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字
[崇,古音讀作sōng(ㄙㄨㄥ),亦可讀作zhōng(ㄓㄨㄥ),今音讀作chóng(ㄔㄨㄥˊ)]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領崇伯鯀,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虞舜時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動在今河南嵩山一帶,其首領崇伯鯀幫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大禹開始,稱夏禹。大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今黃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今黃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虞朝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崇伯鯀與共工曾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但都失敗了。史稱崇伯鯀之妻食苡仁(薏米)後生禹。由於崇伯鯀領導的水工在治水中以攔、堵為主要技術手段(墠渚),因而總是失敗,境內總是洪澇災害頻繁。
舜帝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議崇伯鯀之罪,殺之。但有崇氏力量鴻厚,故舜帝指定由崇伯鯀的長子禹繼續領導治水。後來大禹得到伯益的幫助,確定了共主繼承人的位置。大禹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大禹糾正了過去以攔堵為主的錯誤作法,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浚河流上游各支流的走向,構築指定方向的人工溝渠,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逐漸減少了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崇伯鯀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稱“有崇”為姓氏,稱有崇氏,讀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湯時期,自商朝開國以來,有崇氏就輔佐商王開創基業,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亂立下汗馬功勞。至商紂王帝辛執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為紂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繼父之位成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區,阻擋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為冀州候。當時商王朝轄下共稱有八百諸侯,而崇氏兄弟二人就統領了其中的四百諸侯,可見其寵勢之大。西周中期以後,該支有崇氏族人有一部分隨著遷徙入秦,遂逐漸按陝西方言將姓氏讀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崇氏,世代相傳至今。
本文按:一些史料中皆記載大禹為古塗山氏國人(今安徽懷遠),這是錯誤的。大禹由於成功治理水患,功在社稷,因此被舜帝封賜於方國塗山,其後有稱塗山氏,但不能因此就說明他原來就是塗山國人,應該說,大禹是嵩人,即今河南嵩山人。後來的南天竺婆羅門僧人菩提達摩,就是因崇敬大禹而萬里遷涉,到其故居“禹門之地”創建了少林寺,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原,此乃借大禹之威,揚夷教之風,結果他成功了。另外,遠古的大禹早就已經總結出以分散的防、攔、堵的技術手段是治理不了洪澇災害的,因為長江、大河(黃河)、淮水(淮河)都是流涌數省之途,任何局部的防、攔、堵、擋,都只會加劇災害的程度。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認真聽取了一代抗日名將傅作義的意見,親命其為國家水利部長,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一系列龐繁的水利工程設施,直至前水利部長錢正英,仍然堅持以全國疏浚為主的一盤棋式水利建設原則,那些水利設施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無比的作用。莫名的是,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中國全境放棄了正確的一盤棋式的水利方針,諸省各市自行其道,一盤散沙,自攔自堵,管他娘的別省、他市如何,構築多年的國家級水利設施多被荒廢,因而自其以降,年年都需要抗洪救災,血汗漣灑,英雄無數!依本書筆者看,不回頭學學幾千年前的大禹,若是不打破行業壁壘、地政堅冰,那么如此以往,肯定是自食其果、禍難不斷、澤國澤民!
