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型人才
鯉魚
鯉魚,別名鯉拐子、鯉子。單獨或者成小群地生活於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池塘、湖泊、河流的泥底中。雜食性,掘尋食物時常把水攪渾,對很多動植物有不利影響。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指的是黃河從 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的最窄處的龍門,今稱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范·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 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鯉魚型人才
鯉魚型人才是指企業中那些出身寒門或突遭變故或身處逆境,尚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並為之不懈奮鬥的人員。他們可能長期無法突圍,但他們也有可能一舉成功,差的是凌空一躍,差的是時機。他們一旦躍過眼前這道坎,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鯉魚型人才一般具有高逆境商、高抱負等特點。他們志存高遠,心無旁騖,一心向上。雖然一時沒有進展,但堅信勝利就在前方。他們渴盼縱身一躍,完成華麗蛻變。
對於鯉魚型人才而言,最後一跳固然關鍵,但前面的每一次小的跳躍也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可以把自己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容易實現的里程碑,通過里程碑事件來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終極目標。一個目標完成後,再重新設立新的目標。
鹹魚型人才
鹹魚
鹹魚,將新鮮魚用鹽醃漬後,曬乾而成,保持了魚的新鮮而不發臭。以前因為沒有低溫保鮮技術,魚很容易腐爛。因此世界各地沿海的漁民都以此方法保存捕撈到的魚。至今在中國沿海一帶還有醃製鹹魚的習慣,並成為一種風味獨特的小吃。在古代,鹹魚被稱作“鮑魚”。 而在廣東話(粵語)之中,鹹魚卻有“死人”的意思。粵語想像詞“鹹魚返生”,是對死過返生的想像,由於“死過”讀起來不吉利,所以用“鹹魚”代替。原本廣東話(粵語)返和翻、生和身讀音不同,但是香港電影為了適合內地需要,將該詞演繹為“鹹魚翻身”。鹹魚本來不能“翻身”,說鹹魚翻身有起死回生、否極泰來的意思,指處境短時間內由壞變好。常把一個人生活或事業處於低谷的時候,突然出現轉機,一下子紅火起來比做鹹魚翻身。
鹹魚型人才
鹹魚型人才是指企業中那些工作遭遇重大挫折或被長期閒置或進入末位淘汰序列的人員。
鹹魚型人才一般具有一蹶不振、閒置不用、核心完好等特點。他們有的因為工作受到重挫,一時緩不過神來,表現出一蹶不振的假像;有的曾經為企業的發展作出過關鍵性貢獻,但因為理念和自身學識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而一時閒置;有的因為組織變更等因素實際上已經出現職業生涯中斷跡象。但不管怎樣,鹹魚型人才有個共性特徵,那就是他們的品質完好,就像計算機一樣只需要重灌系統就可以重頭再來。這一點恰似鹹魚保持了新鮮魚的質感一樣。
企業對於鹹魚型人才要定期盤點,做到心中有數,一有需要,及時啟用。鹹魚型人才則需要時刻準備好,作好重新回到中心位置的思想準備和知識儲備。
魷魚型人才
魷魚
魷魚,屬軟體類動物,是烏賊的一種,體圓錐形,體色蒼白,有淡褐色斑,頭大,前方生有觸足10條,尾端的肉鰭呈三角形,常成群游弋於深約20米的海洋中。
以前,到廣東或香港做工的外地人,離鄉別井,身上只帶著輕便的包袱。當員工被老闆解僱時,他便需收拾細軟離開,這個動作在廣東話(粵語)中叫做“執包袱”。 英語中也有一模一樣的用法,“包袱”英文叫“sack”,作為動詞用便是“解僱”的意思。正好廣東菜有一個叫做“炒魷魚”的,即炒魷魚片,當魷魚片熟透時,便會自動捲成一圈,這情形好像被開除的員工,在將自己的鋪蓋捲成一束時的模樣,故此,除“執包袱”之外,被解僱又可叫做“炒魷魚”,國語也有用“捲鋪蓋”來形容此情形的。“炒魷魚”逐漸成了“被解僱”的代名詞。後來又由單向行為演化為雙向行為,員工也可以主動對老闆“炒魷魚”。
