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尚信傳略高尚信,字立天,男,漢族。平羅縣城關鎮人,1905年生於縣城有名的書香之家。幼年時習讀古文《四書》、《五經》。為人忠厚,平時少言寡語。1929年寧夏中學畢業,考入北平民國大學新聞系學習。1931年在殷占雄、雷啟霖、談尚彥等人發起組織“寧夏留平學生會”時,他積極回響並參與了籌備工作。同時還參加了共產黨地下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讀書會”等組織。1935年被選為“寧夏留平學生會”第二屆委員。參與創辦《銀光》刊物(後更名為《曙光》),勇敢地撰寫揭露馬鴻逵在寧夏的黑暗統治的文章。為了擴大宣傳和籌集資金,他不畏艱險回到寧夏,一面推銷《銀光》雜誌,一面動員有關單位和個人捐資。1935年“12.9”北平學生愛國運動爆發後,他深受教育和啟發,認識到:“喚醒民眾,培養愛國青年”的重要性。
個人履歷
1936年高尚信畢業回寧,任寧夏實驗國小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地下工作者楊文海(化名候亦人)來寧夏開展黨的工作。經袁金璋(高的同學,當時任國民黨寧夏省黨部委員)介紹,到實驗國小任教導主任。楊能在馬鴻逵的白色恐怖之下,進行地下活動,送學生饒玉馗等到延安學習,以致在危急中安全脫險,這都與高的掩護協作分不開。同時,還接受袁的安排,掩護黨的另一名重要的地下工作者王幼平(文革前曾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於1985年元旦,親筆寫來一封信。信中寫道:“高尚信,平羅人。在北平讀過書,思想進步。他送我到平羅,我坐東洋車,高騎腳踏車在前帶路。出銀川北門時,城門半掩,軍警盤查很嚴。我未下車,不知高是怎樣交涉的,順利放行。……在平羅逗留兩天,高托國民黨平羅縣黨部王××,偷出縣黨部公印,給我寫了一張紙條。大意是:本部錄事王華堂山東籍,請假回家奔喪,望沿途軍警放行。我坐上雇的騾車,臂帶黑紗,經石嘴山赴綏遠,從此離開寧夏。——王幼平”。人物生平
1938年寧夏工委書記李仰南來寧工作,在實驗國小任庶務主任,高竭力協作。安排李仰南任實驗國小庶務主任。在他的支持與發動下,同年9月組織成立了“少年戰地後方服務團”,選舉李志純為團長,邵景錄、錢越、宋謙為各隊隊長,由教師侯亦人率領奔赴永寧、平羅、黃渠橋等地,開展了轟轟烈烈地抗日救亡運動,培養了一大批愛國青年。由於掩護黨的地下工作者和親自領導學生多次在銀川街頭和到外縣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遭到軍閥馬鴻逵的疑忌。1940年,高在任寧夏師範教導主任時被捕入獄。馬鴻逵以“通共嫌疑”的罪名將其逮捕入獄。後經多方周旋,歷時半年,終以“學校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不能定罪”始得取保釋放。成就及榮譽
1942年,高尚信任三青團平羅分團書記。1945年春惠農中學處境困難,一無校長,二無教師,即將停辦,當地眾鄉紳邀請他出任校長。他聘請了幾位老知識分子擔任教師。其中有張德治、王忻、征克非、賈崇道等。抗日戰爭勝利後,要求入學的學生猛增,而教師不足,他又聘請從外地求學歸來的知識青年到校任教,其中有俞占雄、梁振基、馮國忠等人。當時的教育廳既不撥辦公經費,又不按教師人數發放工資,每人每月三塊銀元,養家餬口都不夠。他為了解決教師生活困難問題,辦了一個教師灶,免費就餐,穩定了教師的情緒。致使該校第一屆國中畢業生圓滿地完成了學業,有的就業,有的人考入了綏寧師範。
個人作品
