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孺

馬紅孺

馬紅孺,男,1960年4月出生。理論物理學專家。 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常務副系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會員,上海市物理學會秘書長 。 早在1993年,33歲時的馬紅孺就已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學者,並在199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 現為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8年2月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

1989年7月——1991年7月在美國德拉瓦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1994年11月——1996年12月在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作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

1、計算凝聚態物理;2、軟物質理論;3、變換光學和特異材料。

學術成果

馬紅孺 馬紅孺

從事理論物理學研究,在超晶格、準周期鏈、非線性光學係數計算、超導體中磁通線的模擬、電流變液體理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7項。發表論文40餘篇。2009年1月 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常務副系主任。

新聞背景

甘願苦行獻身科學

馬紅孺教授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由於來自西北貧困山區,在進入大學時,與來自中東部地區同學相比基礎文化知識有很大的差距。剛進校時他是班上成績最差的幾個同學之一。 78級大學生,大部分都是從知識的蠻荒時代過來,他們都像從沙漠中長途跋涉到河邊的雄獅,如饑似渴地嘬飲著好久才盼來的知識春水,那股用功的猛勁至今都是出了名的。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裡,馬紅孺只有更加用功,才能縮小差距。為此,宿舍熄燈之後他經常和幾個同學搬一個小凳子,在校園裡微弱的路燈下面看書、做習題。經過刻苦努力,畢業時他在班級成績名列前茅。之後,他又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師從蔡建華教授,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1987年在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

物理學研究沒有物質上的利益,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願意投身物理研究的人很少。在馬紅孺的大學和研究生同學中,很多人都先後離開了物理學的研究,而馬紅孺卻一直堅持了下來。他說:“我對物理學這門具有複雜性和易變性,很神秘的學科有著很濃厚的親近感和探索衝動。當我看到物理研究中,一些小影響導致大變化的時候,我會為它們引人入勝的、富有強大魅力的易變性而發瘋”。

蔡建華教授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著名物理學家。馬紅孺在研究生期間,聰明好學,刻苦努力,全身心投入物理學研究,深受蔡教授喜愛和賞識。馬紅孺很崇敬自己的導師,在科研風格、教學方法,甚至為人處事等方面都受到蔡教授的很大影響。

1985年,還是研究生的馬紅孺,提出了一個關於超晶格磁性的平均場理論,解釋了超晶格磁性隨超晶格調製波長的變化規律,得到同行的重視;1987年建立了一維準晶譜結構的重整化理論,解釋了一維準周期鏈的能譜結構;在物理學的研究上嶄露頭角。1988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後,馬紅孺被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學繼續從事物理學研究與教學。同年,作為蔡建華教授課題組的一員,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馬紅孺一心撲在科研與教學上,始終保持著樸實無華的生活風貌。

奮勇攀登物理高峰

1989年7月,馬紅孺飄洋過海赴美國德拉瓦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1年7月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在當時的形勢下,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國。實際上,有很多當時和他類似的留學生或學者都選擇留了下來,但馬紅孺按時回到上海交通大學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與教學,為祖國服務。1992年12月任物理學教授,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俗稱總理基金)、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基金等項目的科學研究。

馬紅孺教授興趣廣泛,刻苦鑽研,基礎深厚,治學嚴謹,理論造詣精深,學術思想活躍,工作系統深入,在凝聚態物理學的很多領域都有深入研究和貢獻,在國際上首次進行了三維磁通線格子的蒙特卡羅(Monte Carlo)模擬,與合作者一起成為國際上最早從事非線性光學係數從頭計算的三個小組之一。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電流變液體的屈服模量,解決了電解質電流變液體的機制,在國際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同時,在超晶格、準周期鏈、超導體中磁通線的模擬、電流變液體理論等領域都有創新研究成果,成為我國很有影響的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

1993年,年僅33歲的馬紅孺以卓越的物理學研究成果,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著名科學家,同年任上海交大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1994年評為博士生導師,同年11月到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作訪問學者,從事學術研究,在香港工作2年後回到上海交大。1998年開始擔任上海交大物理學科研機構領導,先後任套用物理系副主任,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2000年1月,馬紅孺被評為第二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造詣精深教書育人

