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名>名
<五筆碼>DEMF五筆碼
髥,頰鬚也。從須從冄,會意,冄亦聲。字亦作髥。——《說文》
奮髥抵幾。——《漢書·朱博傳》。註:“頰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清·魏學洢《核舟記》
![髯](/img/f/51b/ml2ZuM3X2IDNwMzM4kDM0MzN1QTMykTNwQzNzQTNwAzMxAzL5A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又如:髯夫(指臉上多須的人);
髯公(指年長多須的人);
髯奴(指多須的奴僕);
髯佛(稱仁慈多須的人);
髯鬍(須髯和頜下的垂肉);
髯翁(指年老多須的人);
髯須(指鬍子);
髯髯然(髯須動搖的樣子);
典故
白髮蒼髯
須多或須長的人 [a person with bushy whiskers]
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三國志》
動物的須 [beard hair]
[上申之山] 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山海經·西山經》。郭璞註:“髯,咽下須也。”
通“蚺”。蟒蛇 [boa;python]
越人得髯蛇以為上餚。——《淮南子·精神》
組詞
髯口
![髯](/img/9/761/nBnauM3X1MDO5kTMzgDO1Y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4g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ránkǒu
[artificial whiskers worn by actors in Chinese operas] 表演中國傳統戲劇時演員口上所掛的假髯。也叫“口面”。傳統戲曲演員扮演角色時所戴的假須,用氂牛毛或頭髮、馬尾等製成。根據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黑)、白三色,個別性格或容顏怪異的人物則戴紅髯或紫髯。根據不同身份、性格,又分滿髯、五綹、三綹等類別。淨角所戴口部露空的髯叫“扎”,絡腮短髯叫頦下濤或二濤。丑角所戴髯口種類繁多,常用的垂掛式的髯口叫叫吊搭。髯口除作為年齡身份的標誌外,還具有幫助演員表演的作用。
髯
rán
ㄖㄢˊ
兩腮的鬍子,亦泛指鬍子:美~。虬~。白髮蒼~。~口(演戲用的假鬍子。“口”讀輕聲)。
鄭碼:CHLB,U:9AEF,GBK:F7D7
筆畫數:15,部首:髟,筆順編號:12111543332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