催促,李之問只得回家,在半路上收到詞人寄來的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回憶送別情景。開篇兩句“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寫送別時的傷感。“玉”與“花”比喻詞人的美貌,“慘”與“愁”是說送別的愁苦,由於難捨難分,使得詞人花容憔悴,愁容滿面。蓮花樓下柳色青青,既點明送別是在春季,同時也與王維詩“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寫景相合,申明送別之意。段末兩句“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寫最後的離別。在餞別的酒席上,詞人滿懷深情地唱起了《陽關曲》,然後,她依依不捨地為李之問送了一程又一程。上片敘事中兼有抒情,描寫出女詞人的一往情深。

詞的下片,寫別後相思的淒傷。首二句“尋好夢,夢難成”寫痛苦相思,好夢難成。送別之後詞人便處於深切的思念之中,但無由相見,便只好寄希望於夢中相會。然而“尋好夢,夢難成”,夢中相會竟然也成為奢望。一句“況誰知我此時情”道出了女詞人內心強烈的孤獨與苦悶。最後兩句“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畫面感人而意境淒靜深沉,顯示了詞人獨特的個性,也突現了詞的獨特的美。“簾前雨”與“枕前淚”相襯,以無情的雨聲烘染相思的淚滴,窗內窗外,共同滴到天明。詞人把人物的主體活動(枕前淚)與雨夜的客觀環境(階前雨)疊加在了一起,對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繪,更顯得深刻細膩。而“隔個窗兒”使窗外之景與窗內之人融合在一起。“階前雨”的每一聲滴落,仿佛都敲打在詞人的心頭,令人心碎。詞人以“枕前淚”與“簾前雨”這兩幅畫面相聯相疊,而“隔個窗兒”更見新穎,突出了詞人的獨特之處,也更深化了離別之苦,因為這裡所刻畫的“滴到明”,不僅是“簾前雨”,而且也是“枕前淚”。這“滴到明”的不僅是“階前雨”,更是詞人的“枕前淚”。淚如雨,雨如淚,無限的相思令詞人深陷於孤獨、悽惶的痛苦之中。

《鷓鴣天·寄李之問》雖出自歌妓之手,但感情真摯,形象生動,語言通俗易懂,在宋代情詞中,別具一格。

名家點評

·許昂霄《詞綜偶評》:風致如許,真所謂我見,猶憐者也。

·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純是至情語,自然妙造,不假雕琢,愈渾成,愈稂粹。於北宋名家中,頗近六一、東山,方之閨帷之彥,雖幽棲、漱玉,未遑多讓,誠坤靈間氣矣。

作者簡介

聶勝瓊(生卒年不詳),宋代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歌妓,色藝雙全,後嫁給李之問。僅存詞一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