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溪廟會

鶴溪廟會由鶴溪境內的鎮境廟(俗稱老殿)、靈佑殿(俗稱林泗爺殿)、南山宮和娘娘宮等諸多宮廟引起,是鶴溪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傳統活動形式之一。

基本情況

鶴溪廟會
余德江
鶴溪自古以來鄉野之風純樸,藝術之味襲人,一年一度的鶴溪廟會便以自身獨特的方式擔負著承前啟後這份風味的重任。生於鶴溪,長於鶴溪,我有幸多次目睹鶴溪廟會的盛況,深深地被這種充滿濃厚韻味的鄉土活動所折服。
廟會時節因各路商賈駢集,貨物輻輳,又有“會市”、“物資交流會”、“集市”之稱。鶴溪廟會歷史悠久,可惜文獻碑刻缺少記載,具體形成年代已經無從考證,我只能從本地民眾口中探得少許蛛絲馬跡且疑點甚多,未免有點遺憾。翻閱《現代漢語詞典》,廟會的釋義為“設在寺廟裡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據本地老人述說,從明朝中期開始鎮境廟偶或祭祀廟神,附近村民趁機在廟旁擺攤設鋪,兜售自家製作的手工藝品和特色小吃,然而那時這些活動並沒有安排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裡,只是偶或舉行。本著求實的態度,我姑且可以這樣論說:鶴溪廟會由此初具雛形。
真正意義上的鶴溪廟會可能此後不久即開始產生,反正到了清朝初期鶴溪許多宮廟都已經在固定的時間舉行廟會。乾隆年間,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合境平安,民眾重修靈佑殿和新建娘娘宮(宮廟碑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於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這天四面八方的商客匯集於此,抬閣、高蹺等民間表演藝術也紛紛前來助興,熱鬧非凡。受其影響,鎮境廟和南山宮隨後也把廟會時間改成這天,這使得本來分散零落的廟會開始集中起來並逐步形成現如今的規模。文革時期由於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鶴溪廟會被迫中斷,但使人感到欣慰的是此廟會由於具有廣泛的民間性、民眾性和歷史性,80年代以後憑藉其剛毅的風格和頑強的生命重新煥發生機。
鶴溪廟會享有聲譽,遠近聞名,活動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包括祭祀廟神、文娛活動和物資交流等方面,可是時過境遷,廟會中許多珍貴的藝術形式逐漸遠離我們而去,令人深為惋惜。
祭祀廟神,祈求風調雨順
廟為神而設,鶴溪各個宮廟供奉的神像有白鶴大帝、太陰聖母娘娘、陳十四娘娘和林泗爺等,祭祀廟神是廟會不可或缺的一種儀式,主要分為迎神賽會和演戲敬神兩種形式。
迎神賽會的通俗說法是神像出巡,本地方言由於“神”和“佛”不分,又稱之為“抬佛”。鶴溪廟會神像出巡場面十分壯觀,旌旗招展,人聲鼎沸,鼓樂喧天。隊伍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行進,分別為:高照行在最前頭開道;後面跟著“頭牌”,上書“迴避”、“肅靜”等字樣;數十孩童手持五顏六色的三角旗緊隨其後;接著是吹長號、敲七星鑼和擂將軍令的樂隊;其後為乘兩人抬小轎的符使和土地;扮演“令”、“印”的男孩乘轎隨後跟上;元帥乘四人抬的敞篷大轎跟在後面,一般總元帥一人,副元帥兩人,總元帥一手捧書一手握令,在出巡過程中對他的要求極為嚴格,不能下轎、如廁和東張西望,而副元帥的要求則相對寬鬆些;元帥之後跟著的是大香爐,香爐之後是神轎,轎內端坐神像;後面還有坐刀轎和穿鐵絲表演以及幾十甚至幾百套著刑枷的假扮的罪人;最後是滾龍隊,每到空曠的地帶他們就舞上一陣,精湛的技法和優美的動作博得了陣陣掌聲;又有數班七星班和鑼鼓班穿插隊伍其間。出巡路線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選定,一般從宮廟出發,途經附近的田野和十來個村落兜圈返回,村落與宮廟都要擺設祭壇和燃放鞭炮迎接,並請師公宣讀祭文以求消災賜福。
解放前的鶴溪廟會,每年都有迎神賽會活動,後來由於迎神賽會被當作封建迷信予以嚴厲批判和打擊,本地民眾怕受到牽連,從此廟會上很少有人再組織起此類活動。儘管近些年對迎神賽會有所解禁,但是民眾在廟會這天也只是燒香點燭象徵性地祭祀一下廟神而已(不過今年農曆正月初三,鶴溪鎮南山宮曾組織起白鶴大帝出巡活動,只可惜此類迎神賽會活動已經從鶴溪廟會中脫離開來,不再成為其組成部分)。其實不論是在經濟相對落後的農耕社會,還是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當今,迎神賽會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古代,瘟疫、蟲災和颱風曾經時時侵擾鶴溪,先民渴望避離災難,迎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苦於自身知識水平有限許多問題不得其解,所以往往把這種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產生了濃厚的祈求神靈保佑的思想,情有可原;如今雖然人類有能力對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做出符合實際的解釋並加以征服,但是以理性的眼光繼承和發揚先民的祭祀禮儀從而探尋其內在的文化底蘊還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敬神所演的戲被本地民眾稱為“神戲”,戲曲文化和廟神祭祀關係極為密切,鶴溪各宮廟都建有戲台,戲台面向神像而建。神之形由先人之意生來,先人便把自己的愛好類推到神身上,這樣神像就具有了人的部分特徵,同人一樣酷愛看戲,所以每次廟會民眾都喜歡請戲班唱戲酬神,人神同觀同樂。更讓人叫奇的是四五個宮廟同時演戲,戲種繁多,各具特點,如越劇、甌劇、京劇、崑曲、和劇、提線木偶戲和單檔布袋戲等,戲班為了吸引觀眾,你爭我斗,形成斗台戲,好不熱鬧。