第二個淵源
源於妊姓,出自夏朝末期太史令終古,屬於以先祖名稱為氏。夏桀時期,荒淫無道,因此太史令終古曾泣諫暴君夏桀,但是昏頭脹腦的夏桀卻不予理置。傷心之餘,終古終於棄夏奔商,帶走了夏王朝的歷代典籍,並使夏桀的罪狀更加昭然若揭,為商王朝建立後的史脈傳承奠定了文化基礎。在終古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終氏、或古氏,時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古代,“終”字通“崇”字,終氏亦稱崇氏,該崇氏的正確讀音依然作zhōng(ㄓㄨㄥ)。崇氏族人大多尊奉終古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熊氏楚國太子商臣之師傅潘崇,屬於以先祖名稱為氏。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後裔(姬姓)陸終娶鬼方氏女嬇為妻。女嬇懷孕三年,可是孩子總也生不下來。最後陸終只好剖開女嬇的左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然後又剖開女嬇的右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季連的後代鬻熊很有學問,曾做過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父子兩代人的教師。到了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敕封鬻熊的曾孫熊繹於荊山(今湖北西部),建立荊國,稱荊君,子爵。後來荊君的兒子正式建立了楚國,史稱荊楚。儘管楚君熊通在周桓王姬林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在滅隨國之後自稱為王,即楚武王,但其國君爵號在華夏族的正史中一直稱之為“楚子”,表示諸夏從來不承認其王號,爵位止於子爵。
當時的楚國地域遼闊,包括今江蘇、浙江、山東南部、河南中部、湖南洞庭湖等的廣大地區。到了春秋時期,楚成王熊惲執政時期(公元前?~前626年在位),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他就是太子熊商臣的師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長子熊商臣為太子,曾徵求令尹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大王年紀不老,且後宮的寵姬很多,不必急於立儲。一旦立了太子以後再想改換,那就容易引起內亂,國家就會不穩定,社稷就會難保。再說商臣長相特別,眼睛鼓鼓的像黃蜂,聲音尖尖的像豺狼,這是心狠手辣的徵兆,肯定是個狠毒的傢伙。為楚國的江山考慮,不宜立商臣為太子。”可是楚成王最終還是沒能聽取子上的建議,仍將熊商臣立為太子。
幾年以後,楚成王年紀大了,想改立寵愛妃子所生的小兒子熊職為太子,欲廢掉熊商臣的太子之位。熊商臣聽到了有關廢立的風聲,因為不知道是否屬實,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議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楚成王最寵愛的妹妹羋江,然後就可辨明廢立的真假。熊商臣便依計而行,故意對江羋不恭敬。果然羋江發怒了,脫口罵道:“你這個畜牲!怪不得父王要殺你呢!”之後,熊商臣把江羋說的話告訴了潘崇。潘崇問:“你甘心做職的臣嗎?”熊商臣說:“不甘心!”潘崇又問:“你願意逃走嗎?”熊商臣答:“不願意!”潘崇再問:“那么你敢做大事嗎?”熊商臣遲疑了一下咬咬牙說:“敢!”於是,熊商臣在潘崇的授意策劃下,立即召集東宮衛隊包圍了楚成王的住處,活捉了楚成王。楚成王當然知道難逃活命了,因平時最喜歡吃熊掌,故要求臨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以此拖延時間。熊商臣冷酷地說:“熊掌難熟,燒起來很費時間,夜長夢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楚成王無奈,只能在長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殺了。熊商臣就此繼位,即為楚穆王,立即殺了熊職及其母親。
楚穆王,是使楚國成為春秋時期華中、華南及至中原地區的霸主。楚穆王一直十分感激老師潘崇,除了封潘崇為太師外,還對潘崇大加賞賜,把原來太子宮裡的財物全都賞給了潘崇,以示恩寵。從此,潘崇一族在楚國成為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由於受到楚穆王的特別恩寵,故而在當時發展特別快,其衍播幾乎遍布楚國各地。在潘崇的後裔中,大多以“潘”為姓氏,稱潘氏;但也有以“崇”為姓氏者,稱崇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江蘇、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許多崇氏族人,皆為潘崇的後裔。
