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三部名著研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三部名著研讀》內容包括: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和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三部名著。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華。認真鑽研它們,對於我們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大有裨益的。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書 名: 馬克思主義哲學三部名著研讀
作 者:王傳習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8
ISBN: 9787810019606
開本: 32
定價: 10.00 元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深博大,名著很多。
為什麼我們選擇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和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三部名著來學習和研究呢?
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和《反杜林論》里最明確最詳盡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這兩部著作同《共產黨宣言》一樣,都是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而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則是全面地系統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的標誌。
因此,這三部代表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華。認真鑽研它們,對於我們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大有裨益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是一個相對真理。它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編輯推薦

本書是為研究生學位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選讀》而編寫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深博大,名著很多。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和《反杜林論》里最明確最詳盡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這兩部著作同《共產黨宣言》一樣,都是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而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則是全面地系統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的標誌。
因此,這三部代表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華。認真鑽研它們,對於我們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大有裨益的。

目錄

《反杜林論》(引論和哲學編)研讀

三版序言

引論

一、概論二、杜林先生許下了什麼諾言

第一編哲學

一、先驗主義世界模式論二、自然哲學三、道德和法四、辯證法五、結論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研讀

序言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結束語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第一、二、三、六章)研讀
代緒論某些馬克思主義者在1908年和某些唯心主義者在1710年是怎樣駁斥唯物主義的

第一章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一)

一、感覺和感覺的複合
二、“世界要素的發現”
三、原則同格和“素樸實在論
四、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
五、人是否用頭腦思想
六、關於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論
第二章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二)

一、“自在之物”或切爾諾夫對恩格斯的駁斥
二、論“超越”,或巴扎羅夫對恩格斯的學說的修改
三、費爾巴哈和約·狄慈根論自在之物
四、有沒有客觀真理
五、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或論波格丹諾夫所發現的恩格斯的折衷主義
六、認識論中的實踐標準
第三章經驗批判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三)

一、什麼是物質什麼是經驗
二、普列漢諾夫對“經驗”概念的錯誤理解
三、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
四、“思維經濟原則”和“世界的統一性”問題
五、空間和時間
六、自由和必然
第六章經驗批判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一德國經驗批判主義者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漫遊
二波格丹諾夫怎樣修正和“發展”馬克思的學說
三、關於蘇沃洛夫的“社會哲學的基礎”
四、哲學上的黨派和哲學上的無頭腦者
五海克爾和馬赫
結論
後記
……

文摘

3.對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空想社會主義及其理論的闡述首先,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的社會政治學說的特點和歷史局限性。
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伏爾泰、盧梭、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都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都具有鮮明的革命性。他們否認任何權威,提倡無情地批判截止他們那個時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和國家制度等。
主張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辯護或放棄存在的權利,強調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應該推翻封建社會不合理性的一切。他們所提出的平等、自由、博愛、人權的口號,為18世紀法國大革命做了準備。
18世紀的這些偉大人物對封建社會的批判,雖然起了積極的作用,有進步意義,但“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
他們不是把理性原則看做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而是把在思維中形成的理性原則看成是人類活動和社會存在的基礎,這反映了他們的唯心史觀。這樣,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就被顛倒了。那時,正如黑格爾所說:是世界用頭立地的時代。
18世紀的啟蒙學者們不承認自己是某一個特殊階級--資產階級的代表,而自認為是整個受苦人類的代表,實際上,在階級社會裡不可能有超階級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