魷魚型人才
魷魚型人才是指企業中那些頻繁更換工作單位或者處於職業生涯初級階段的人,他們隨時準備被企業“炒魷魚”,他們也隨時準備對企業“炒魷魚”。
魷魚型人才天生具有“卷”的慣性,容易“卷”,也容易“被卷”,平時比較敏感,沒有職業安全感,處於職業生涯初級階段者則缺乏起碼的職業生涯規劃。
魷魚型人才是每個企業都會遇到的。對這類人才需要重點關注和輔導,讓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如果能夠讓現有企業成為其穩定的一個開始,這類人才極容易為企業帶來增值收益。
章魚型人才
章魚
章魚,有八個腕足,又稱八爪魚,屬於軟體類動物。八足、變色、噴墨、再生、變形,是章魚的五大法寶。
章魚的攻防本領令人驚訝,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章魚一旦被捉到岸上,它從不會搞錯海在哪個方向。一旦腕足被別的動物咬住,自斷其手逃之夭夭,斷處不流血,第二天傷口就能自愈,很快又長出新的觸手。
章魚不僅可連續六次往外噴射墨汁掩護逃生,而且還能夠像變色龍一樣,改變自身的顏色和構造,變得如同一塊覆蓋著藻類的石頭,然後突然撲向獵物,而獵物根本沒有時間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章魚能利用靈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縫及海床間爬行,有時把自己偽裝成一束珊瑚,有時又把自己裝扮成一堆閃光的礫石。
不少海洋生物怕章魚,但章魚絕不主動發動攻擊(獵食除外),迫不得已時,寧可用別的逃生方法,也不採取進攻行動。
章魚型人才
章魚型人才指的是那些在企業當中有著較長工作年限或者熟知企業底細的人。
章魚型人才往往具有高智商、多技能、多變和不主動等特點。他們是企業不可多得的全壘打選手,掌握多種關鍵技能,熟悉公司所有環節,是公司資深人士。但他們身段柔軟,善於掩飾,天生多變、善變。另外章魚絕對不主動攻擊,面對別人的進攻,只一個字:逃!章魚還有一個習性,喜歡鑽螺殼和貝殼。章魚型人才繼承了章魚的這類特質,有不主動和逃避現實的症狀。
企業無疑需要有章魚型人才,這類人才的存在有利於企業內部的和諧,有利於穩定新人。可以多讓此類人才擔當職業新人的導師,讓其承擔一部分傳、幫、帶的職能。
鯰魚型人才
鯰魚
鯰魚,即鮎魚,俗稱塘虱,又稱懷頭魚,大部分生活在全世界的池塘或河川的淡水中。顯著特徵是周身無鱗,體表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各有四根鬍鬚。鯰魚屬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白天潛伏,夜間活動。
鯰魚,和其他魚類一樣,其實並沒有什麼十分特別的地方。但挪威一位老船長改變了人們對鯰魚的看法。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的沙丁魚。活的沙丁魚給漁民帶來更高的回報。因當時技術條件所限,漁民卻很難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只有那位老船長做到了。直到老船長去世,秘密才被揭開。老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入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性兇猛,沙丁魚性喜靜,一潭死水的魚槽從此活躍起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型人才
鯰魚型人才是指企業中的空降兵或者高薪外聘人員。
鯰魚型人才一般具備敢於創新、富有魄力、勢單力薄等特點。他們給企業帶來全新的理念,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強勢推行新政。但是他們畢竟是空降而來,難免顯得勢單力薄。
鯰魚型人才是眾多“沙丁魚”眼裡的威脅者,被看成外來和尚,無形中成為了企業的焦點,因此企業要想方設法保證鯰魚型人才的安全,改革措施宜循序漸進,不宜日新月異。鯰魚型人才極有可能是企業里的少數派,各項工作的推進會受到諸多方面的阻力,明智的選擇是追求生存第一、發展第二,否則出師未捷身先死,空留下太多遺憾,更談不上自我實現。鯰魚型人才要有正確的進退觀,適當的時候要考慮主動退出,不可戀戰,也許同一企業的其他領域更需要他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