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5年春節前後,中國掀起了一場一波三折的“馬桶蓋風波”。先是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發表了一篇名為《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短文,指出大批中國遊客赴日搶購智慧型馬桶蓋、電飯煲甚至保溫杯等日用品,引爆了對中國製造的熱烈討論。隨後有報導指這些馬桶蓋實際上是“MadeinChina”,具體就在杭州下沙經濟開發區,於是輿論風向逆轉,認為這是“對中國製造缺乏信心”,甚至是“漢奸”、“崇洋媚外”。但緊接著又峰迴路轉,媒體發現雖然這些馬桶蓋確實產自杭州,但生產商卻是標準的日資企業,並且該型號僅供出口,且可能是專供中國遊客的,因為其採取220V電壓規格,不同於日本國內110V電壓規格。到此整個故事基本清晰:一批馬桶蓋,按照日本技術和質量標準被日本企業MadeinChina之後運回日本,作為MadebyJapan的高端產品再專門賣給千里迢迢趕去日本掃貨的中國人。原因
馬桶蓋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即中國製造正面臨著經濟循環的二元分裂。這並非經濟發展初期的城鄉二元化概念,而是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由於一國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民族工業又提升遲緩而造成的消費與生產均發生分裂、形成兩個彼此分割的經濟循環的現象。消費的分裂表現為對外國商品的哄搶式高消費和對本國商品的壓價式低消費並存,生產的分裂則表現為高質量的國際依附性生產和低質量的國內自主品牌製造並存。這分裂了的消費和生產各自組合成高端國際經濟和低端國內經濟兩個循環。前一個循環中,本國向國際高端製造提供配套生產和消費市場,為國際資本貢獻高額利潤;後一個循環中,本國低質量生產和低水平消費互相滿足、互拖後腿,制約著民族工業的進步。當前中國經濟正日益顯著地表現出這些特點。
應對之策
在中國,即使是一個小作坊的老闆,也應該知道創新是驅動發展的引擎。但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製造業用得最嫻熟的武器恰恰不是創新,而是模仿。只要有“爆款”受到消費者追捧,很快就會有劣質廉價的“同款”。這種富有投機色彩的發展模式,讓一些企業賺到了錢,卻讓中國製造戴牢了“山寨大國”的帽子。多年以前,中國製造業就已出現“向中國智造轉型”的呼籲,但效果似乎並不明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從海外購買智慧型電飯煲、智慧型馬桶蓋等產品,“海淘”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產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供給側的中國製造與需求側的消費者訴求之間不匹配不協調。
但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是中國人爭買電飯鍋,還是智慧型馬桶蓋受追捧,都已是日本或其他國家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就開始謀篇布局的結果。如果新時期的中國製造業依然為自己能迅速克隆“爆款”而沾沾自喜,所謂“新國貨”恐怕仍不會有光明前景。畢竟,我們已經見過很多能證明“馬桶蓋陷阱”的案例。
因此,我更傾向於將《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畫》中提及的“智慧型馬桶蓋”,當作官方檔案“接地氣”的一個文字細節,甚至是一個隱喻。真正值得中國製造業關注的,其實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具體要求,而這其中的每一項都以創新為核心。如果不能著眼未來,中國製造要向“中國智造”轉型,恐怕依然“道阻且長”。
思路一變天地寬。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靠創新跳過“馬桶蓋陷阱”,成為趨勢引領者而非跟隨者,成為需求製造者而非迎合者,會讓我們離質量強國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