馬紅孺身為“長江學者”,卻從不居功自傲。在向凝聚態物理學珠峰衝刺的同時,不忘培養後備力量,除了繁忙的科研、教學和指導研究生之外,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物理專業課的教學上。他親自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撰寫了專業教材,長期堅持為本科生上課,還承擔低年級大學生的“人生導航”工作。進入中年的馬教授更加忙碌,日漸增多的白髮成為他的辛勞的痕跡。但是,年歲的增長並未減少他對物理學研究的熱情,他又在超穎材料物理、量子耗散等新領域開始探索。馬教授以他深刻的物理思想和寬廣的學識指導這些課題的研究工作,並樂此不疲。

馬紅孺教授學識淵博、平易近人,是交大物理系少有的、能夠經常在校園BBS網上和學生交流學術思想、述說物理典故、甚至講講笑話的老師。馬紅孺教授的授課理論中不失幽默,歡笑中不失真理,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到了他的口中,總是那么的生動,那么的鮮活。這為他在課堂中大開大闔、深入淺出、敏銳細緻的形象之上又平添了幾分平易近人和幽默風趣。馬教授身為博導,但從來不拿架子,學生們都喜歡與他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他的辦公室位於物理樓11層,是學生們最為熟悉的辦公室之一,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不管是學術問題還是思想困惑,都能在馬老師那裡得到明確的答案或是深刻的啟迪。在同學的心目中,很少有這樣的老師:既具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善於教書育人,更能在網路上與同學一道品味學習、生活的樂趣。

赤子福蔭家鄉寧夏

1984年,馬紅孺在南京大學入黨,始終保持對黨、對祖國,對家鄉寧夏的忠誠和熱愛。作為寧夏出去的高層學者,他始終在尋求報效家鄉的機會和途徑。多年來,他積極幫助寧夏大學建立學科點,培養老師,帶研究生。但馬紅孺總想把報效家鄉寧夏的事業進一步做大,幫助寧夏大學做大做強。

1999年,馬紅孺教授訪問了寧夏大學物理電氣信息學院,也正是此次訪問,打開了上海交大與寧大兩校對口支援和合作的大門。2001年雙方聯合申請了自然科學基金,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在對寧大物電學院對口支持的同時,馬紅孺力促上海交大與寧大建立對口協作關係,以求得上海交大對寧大實質性的支持。在馬紅孺和其他教授及領導的努力下,2001年6月,教育部確定上海交通大學對口支援寧夏大學,從此架起了兩校的友誼之橋。2001年10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與寧夏大學對口交流座談會暨互聘兼職教授儀式”在上海交大舉行。從此,上海交大與寧夏大學結對,建立了互幫學校。

名揚四海情系家鄉

記者懷著極高的崇敬,專訪馬紅孺教授。但多次去信聯繫,都是杳無音信。2006年2月底,記者終於盼到了馬紅孺教授的回覆,他說:“在此之前,我拒絕了所有媒體的採訪和報導。此次來自家鄉黨報的專訪,惟一破例一次”。馬紅孺教授熱心地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下面是他講述的少年經歷和對家鄉的深刻印象:

我的老家在同心縣馬高莊鄉河渠村,家鄉山大溝深,土地貧瘠。我的文化啟蒙是從何渠國小開始的。學校教室少、老師缺,國小四個年級在一起上課,沒有凳子,學生都站著上課,桌子是用土砌起來的台子。國中是在馬高莊中學,數學老師沈明鳴來自浙江寧波,他在那個不尊重知識的年代,卻教育我們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多學知識,用科學文化改變命運,改變家鄉面貌。他勤奮敬業,數學教的非常好,使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知識。

我的進步,是自己努力,也源於嚴父慈母的教育和支持。父親畢業於吳忠師範,曾是馬高莊中學的教師,早已退休。母親是農民,因長期為兒女操勞,積勞成疾。在繁忙的學習和工作中,總是在不經意間想到家鄉,想到在貧苦中省吃儉用把我們養大的爹媽。早些年,我差不多一年回一次家,由於工作太忙,幾年才得回一次家。每當我想到家,想到那片貧瘠的熱土,想到那些還在為溫飽而日夜奔忙的鄉親,總是想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寧夏的科學教育事業做一點貢獻,企盼家鄉面貌快變巨變。但所學專業並不是家鄉所需,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唯有對寧大物電學院微薄的貢獻,以盡我報效家鄉的心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