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張振濤通過對中國100多個音樂會進行調查發現
“淶水高洛音樂”是一個傳承很久的民間樂種。高洛音樂會有一條“不準增加新曲目,不準增加樂器種類,不準改變演奏方式,嚴格按老藝人傳下來的規矩進行演奏(表演),不準走樣”的會規,因此,儘管經過了很長的時間,高洛音樂會仍保留著“奏、打、舞、唱”的遺風。
經鑑定,高洛音樂屬於古代祭祖(軒轅皇帝)和宮廷“鼓吹樂”遺存的活化石。南高洛音樂會的古曲數量沒有明確記載,遺存72首,其中能演奏的66首,有樂譜但已不能演奏的6首,其樂譜介於唐代燕樂半字譜和近代工尺譜之間,只能口授不能筆記,筆記只能傳其骨不能傳其肉,更難以傳其神。其所使用的樂器多為半調,委託由淶水縣洛平村依樂譜訂身打造。
演奏形式
高洛音樂會的主要樂器有大管、嗩吶、笙、笛子、喇叭號、大鼓、
南高洛音樂會分文、武兩壇。文壇負責唱、誦、念、宣卷、統表等事宜,武壇是吹打演奏。演奏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笙、管、笛、鑼為主的樂器演奏;二是以木魚、磬、碰鐘、雲鑼、鐃、鈸、鼓板為主的“法器”演奏。據當地老藝人回憶,音樂會鼎盛時,樂手多達300人,每器都有10人以上操奏,奏、打、唱一應俱全。
代表作品
高洛音樂會能夠熟練地演奏古典樂曲和現代樂曲,代表作有《英雄們戰勝大渡河》等,氣勢雄壯,熱情奔放,聲音雄厚,器樂聲色鮮明,強弱、快慢對比強烈。南樂會的古曲《拉般》曲譜還被中央民族樂團採用並赴維也納演出。南樂會經常參加活動的有六七十人,演奏樂曲近百首。傳承情況
1949年前,淶水高洛音樂會主要是為易縣後山后土黃帝廟的祭祀和民間
淶水高洛音樂會以淶水、易縣所在的“后土文化圈”為中心,呈輻射狀向京南保北延伸,越是靠近中心,這種花會就越多。據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統計,當時淶水縣有47個音樂會在活動,高洛村音樂會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由於淶水縣政府和南高洛村重視加強對南高洛古樂的傳承、整理、保護,積極發展古樂傳人,並以其為品牌參與鄉村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使人們喜聞樂見,為此,該傳統古樂形式得到較好的保留,在海內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曾有27個國家和地區的89位專家學者聞訊前來該村進行考察。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300多位國內專家和音樂界人士也先後到南高洛採風。英國學者鍾思第自1989年至2003年,連續14年深入南高洛考察採風,拍攝錄製了大量光碟、錄像帶、照片。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音樂發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鍾思第對南高洛古樂的評價在國際音樂界引起巨大反響。2008年,高洛音樂會的會員蔡玉潤,被文化部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