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莊秦宮殿宗廟遺址

位於鳳翔雍城中部偏南,1976年—1984年,在馬家莊北部西北及東北先後發掘和鑽探了建築群遺址四處。

遺址發現

位於鳳翔雍城中部偏南,1976年—1984年,在馬家莊北部西北及東北先
後發掘和鑽探了建築群遺址四處。
一號建築群遺址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南北殘長約76、東西寬87.6米,面積約6660平方米。
由大門、中庭、朝寢、亭台及東西廂等部分組成。整個建築四周有圍牆環繞,布局井然有序。
大門由門道、東西塾、東西半塾、迴廊、散水等部分組成。東西面闊18.8米,南北進深因殘損
而不可知。中庭位於大門北面,為一中間微凹,四周稍高的空場,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34.5、東
西寬30米。中庭南部有夯土路面三條、踩踏面一條,分別連線大門、東廂、西廂等。朝寢在庭北側,
由前朝、後寢、東西夾室、北三室、迴廊、散水、東西階等組成。東西面闊20.8、南北進深13.9米。
亭台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5.4、南北長3.8米。四邊無檐牆,四角各有角柱一對,外有散水環繞。
東西廂分別位於中庭之東西側,由前堂、後室、南北夾室、東(西)室及迴廊、階組成。東廂南北闊21、
東西進深13.9米。西廂缺損。
在上述建築的四周均發現有夯土圍牆。東圍牆現存西段,通長5590米,南北各發現一個門址。西
圍牆現存通長71.1米,中段殘缺,北段有一門址。南牆殘損最甚,僅發現西側一段,長10米。北牆
保存完好,通長87.60米。
在中庭、東西廂南側及祖廟、東廂內,發現各類祭祀坑181個,其中牛坑88、羊坑66、牛羊同坑1、
人坑8、人羊同坑1、空坑28、車坑2個。牛羊有全牲、無頭及切碎三種形式。這種祭祀坑除少數外,
大多排列有一定規律,或二個一排,或三個一列。祖廟及東廂內的祭祀坑,均打破建築地基,應是建
築廢棄後的祭祀。

出土文物

一號建築群出土的遺物較重要的有各類陶瓦、銅質建築構件金器及陶、鐵、玉器等,各類陶瓦
上出現各種刻劃陶文,總計達七八十種之多。大致可歸納為數字、卦畫、文字、符號四個類型。其建
築的年代應為春秋中期、廢棄於春秋晚期。為宗廟性質的建築。
二號建築群與一號東西毗連,相距約15米,坐北向南,僅存門塾、隔牆、圍牆及水井、輸水管道
等幾部分。門塾,由門道、東西內塾、東西外塾、迴廊、散水等組成,南北進深5.6,東西面闊約97
米,為一座“穿堂式”建築。隔牆在門塾的東西兩側,西段全行11米,其西端與西圍牆垂直相交,東
段殘長2.3米。圍牆僅發現西牆,分南北段,南段長16.5、北段殘長5.26米。南北兩端圍牆之間,
有門址一座,寬2.6米。水井二口,均位於西圍牆之西側,分別通過二條輸水管道由西北向東南穿過
圍牆通向二號建築群。
三號建築群遺址於一號建築群西邊約500米處,南北全長326.5、北端寬86、南端寬59.5、面積
約21849平方米,四周有圍牆。由南至北可分為五座院落,五個門庭。第一院落長52、寬59.5米,南
牆和東牆有一門,門前有一段土牆似為屏。第二院落長49.5、寬59.5—60.5米,南牆及西牆各有
一門,院中部偏北兩側各有一長方形建築。第三院落長82.5、寬60.5—62.5米,東西牆各有二門,
南牆有一門,正中有面積約586平方米的長方形建築一座。第四院落長51、寬70米,東、西、南圍牆
各有一門。第五院落長65,寬86米,東牆中部有一門,院內正中偏北及其前方兩側各有一座建築呈品
字形排列。院內南部有兩座長方形建築,中有一通道與第四院落相連。各院落的南門的寬大於其他門,
應為其主要門道。
遺址內發現遺物有一、二號建築群遺址常見的各式凹字形板瓦,繩紋及抹光帶相同的各式筒瓦等,
還有飾粗繩紋的厚瓦片及散水石、燒土塊、木炭、獸骨等。推測這一遺址可能是寢宮所在。
四號建築群遺址位於二號建築群遺址以東50餘米。高於周圍地面,破壞嚴重,散水石到處可見,
殘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夯土牆基已殘缺不全。發現一些祭祀坑,內有動物肢骨、硃砂等。採集到的
遺物有各式凹字形板瓦、筒瓦、陶水管、散水石等。
馬家莊朝寢、宗廟、二號、四號四座建築群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組成了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
馬家莊宮殿宗廟區。建築年代均為春秋中晚期,同秦桓公居“雍太寢”的時間相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