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壽

高崇壽

高崇壽,1934年5月5日出生於北京市。陝西米脂人,教授,理論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在強子結構和強作用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的發展和擴充、超高能宇宙線中新粒子的探尋和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34年5月5日 出生於北京市。

1953-1958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1958-1960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1960-1979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講師。

1960-1966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1979-1983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83-2001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

1984-1996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

1991-2001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0-1995年 任國家教委高等學校物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理論物理教材建設組組長。

1995-2001年 任國家教委高等學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1年- 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教授。

人物生平

高崇壽,1934年5月5日出生於北京,祖籍陝西省米脂縣。父親高祖光辛亥革命後是中國銀行的高級職員,母親畢業於北平大學。家庭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傳統以及民主平等的氣氛,對高崇壽少年時期的發展影響很大。高崇壽有2個哥哥、3個姐姐和1個弟弟,兄弟姐妹7人在不同領域學習和工作,相互間感情深厚,互相影響。高崇壽的少年時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在天津、上海、重慶讀過5個國小,後來又在上海、北京讀過4所中學,高中先後就讀於上海中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他從小就酷愛自然科學,嚮往探索自然的奧秘,課外還系統地自學數學和近代物理學,數學方面學習了微積分、微分方程、變分法、群論;物理學方面學習了原子光譜學、原子結構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1953年以同等學歷資格參加考試,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專業學習。

高崇壽於1958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畢業後留在北京大學任教。在任教一年後,就擔任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系、地球物理系兩個年級共500名學生講授理論力學課程工作。他事先參考有關名著,編寫了講義印發給學生,講授時還糾正過去有關教材中的錯誤。高崇壽在任教的40多年裡,先後講授過理論力學、數學物理方法、理論物理專門化數學、積分方程和變分法、光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群論、粒子物理學、粒子理論專題、廣義相對論、今日物理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高崇壽在1960年4月起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協助教研室主任王竹溪教授領導和組織理論物理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後,高崇壽恢復了物理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1980年8月,他在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進行學術訪問研究期間,由於車禍顱腦嚴重受傷,經過緊急搶救,做了顱腦手術和治療。手術後,高崇壽的右半身完全癱瘓,有26天喪失即時記憶能力。後來恢復了記憶力,經過頑強的訓練和鍛鍊,逐步恢復了生活和工作能力。1981年4月,高崇壽重新恢復了他所致力的物理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在兩年的時間裡,他除了進行教學工作外,還進行粒子物理理論的科學研究,發表了11篇粒子理論的學術論文,1983年5月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84年1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生指導教師。1985-1997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5-1990年,任國家教委物理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兼理論物理教材編審組組長;1990-1995年,任國家教委高等學校物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兼理論物理教材建設組組長;1995-2001年,任國家教委高等學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82年3月,高崇壽給全國理論物理研究生系統講授“群論及其在粒子物理學中的套用”,後來撰寫成專著和教材出版。1982年7-8月在北京市物理學會組織的講座上系統講授了“誤差理論和實驗的數學處理”,培養了大批大學物理教師。1993年8月,高崇壽作為國家教委高等學校物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1-2001年,高崇壽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學術委員會主任、1994年起擔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委員會委員;1990-1996年,擔任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顧問,1996年起擔任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名譽理事長,1994年起擔任全國高等學校理科非物理類專業基礎物理研究會理事長。高崇壽是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名譽教授、高級特聘研究員,河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內蒙古大學、蘇州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燕山大學等校的兼職教授。1987-1995年高崇壽擔任《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會主任,還多年擔任《中國科學》編委、《科學通報》編委、《Chinese Physics Letters》編委、《Communication in Theoretical Physics》編委、《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編委。

人物評價

高崇壽治學踏實、嚴謹,有探索精神。在科學研究中重視提出問題,認為“只有從科學上提出重要科學問題,才是開創性研究工作的起點”,他的許多重要的研究工作都是這樣開展起來的。他在從事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時,除了充分運用邏輯演繹的數學分析方法外,還運用綜合歸納的分析方法。有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和這兩方面的緊密結合分不開的。嚴謹是高崇壽治學的又一個特徵。為了保證不出錯,他對通過複雜計算給出的結果都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計算兩遍,進行比較。對於理論的演繹表述,都經過反覆檢查核對,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推敲。

高崇壽在科學研究集體中,提倡學術平等、學術民主,和同事平等討論。即使是對自己的學生,也平等相待,堅持在科學研究探索過程中人人平等。1984年到1996年,高崇壽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11年期間,理論物理教研室開展的科學研究方向從原來集中的3個方向發展到科學前沿的10個方向。

高崇壽參加的科學研究工作和撰寫的學術專著和教材著作多次獲獎:《強子結構和強作用動力學》獲198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高能碰撞過程中的統計與幾何性質”獲199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群論及其在粒子物理學中的套用》獲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199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粒子世界探秘”獲199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合著《粒子物理學概要》獲1991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二等獎;合著《粒子物理與核物理講座》獲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二等獎;主編的《北京大學物理學叢書》2001年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高崇壽於1979年10月至1980年9月應邀前往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進行研究工作。1985年10月至1987年1月,作為訪問科學家先後應邀前往聯邦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進行訪問和合作研究。1991 年10月至1992年3月擔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學榮譽研究員。1993年7月至1993年8月,先後應邀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隆德大學進行訪問研究。1998年9月至1998年10 月,先後應邀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進行訪問研究。2000年7至2000年8月,應邀前往美國勞倫茲波克利國家實驗室進行訪問研究。1987年7月至1988年6月擔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世界實驗室)特別成員。

主要論著

1 蘇肇冰,高崇壽,周光召.π+p→A+π+K共振—近閾效應關聯的研究.物理學報,1963,19:672

2 高崇壽.介子共振態的強相互作用衰變.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4,10:241

3 北京大學物理系基本粒子理論組.瞬時相互作用下介子結構波函式的一些探討(Ⅰ)瞬時相互作用下介子結構波函式的一般性質.物理學報,1976,25:31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