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魚鳥(Ichthyornis)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鳥類,生存在白堊紀的北美洲,它們的化石可以在加拿大亞伯達省、薩克其萬、美國阿拉巴馬州、堪薩斯州、新墨西哥州與德州被發現。 它是白堊紀晚期魚鳥目的代表屬,該屬目前僅確認了一個種。它高20厘米到1米,大小與現代燕鷗很相似。頜骨具向後傾斜的牙齒,胸骨龍骨突發達,翅強大,具較強的飛行能力。中生代結束後即絕滅。魚鳥是現代具有龍骨突的鳥類進化史上的一個旁支。
動物物種
英文名:Ichthyornis | 總目:總顎總目 |
界:動物界 | 目:魚鳥目 |
門:脊索動物門 | 科:魚鳥科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屬:魚鳥屬 |
綱:鳥綱 | 種:魚鳥 |
棲息環境
![魚鳥[遠古鳥類]](/img/7/769/wZwpmLxcDO3EzMygDN1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Q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872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白堊紀石灰岩內首次發現,但缺少頭骨,僅有部分下頜骨。1975年在美國阿拉巴馬州晚白堊世地層中發現完整的魚鳥化石。那長長的下頜,向後傾斜的牙齒和具有很強飛行能力的翅膀等,都證明它與其他魚鳥類一樣,能飛行,肉食性,非常適應白堊紀的海相環境。
最初發現的魚鳥化石只保存了一部分下頜,並受到擠壓錯動。馬適將其他骨骼定名魚鳥,將下頜訂名Colonosaurus認為是一小型爬行動物。不久,他又認為下頜也應屬魚鳥。葛雷高利在50年代認為下頜應屬一種海生蜥蜴——滄龍,改名為Clidastes。近來的研究和更多的魚鳥化石的發現,證明魚鳥頜骨上確實具有槽生齒。
魚鳥生活在六千七百萬年前,個體不大,有強勁的翅膀,飛行本領很高。嘴長,口內有牙齒,常在海洋上空迅速飛行,捕食魚類。
圖冊說明:

圖片“魚鳥復原圖1”來源: ;圖片“魚鳥 復原圖2”來源: ;圖片“魚鳥復原圖3”來源: ;圖片“魚鳥骨架復原圖1”來源: ;圖片“魚鳥骨架復原圖2”來源: ;圖片“魚鳥化石”來源: ,著作權聲明:Copyright © 2003-2012 by Mike Ever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