第四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熊氏楚國將軍崇公,屬於以先祖名稱為氏。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車騎大將崇公。其後代以先祖名號為氏,稱崇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崇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崇山,是一座古來就名的山峰,按典籍《尚書·舜典·注》在記載:“在今澧州澧陽縣”,即在今湖南張家界市西南二十公里處,與著名的天門山相連。崇山海拔1164.7米,主峰面積三平方公里左右。
崇山以遠古舜帝流放三苗族部落首領驩兜而聞名古今。
驩兜,亦稱觀兜、驩頭、丹朱、鵬吺等,歷史商有九個名字,實為中原丹朱部族與苗蠻驩兜部族融合後古文明初期的一個部族聯盟首領,即是中國古代口傳歷史中的三苗族首領,具有六千年以上的歷史。由於三苗族否定舜帝具有繼承堯帝之位的資格,因此屢次受到舜帝領導的中原部族攻略,遂與共工、鯀一起“作亂”,結果被舜帝鎮壓,之後將驩兜流放至丹淵崇山,其整個部族則被迫南遷,歷經河南的丹水、湖南的澧水、大庸、廣西的崇善等地,最後沿左江、郁水東徙,“其子居南海而祠之”,最終成為先秦時期嶺南地區較早的古國,後被兩周諸夏稱為“百越”。
即此。當今史家中多有提出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個集團共同創造的學說,其中長江中下游的苗蠻集團,就是以驩兜、祝融為首的四大文明集團之一,其山頂今存有驩兜墓、驩兜屋場、驩兜廟等古遺蹟,民間亦頗多關於驩兜在崇山地區征戰的傳說。成為目前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有關人士注意的一個古文化地區。
在上古時期,即有崇山地區住民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崇山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崇氏、山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崇氏的姓氏讀音作sōng(ㄙㄨㄥ)。
第六個淵源
源於祁姓,出自西漢末期南陽安眾侯劉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王莽篡位前後,以西漢宗室為主體的反抗活動不斷出現。新朝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農曆11月,立國將軍孫建奏:“九月辛巳,戊己校尉史陳良、終帶共賊殺校尉刁護,劫略吏士,自稱廢漢大將軍,亡入匈奴。又今月癸酉,不知何一男子遮臣建車前,自稱‘漢氏劉子輿,成帝下妻子也。劉氏當復,趣空宮。’收系男子,即常安姓武字仲。”奏中提到了“前故安眾侯劉崇、徐鄉侯劉快、陵鄉侯劉曾、扶恩侯劉貴等,更聚眾謀反”。劉崇,西漢末期的南陽安眾侯,最早看出王莽即將篡漢,遂於西漢居攝元年(公元6年)在南陽府僧綱司即今清涼寺一帶謀劃,準備首舉義旗討伐王莽,但不慎事泄,被王莽殘酷鎮壓後滿門誅殺。他的侄子、弟弟劉禮之子劉隆當時只有七歲,得以生逃,後來在“光武中興”中功績彪炳,成為著名的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中的第十六位。劉隆有子一過繼在已故劉崇之門下,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崇氏,世代相傳至今,為劉漢貴胄分衍的二百八十七氏之一。
第七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北漢政權開國皇帝劉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鄭崇,字子游,家世為山東高密大族,世與王家相嫁娶。其祖父以訾徙平陵。父鄭賓明法令,為御史,事貢公,以公直著稱一時。鄭崇少為郡文學史,後至丞相大車屬。他的弟弟鄭立與高武侯傅喜是同門學友,因此與鄭崇相友善。傅喜後晉升為為大司馬,便向漢哀帝劉欣推薦了鄭崇,漢哀帝擢升鄭崇為尚書僕射。
