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
馬鐙由來
![馬蹬](/img/3/5be/nBnauM3X3UDO1MTO1YTNyUDO5MTMzMDOxITNyQTNwAzMxAzL2U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馬鐙的用途
馬鐙是匈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這之前,人對於馬的操縱十分不便,一旦山路難走,雙腳很難發力。在馬蹬發明之前,騎手必須至少一手扶鞍韉,即使發箭也只能一發,很難換剪枝,只能使用單手兵刃和輕型兵刃,雙手刀、錘、斧等兵刃根本不能使用,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戰。
馬鐙發明之後,加上長筒靴的普及,讓騎手可以擺脫馬匹對手的限制,大大增加了雙手在騎行中的作用,可以雙手持兵器弓箭,戰鬥力大大增強,而在同時,中原地區卻沒有普及馬鐙,因此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驚人,對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除開作戰之外,馬鐙的作用也很明顯。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危險且極容易疲勞。
馬鐙的出土
相關資料:中國出土馬鐙最早的是東晉,制式已相當完備.。孫恭恂教授認為三國時期的曹軍已經裝備了馬鐙,考慮到西晉僅延續了28年,雖然沒有有力的出土文物,三國時期已經使用馬蹬似乎是可以商榷的。但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事實,既曹軍曾一日一夜追擊敗軍500里,如果沒有馬蹬,大概騎兵們半路上就全都掉下來,也不用追趕了。別小瞧馬鐙這個小玩意兒,西方的騎兵那個時期可都是騎在光背馬上的,稍微一撞就會掉下來,而並非像電影裡描述的那樣具有做為主力使用。所以中國歷史上對馬的使用並不落後,馬蹬的使用就使騎兵控馬和戰鬥能力大幅提高。馬蹬鎮人民政府
![馬蹬鎮人民政府](/img/5/893/nBnauM3X4MTM5gDNwYTNyUDO5MTMzMDOxITNyQTNwAzMxAzL2U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馬蹬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可開採利用的礦藏10餘種,其中大理石、石煤儲量豐富,特別是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可開採面積達3平方公里,為全國最大的太湖石基地,產品暢銷國內外十二個大中城市;水資源豐富,響水河、紫氣河、金竹河三條河流縱貫全境,更有煙波浩淼、氣象萬千的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
旅遊開發前景廣闊。一望無垠的"小太平洋",栩栩如生的的"老虎蛋",雄奇險峻的"小三峽",奇異絢麗的"八仙洞",秀麗迷人的石橋避暑山莊等名勝景點星羅棋布。
農業已形成了花椒、小辣椒、畜牧、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特別是花椒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年產15噸,堪稱中原“花椒第一鎮”。飲譽海內外的全國名牌農產品“香花”牌小辣椒,年種植面積達2萬畝,年產值4000萬元。利用豐富的丹江水資源,發展網箱養魚700箱,年產值600萬元,是河南網箱養魚第一大鎮。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鄧(州)--淅(川)瀝青公路穿境而過,距寧西鐵路40公里,有丹江通道最大的水旱碼頭--卡房碼頭、金石路、環庫路、三卡路相互交錯,四通八達,將率先在貧困山區實現村村通油路;建有11萬伏變電站一座;開通了2萬門程控電話和3千戶行動電話,寬頻網也已開通,高標準建成了鄉村無線、有線電視系統,農村電視普及率達到95%以上。集鎮建設集山、水為一體,獨具特色;兩條環丹江庫區旅遊路的開通及"八仙洞"賓館的建設為光臨馬蹬的客商和各界朋友提供舒適優良的服務。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馬蹬經濟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南水北調是"十五"國家重大建設項目,舉世矚目。作為蓄水的大後方,必將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地區,極大地改變區位條件,改善外部環境,在更廣的範圍和更寬的領域、更高的層次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近年來,馬蹬已開始致力於建設旅遊大鎮和生態大鎮,並正在全力以赴支持南水北調中線世紀工程的上馬建設。
馬蹬鎮,這是一塊充滿希望的開發寶地。馬蹬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開放、好客的四萬五千馬蹬人民熱情歡迎世界各國朋友和港、澳、台同胞、全國各地有志之士來馬蹬投資興業,共圖發展。
《真三國無雙3》用法
馬鐙名稱效果獲得方法赤兔鐙開始時騎乘赤兔馬
速度最快的馬下邳之戰·呂布軍:不要殺任何敵將,將關羽引到赤兔馬旁,引發關羽奪取赤兔馬的事件,擊倒關羽(在此之前不要殺任何敵將),貴重品報告
的盧鐙開始時騎乘的盧馬
運氣上升無雙模式·劉備討伐戰·黃巾黨:先完成黃巾砦攻防戰;在敵方援軍(不包括黃忠)出現前擊倒關羽和趙雲;下邳城門打開;把劉備體力扣至一定程度後,貴重品報告
飛電鐙開始時騎乘爪黃飛電
獲得武勛增加10%曹操討伐戰·呂布軍:從右方繞到夏侯淵陣地背後,發現伏兵;擊倒曹操所在城池的守將李典,進入城內發生城門關閉事件;敵軍伏兵夏侯惇從上方出現;擊倒城門守備隊長,城門再次打開;擊倒夏侯惇,貴重品報告
絕影鐙開始時騎乘絕影
不會被敵人打下馬
換馬時效果持續潼關之戰·劉備軍:擊倒地圖右下的四個武將,最後擊倒曹仁;發生韓遂和曹操接觸事件;走到上方擊倒曹操以外的所有武將;但不用殺光敵人的所有小兵,敵兵據點也可以保留一個;發現馬的事件不是必須的;發生韓遂反叛失敗事件,貴重品報告。推薦使用馬超來完成,在殺光敵將後,就讓馬超站在韓遂旁邊等待反叛失敗事件發生
歷史
![馬蹬](/img/5/0a4/nBnauM3X4EDN1IjM0UTNyUDOyITM5ETN1EzMwADMwAzMxAzL1U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作用
馬蹬確實應當成為匈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這之前,人對於馬的操縱十分不便,一旦山路難走,雙腳很難發力。在馬蹬發明之前,騎手必須至少一手扶鞍韉,即使發箭也只能一發,很難換箭枝,只能使用單手兵刃和輕型兵刃,雙手刀、錘、斧等兵刃根本不能使用,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戰。馬蹬發明之後,加上長筒靴的普及,讓騎手可以擺脫馬匹對手的限制,大大增加了雙手在騎行中的作用,可以雙手持兵器弓箭,戰鬥力大大增強,而在同時,中原地區卻沒有普及馬蹬,因此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驚人,對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除開作戰之外,馬蹬的作用也很明顯。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危險且極容易疲勞。
文化
![馬蹬](/img/8/dc3/nBnauM3XwETOwYTM0MjNyUDOyITM5ETN1EzMwADMwAzMxAzLzY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76年吉林省集安市出土
大鞍橋寬50.5厘米、高29.8厘米;小鞍橋寬38厘米。肩25.4厘米,馬蹬高約26.8厘米,寬約17.2厘米鎏金器是高句麗時期的工藝品。除用於人身裝備、裝飾物外,多用於馬具。高句麗鎏金技術由中原地區傳來;傳統的“泥金法”是將金箔剪成碎片摻入水銀加熱形成泥狀的金汞合金;再將其與鹽礬的混合物塗抹鍍物;經加溫、捶打、烘烤、壓磨而成金光閃閃的外表。公元4.5世紀時;高句麗鎏金技術達到很高水平,鎏金器物精美華麗;受到高句麗貴族和將領們的垂青。
圖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