踩街、遊玩和鱉燈會等活動,精彩紛呈
鶴溪廟會獨具特色之處體現於它那精彩紛呈的踩街、遊玩和鱉燈會等活動,整個平陽乃至溫州地區的廟會中如今很少能夠見到保持得如此完整的活動形式。
踩街活動有點類似於先前的迎神賽會,可能就是從它那裡演化而來,不過從踩街活動的形式和本質來分析,它既沒有把神像抬出宮廟也較少染有宗教色彩,逐漸擺脫了迎神賽會的束縛,正朝著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向發展,值得肯定和提倡。參與踩街活動的節目由各村社自發組織,有扮抬閣、踩高蹺、串馬燈、滾龍、敲腰鼓、跳扇舞和扮八魔等,它們大多屬於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均配備鑼鼓嗩吶伴奏,吹奏敲打,聲勢浩蕩,成為街頭巷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抬閣原先每台閣架需要八個村民扛抬,所以名為“抬閣”,現失其古樸本色,改用動力牽引。古時的閣架是木質結構,雕樑畫棟,非常雅致,有高閣、平閣和千秋閣三種形式:高閣閣架中間有一高7.2米的鐵桿,支撐頂部;平閣與高閣相似,不過稍微矮小些;千秋閣裝有千秋架,可以轉動。抬閣都以民間神話傳說和戲劇故事的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高、驚、險、奇、妙等特點,給人以凌空兀立、無所依託的驚險之感,極具觀賞審美價值。抬閣行進時閣架還可以自由轉換,變化各種造型,增強動態效果,看得人心跳不已。期間怕孩童叫鬧、哭泣,有大人用竹竿不時地給他們挑送糕點和水果。能夠被選去扮演抬閣在孩童看來是件幸運的事情,幼時望著那些孩童立於閣架之上的美態,我心中的羨慕之情難以言表,卻從來沒有機會扮過,畢竟幸運只屬於少數幸運的孩童。去年12月份,我去寧波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聽烏炳安教授講過,北方民眾對於扮過抬閣的孩童往往從心底里刮目相看,媒妁之言中總有這么一句:“誰家誰家的孩子兒時曾經扮過抬閣,那可漂亮呢!”
鶴溪高蹺以戲曲表演為主,雜技展示為輔,戲目通常有唐僧取經、八仙過海、沉香救母、昭君出塞和狸貓換太子等。表演者在鑼鼓樂的伴奏下邊唱邊舞,唱調注重情節,根據戲目需要加以選擇,舞步複雜多樣,分八字步、圓圈形和流雲交叉步等。相傳清代鶴溪商客余文芳走南闖北,從山東娶回嬌妻,其妻思鄉心切便召集村中孩童教習家鄉的高蹺藝術,此後高蹺這種民間舞蹈開始生根落戶於鶴溪,鄉人戲稱余文芳不僅娶回了媳婦而且娶到了高蹺。
串馬燈由兩隊騎著竹馬、身著戲服的孩童按照一定的陣式表演,伴唱馬燈歌。鶴溪滾龍又稱“舞蜈蚣龍”,有72種套路,表演起來注意跳躍和移動,動作優美,嘆為觀止。扮八魔為兩個成人一組扮成麒麟、獅子和老虎等魔獸,共八組,孩童扮成封神榜人物騎於魔獸背上,隨著踩街隊伍穿街過巷,可惜此種藝術形式現已失傳。敲腰鼓和跳扇舞為近些年新增的節目,鼓點咚咚,舞姿翩翩,處處洋溢著鶴溪廟會的歡快和喜悅。
廟會期間玩樂的花樣比比皆是,古時有觀鰲山、盪鞦韆和翹翹板,現今既有歌舞團和馬戲團的表演,又有小型遊樂場、射氣球、套玩具,形式多種多樣,讓人耳目一新。
上世紀三、四年代之前,廟會當晚下村還有放鱉燈的習俗,後來由於當地活鱉越來越少,鱉燈會最後退出了歷史舞台。關於鱉燈會的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便包含著一個悲愴淒涼的民間傳說:
戰國後期楚國大夫屈原追求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然而卻遭到奸佞群小的嫉恨,受讒害而被逐江南,最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民眾被屈原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和峻潔純美的高尚人格所深深感動,他們希望找到先生的遺體進行厚葬,紛紛驅舟出江招魂。夜幕來臨天色漸暗,江面一片漆黑,哪裡看得清楚?他們抓來烏龜,把燈籠縛於其背,讓烏龜連夜尋覓。過了數日,屈原的遺體始終沒有找著,民眾為了紀念屈原,經常舉辦鱉燈會,此習俗就流傳了數千年。
鶴溪鱉燈會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據說那時下村張氏因為沒有組織節目參加廟會斗角活動而被鄉人嘲笑,他們咽不下這口氣,絞盡腦汁,終於想到舉辦別出心裁的鱉燈會。他們從河溪中抓來大量活鱉,把五顏六色的彩燈縛於鱉背上,當夜幕降臨後,派人點燃所有鱉燈並同時放入下村溪內,鱉背著彩燈滿溪遊動,彩燈盞盞,風光無限,吸引了無數民眾前來觀看。只見下村溪岸人頭攢動,絡繹不絕,歡呼聲和喊叫聲縈繞耳際。
清末某年舉辦鱉燈會,想寫一幅對聯貼於現場,下村派人到鄰村南岙請才思敏捷的謝鄉紳代筆,謝鄉紳不假思索地寫下:“水底滾油摸海角,波面大放鱉花燈。”此聯字裡行間隱藏著嘲笑下村連寫個對聯在本村都找不到人的諷語。雖然村民對此事耿耿於懷,但是鱉燈會歡愉的場面漸漸沖淡了他們的不快。