鄭崇性格忠直,數求見諫爭,漢哀帝起初皆納用其諫。每見鄭崇曳革履,漢哀帝就笑著說:“我識鄭尚書履聲。”久之,漢哀帝欲封其祖母傅太后的從弟傅商,鄭崇就上諫曰:“漢孝成皇帝封親舅五侯,天為赤黃晝昏,日中有黑氣。今祖母從昆弟二人已侯。孔鄉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緣。今無故欲復封商,壞亂制度,逆天人之心,非傅氏之福也。臣聞師曰:‘逆陽者厥極弱,逆陰者厥極凶短折,犯人者有亂亡之患,犯神者有疾夭之禍。’故周公著戒曰:‘惟王不知艱難,唯耽樂是從,時亦罔有克壽。’故衰世之君夭折蚤沒,此皆犯陰之害也。臣願以身命當國咎。”鄭崇因持詔書案起。傅太后聞知後大怒,恨道:“何有為天子乃反為一臣所顓制邪!”漢哀帝下詔:“朕幼而孤,皇太太后躬自養育,免於襁褓,教道以禮,至於成人,惠澤茂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前追號皇太太后父為崇祖侯,惟念德報未殊,朕甚恧焉。侍中光祿大夫商,皇太太后父同產子,小自保大,恩義最親。其封商為汝昌侯,為崇祖侯後,更號崇祖侯為汝昌哀侯。”鄭崇又以董賢貴寵過度而上諫,由是更加得罪那些權臣宦官。鄭崇數以職事見責,鬱郁之下發疾頸癰,欲乞骸骨,又不敢。當時的奸臣尚書令趙昌佞諂,素來想陰害鄭崇,知其見疏,便謊言奏報鄭崇與宗族密通,疑有姦情,請予治罪。漢哀帝就此責問鄭崇曰:“你家門庭如市,何以欲禁切主上?”鄭崇回答說:“臣門如市,但臣心如水,願得考覆。”漢哀帝聽後大怒,將鄭崇下了天牢,奸臣們乘機加以酷刑迫害,使鄭崇慘死於獄中。此冤案一發,鄭崇的親屬族人紛紛逃離高密,遷往四方,其中有改以鄭崇之名為姓氏者,稱崇氏,以悼念先祖,匿於今山東青州一帶,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
源於祁姓,出自北漢政權開國皇帝劉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劉崇,公元895~954年,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原名劉崇彥,後改為劉崇,并州晉陽人(今山西太原),著名的“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個國家之一北漢政權的開國皇帝,即帝位後改名劉旻,在位約三年多的時間。劉崇家世貧寒,不學無術,是一個市井無賴。他嗜酒嗜賭如命,窮愁潦倒,無以生計,遂投軍為兵卒。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其兄劉知遠為北京留守(今山西太原)、河東節度使時,遂推薦劉崇做了河東步軍都指揮。後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政權,改名劉暠,後遷往河南開封建都,以劉崇為北京留守,加同平章事。
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劉暠突然去世,由兒子劉承佑繼位,即後漢隱帝,但朝政大權皆落入樞密使郭威之手。劉崇與郭威一向不和,便問判官鄭珙怎么辦?鄭珙獻計說:“朝廷肯定要出事,晉陽兵強馬壯,地形險固,十州賦稅,足以自給。你是宗室,現在不作準備,將來一定會受制於郭威。”至此,劉崇停止上交賦稅,搜羅人才,招兵買馬,圖謀待舉。
後漢乾佑三年(公元950年),郭威率兵突襲後漢都城開封,城破之日,後漢隱帝被弒。當時以郭威之意,此舉便要奪位稱帝。但是,他很快發現後漢隱帝雖死,但大臣們並沒有立即擁戴自己的意思。他害怕劉崇從晉陽出兵討伐自己,遂假意與太后商量,立劉崇的兒子劉承贇為帝,並立即派宰相馮道去迎接劉崇之子於徐州。時人對郭威的這個伎倆都看得非常清楚,這不過是穩住劉崇不要起兵的緩兵之計,絕非郭威本意。
然而,無知昏憒的劉崇卻沾沾自喜起來,以為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今後還怕什麼?遂停止出兵,並派人前往開封。郭威見到劉崇的使者,得知劉崇果然中計沒有出兵,便欺騙劉崇的使者說:“我出身低賤,脖子上還黥了飛雀,自古那有雕青天子,請你家大將軍不要懷疑我。”這番沒人相信的鬼話傳回劉崇的耳朵,他聽後卻非常相信,高興異常。當時,太原少尹李驤勸諫說道:“郭威出兵弒帝,決不會甘心屈居人下、甘為人臣,更不會立劉氏後代當皇帝。”並誠告劉崇:“我們現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陳兵於汴,觀時局變化。這樣或許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時再罷兵也不為晚。”李驤之計可謂萬全之策,哪知糊塗透頂的劉崇竟不知就理,反而大罵李驤道:“你這腐儒,竟敢離間我父子。”遂命令左右把李驤拉出去殺掉,並派人把此事告訴郭威,以示坦誠。
豈知未過數月,郭威即在開封殺了劉崇之子,自己稱帝於開封,建立了後周政權。劉崇至此方大夢初醒,深悔沒有聽信李驤之言,然而良機已失,唯一的兒子已死,悔又何用?遂乾脆據晉陽為都,稱帝太原,建立了北漢政權,之後諂媚於契丹,自稱侄皇帝,盡丟劉氏之顏面。
後周太祖郭威顯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榮即位,史稱後周世宗。劉崇以為報仇時機已到,乞得契丹騎兵一萬,自帶北漢軍隊輕騎三萬,合兵攻伐潞州,向後周宣戰。初戰之時,劉崇尚獲小勝,兵臨潞州城下。不料僅三個月之後,戰況就急轉直下,北漢軍前鋒勇將張元徽兵敗被殺,北漢軍頓時大亂。劉崇慌不擇路僅率十餘騎逃歸太原。周世宗則乘勝追擊,直趨晉陽城下。後來後周世宗雖然撤兵,但是裹脅遷走了北漢臣民十餘萬於河南,使得北漢政權的兵源和經濟糧源發生很大的困難。