1945年,鑒於平羅縣沒有中等學校,而惠農一個黃渠橋小鎮,卻有惠農中學和國立綏寧師範兩所中等學校,他便與平羅縣參議會議長閻廷棟,以及冒良辰、丁富潤等人商定,聯名向教育廳要求:在平羅設立中等學校或將惠中移到平羅。遂即獲準,並易名為平羅中學。但在遷校時,遭到惠農人士反對。經雙方協商,達成協定,把惠中平羅籍的21名學生撥回平羅,成立一個惠中“平羅附設班”。於是他辭去惠中校長帶回同學,在玉皇閣開班上課。然後與閻廷棟等人,繼續向教育廳要求。1946年7月獲得批准,成立“平羅簡易師範學校”(四年制),高任校長,這所學校便是平羅中學前身。從平羅師範開辦之前的惠中“平羅附設班”,到平羅簡易師範的成立,辦學約大半年。沒有經費,沒有設備,教師3人,借玉皇閣房屋,開班上課。當時物價飛漲,教師無薪。教學所需開支,全靠高募集而來。有時教學費用支付有餘,便給教師幾元錢作為煙茶補資,表示酬勞之意。但教師毫無怨言,埋頭工作。學生無課桌凳,他把自己家裡的桌凳送到學校使用。為了辦好學校,他把自己家裡的20多間房子變賣,又多方籌集資金,買下當地駐軍師長馬寶林的四合院花園一所,作為校址。從此,學校有了固定的校址。師生們感動地說:“高校長恨不得把家裡的一草一木都奉獻給學校”。他聘請閻廷棟為教導主任,聘請談尚彥、郭泰山、楊光浚、魯斗五、王仰之等為教師,招生50餘名。首次開辦了平羅縣城有史以來的第一所中等學校。實現了他多年來在家鄉辦一所中等學校的心愿。也為後來更名為平羅中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7年,辦學規模擴大,房舍不足,高尚信又發動師生下鄉募捐,籌集資金和建築材料,師生自己動手,壓坷垃,拉土和泥,當小工,建起教室一座,學生宿舍12間,做了新桌凳,解決了新生入學難的問題。
解放後
1949年9月寧夏解放,平羅師範獲得新生,劉廷棟作為軍事代表,接管平羅縣中國小校,並帶來了大學生張瑜、談尚誠、談尚孟到平師任教。極大地充實了教師隊伍,學校發展迅速,離校的學生紛紛回校就讀,學校增設四個班,學生176人,教職工16人。學校經費,教師工資有了保證,學生享受助學金。高校長治校嚴謹,事必躬行。1952年縣人民政府撥款擴建學校,他親自帶領師生參加勞動,拉土墊地基,在一個荒鹼灘上修建教室三座,教師宿舍四間,後來又將盧家果園三畝購買下,擴展校園,增加收入,親自動手帶領師生在校園裡開田種金針花,夏秋季節親自摘花涼乾銷售,將收入全部交給學校作為辦公經費,補助學校經費開支。
高尚信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他任勞任怨,不畏難苦。新中國成立後,他仍擔任校長,實現了他的夙願,精神倍振。組織教師,整頓校風,建立了一系列治理學校的規章制度,為以後的良好校風、學風奠定了基礎。
個人其它信息
平羅縣的中等教育,在國民黨政權行將覆沒之時,能從一個空白點上建立起來並得到發展,這與高尚信艱苦卓絕,為桑梓興學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因此,黨和人民信任他,選他為平羅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人民委員會委員。他還擔任民革寧夏區委會委員,民革平羅縣主任委員。但195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教育部組織的檢查團來平羅師範檢查工作時,卻說:“高的辦學精神是武訓行乞苦操奇行的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奴才精神(注1),有負於心,非鄉里同仁之見。”社會評價
是年患病,沉疴不起而辭世,終年49歲。在他去世之際,全校師生悲痛萬分,異常懷念,代理校長閻廷棟,帶領學校學生會幹部、各班幹部和學生代表20多人前去參加追悼會,弔唁、默哀,三鞠躬,對這位卓有建樹的老校長,一代宗師表示深切懷念。閻校長代表全校師生致了悼詞,高度評價了這位為黨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家鄉——平羅的教育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的老教育家。(《平羅縣教育志》,原作者梁振基,任登全修改)注1:區檔案館《平羅師範1954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