手工製品

風味小吃和手工製品獨占鰲頭
廟會之時小商小販蜂擁而至,廟旁、街邊紛紛擺有許多風味小吃攤位,棉花糖、番薯乾、棉菜饃、牛雜碎、燈盞糕、松糕之類百味雜陳,香氣撲鼻而來,不管是成人還是孩童都垂涎三尺,忍俊不禁。
除了吃食以外,手工製品也是廟會上的暢銷品。如今雖然機械製品充斥市場,但是此類產品質量較次,而且平常到商店中也能夠買到,銷路反而沒有手工製品好。鶴溪廟會與其它廟會一樣,為手工製品的銷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較常見的手工製品有秀溪薯刨、缸窯陶器、龍鬚草蓆、圓木製品、竹椅、鐵器、星秤和藤篾器皿等等。各種手工製品看似貌不驚人,來頭卻非同尋常,大多是民間造型藝術的精品,秀溪薯刨於1922年被選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缸窯制陶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歷史悠久,產品具有天然美感,遠銷海內外;圓木製品子孫桶象徵子孫繁衍,是婚嫁的必備品;鶴溪徐光有的藤篾器皿,1929年曾參加首屆西湖博覽會展覽並奪得一等獎。
廟會上還有許多小玩意兒,如撥浪鼓和小泥人。民眾逛廟會圖的是新鮮、稀罕,平時少見的東西往往成為搶手貨。
鶴溪廟會不但豐富了本地的精神生活,也活躍了一方的經濟。作為一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它有著深刻的內涵和珍貴的價值,繼承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加強領導管理乃是本地民眾義不容辭的責任。近些年來,吳昌全、吳昌傳、謝炳熹、謝炳曙、陳煥然和陳宗桃等人自動承擔起責任,為鶴溪廟會的發揚起了重要的作用,相信鶴溪廟會能夠越辦越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