第二年(公元955年)農曆11月,劉崇憂病而死,終年六十歲。北漢政權以抗威王劉均(字繼元)繼位,是為北漢政權的末代皇帝北漢王。北宋太宗趙炅(趙匡義)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公元979年),劉均在北宋軍隊的強大攻勢下投降,北漢政權滅亡,劉均手下名將楊業(楊重貴、楊繼業)也隨之歸降,從此北宋王朝擁有了一員驍將。北漢政權滅亡之後,在劉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改稱崇氏,以避擅長暗謀的宋太宗的迫害,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完顏氏後裔,屬於避諱改名為氏。據史籍《金史·宗端修傳》中的記載:金國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顏·麻達葛(完顏璟,公元1168~1208年在位)曾下詔,為避金睿宗完顏·訛里朵(完顏宗輔,公元1096~1135年在位)的名諱,凡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顏晟,公元1075~1135年在位)的諸子之宗姓,皆要加上“山”字頭,改為“崇”。從此,在女真民族中出現了崇氏,皆金國王室宗親,姓氏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得姓始祖
終古。崇姓的歷史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的融氏的兒子陸終。據《元和姓纂》上說,出自夏朝太史令終古,子孫以其名字中的“終”為姓,終、崇同字,亦即崇氏。終古是後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當政時官拜太史令,因勸諫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湯。崇氏後人尊終古為崇氏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時期為縣,西漢時期為楚國。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漢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初廢郡,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堂號
奔商堂:夏桀無道,鑿池為夜宮,男女雜處,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諫,夏桀不聽。崇古遂放棄夏桀,到商湯那裡去了。歷史名人
【崇 軍】:(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漢朝大臣。年十八歲時入長安,從濟南步行入關,關吏與繻(帛制通行證,上寫字,分為兩半,出入時驗合)為信,令其返還時驗合。崇軍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
後崇軍果當選為博士弟子,官至諫議大夫。後執節出關,行使郡國。出使南越,自請“受長纓,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頸,把他帶到宮殿下”。
崇軍逝世時年僅二十餘歲,世稱“終童”。
【崇 帶】:(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將領。
西漢末期,崇帶任漢代校尉史。王莽篡漢後,崇帶與陳良共殺校尉,自稱廢漢大將軍。
不久,終帶害怕匈奴入侵,禍及自身,便與陳良、司馬丞、韓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帶領兩千多人投靠了匈奴。
【崇 郁】:(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
為人仁義,做縣官。著名詩聖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寫過不少詩贈送給崇郁。
【崇悅華】:(公元1939~今),江蘇濱海人。著名公安部一所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三級警監。
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器件研製工作。主持攝像管系列產品靶面研究和生產。其中圖像存貯管等獲國家科學大會獎;碲化鋅鎘系列攝像管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公安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作為主要參加者,參與系列矽靶微光攝像管研製和生產,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安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發表論文約二十萬字,其中《攝像靶負像》用靜電場理論和半導體理論,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建立攝像靶負像理論模型;《攝像靶光電轉換特性》首次在世界上完整解釋光電轉換特性的物理機制。首先在國內建立三氯乙烯預氧化處理工藝,有效消除矽單晶二次缺陷,大大提高矽靶的成品率。此項工藝也適用於其它半導體器件的生產。碲化鋅鎘攝像管靶面製作工藝,實際上完全可以用於製作相同材料的太陽能電池,工藝成熟,轉換效率也高。希望與有志者合作,開發新的能源。
【崇 剛】:(公元1943~今),安徽天長人。著名地方新聞工作者。
196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67年到黃石人民廣播電台從事記者工作,歷任電台編辦副主任、台黨支部副書記、副台長、黨支部書記、總編輯等職。
1992年任黃石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95年兼任《黃石晚報》總編輯。主持編輯出版了《黃石人民廣播電台三十年》、《鄂東漫行》、《今日黃石》等書,《一封邊防戰士的來信》、《走出困惑》、《舉步之勞嫌麻煩,一樓之內寄公函》等新聞作品,曾分獲全省優秀廣播作品二、三等獎;《散步健身法》、《大自然的報復》等科普作品,曾獲黃石市科普作品一等獎。
獲獎的論文有《中等城市台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關於批評報導“屬”的探討》、《也談報紙的商品屬性和新聞的非商品性》、《堅持抓好三個環節,實現圖文兩翼齊飛》等。
【崇世民】:(公元1940~今),天津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畢業於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現任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總公司信息部主任,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設計並製造出:絲扣檢查儀、塑膠與粉末冶金零件破碎機、卸扣機、四百克注塑機、二百五十噸油壓機及滲碳爐改裝、自動攪臘機,掛砂與澆注流水線、250千瓦中頻可控矽電爐、十二工位自動壓臘機。
參與北京焊切工具廠廠房工藝設計,北京風機二廠、天津腳踏車廠、天津客車廠、重慶中美合資企業噴漆車間改造工程,北京紡織機械廠的零件難加工的攻關,燕山機械廠大理石切割機研製。並通過在北京化工設備廠推廣組合作業法與窯爐改造的驗收工作。
在推廣少無切削、成組工藝、先進的工夾模具工作中寫出有價值情報資料,如“國內外夾具發展概況”、“進一步推廣組合夾具意見”、“北京市模具行業調查報告”、“國內外模具發表概況”等得到北京市經委領導的好評。並於1983年獲一機部科技情報二等獎,1983~1984年分別獲一機部和北京市機械工業局推廣組合夾具先進個人稱號。
他組織翻譯二十二萬餘字科技資料,為上海職工大學、北京機械工業局職工大學編印《公差與技術測量》、《液壓》、《夾具》、《工藝與工具機》等書。
根據市場需要為發展我國包裝和食品機械行業,經過多年積累現正著手出版《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企業大全》、《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產品使用手冊》和《食品加工工藝與設備成套大全》等使用性很強、技術性較全面的書籍。
【崇有道】:(公元1944~今),山東青州人。高級農藝師。
畢業於山東農學院。現任山東省青州市益民果樹研究所所長。
從事果樹工作二十多年,先後承擔省、地、縣科技課題十二項,其中獲省科委三等獎1項,省農業廳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地區科委一等獎一項,縣科委二等獎四項,三等獎四項,國家專利一項。
1983年主持的濰坊地區科委“蘋果三當育苗技術研究”,把蘋果育苗時間由二~三年縮短成一年,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並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主持的“青州蜜桃綜合技術開發”使青州蜜桃面積擴大到四萬畝,產量增加、質量提高,使古老品種又煥發青春。
l990年獲山東省農業廳全省農牧業先進工作者稱號,l991年獲山東省優秀經濟林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濰坊市優秀科技人員稱號,1985~l990年3次獲青州市先進工作者稱號,1979年被濰坊市直機關黨委授予模範共產黨員稱號。
發表論文二十多篇,其中《山東省杏樹優良品種調查初報》、《藝術蘋果生產技術研究》、《冬雪蜜桃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論文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論證,有兩篇論文獲中國農學會優秀論文獎;出版專著兩部。
【崇 泉】:(公元1952~今),安徽人。著名中國外交家。現任外經貿部亞洲司副司長。
畢業於經貿大學及哈佛大學商學院高級經理班。
1980~1982年,中國駐日內瓦聯合國機構常駐團任隨員。
1983~1987年參加外經貿部國際司分管聯合國技術轉讓行為守則談判。
1988~1991年駐美使館商務處任二秘。
1992~1996年新華社澳門分社經濟部任處長,副部長、部長。
1996~至今,任外經貿部亞洲司副司長。
【崇慶余】:(公元1955~今),江蘇射陽人。著名當代教育家。
徐州師範大學副院長、副教授。崇慶余副教授是徐州師範大學首批中青年學術人才,1983年畢業於徐州師範大學之後,一直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先後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級刊物上發表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研究論文三十餘篇,其中八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心的《中國現代史》、《中國政治》、《中國外交》、《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鄧小平理論》等期刊全文轉載,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
出版《再鑄輝煌——1992年的中國》、《同舟共進——王崑崙、屈武、朱學范評傳》兩本。相近現代史史料學會理事、江蘇省黨史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政治會理事。
1999年1月江蘇省教委第二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2000年6月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
【崇輝林】:(公元1962~今),湖南臨湘人。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現任臨湘市交通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主要業績:1978年參加工作,1991年調臨湘縣交通局。
撰寫了多篇有價值的文章。多次被中央、省、市內部刊物採用,其中撰寫的《對當前農村女黨員隊伍現狀的思考》被評為1991年縣黨建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重視培養和發展農村女黨員》1991年在縣首屆領導幹部調查報告徵文中榮獲三等獎,《湖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獲“改革開放與湖南經濟發展研討會”徵文榮譽獎,並被收入《中國現代管理科學研究文庫》一書;《共譜國道文明曲》被收入《中國黨政幹部改革論壇》,《試論毛澤東正確對待犯錯誤幹部的主要思想及重要意義》被收入《中國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研究文庫》和《世紀之光》兩部大型文獻叢書。
被《人民公路報》授予1995年優秀通訊員稱號。1984年、1987年被評為岳陽市保密工作先進個人;1988年被縣政府授予記功獎勵,被省委辦公廳授予省優秀機要員稱號;1992年被市政府授予記功獎勵;1993年被評為市人事工作先進個人;1994年被市政府授予三等功獎勵,並被評為市組織工作先進個人。
1995年、1996年被市政府授予嘉獎;1996年、1997年分別被岳陽市政府評為107國道文明路創建工作先進個人和授予二等功獎勵;1997年、1998年被評為市優秀紀檢監察幹部。
1998年在抗洪搶險中成績突出,被岳陽市交通委員會榮記三等功一次,並被評為岳陽市治理公路“三亂”、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個人;1998年、1999年被市政府授予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