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
正文
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關於道德的科學理論。亦稱馬克思主義道德學說、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它是無產階級科學世界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強調人們的道德觀念歸根結柢受他們的社會經濟關係所制約,同時又承認道德反作用於社會經濟關係以至整個社會生活。形成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實踐密切聯繫在一起,也是馬克思主義在道德領域同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鬥爭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始創,在其發展過程中,F.梅林、г.В.普列漢諾夫等人對一系列帶根本性的問題做了闡釋。列寧在這方面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特別是他所創立的關於共產主義道德的學說,在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後,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本國無產階級和人民民眾進行革命鬥爭的實踐中,都不斷為它增添著新的內容。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傳入和發展,始終同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聯繫在一起。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劉少奇等把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同中國人民的道德生活實際相結合,對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見毛澤東倫理思想)。
內容和意義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倫理思想史上發生的最偉大的事件,引起了倫理學發展過程中的最深刻的革命性變革。這一變革的內容極為廣泛,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根本問題:
①關於倫理學的理論基礎。資產階級倫理學說的理論基礎,雖然在不同派別之間不盡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立足點,即唯心史觀。有的還這樣或那樣地表現為抽象的人性論。這同封建神學家以神的旨意解釋一切社會生活及其道德現象相比,無疑是一個進步。但是,這些觀點不能真正科學地說明道德和任何一種社會現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區別於動物主要是社會屬性,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是科學世界觀的堅實的立腳點。因此,只有從人們所處的現實社會關係出發,包括道德在內的各種社會現象,連同所謂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正確的說明。道德觀念並不神秘,它最終根源於人們的社會經濟關係,屬於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馬克思主義為倫理學成為真正的道德科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②關於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資產階級倫理學說,包括現代西方倫理學中的一些流派,標榜自己以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道德問題。這種方法把人當作孤立的靜止的自然物,對人的行為作心理的甚至物理的分析,從中引出所謂“最高的善”的概念,並據以推論出一些“道德律”和修養方法。馬克思主義同這些觀點相反,認為倫理學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說明什麼是善的概念,而在於發現善惡觀念的發生和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而用以指導改造客觀世界。道德作為人們據以評價或判斷人的行為善惡的準則和規範,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中是不一樣的。這就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產生各種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社會物質生活中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在這個探索過程中,自然會涉及道德形成和道德教育的問題,因而也要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機能,但它不占主要地位。
③關於道德的基本原則。這個問題實質上主要牽涉到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關係問題。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倫理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說法,有的強調利己,有的強調利他,有的說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應當結合即合理利己,也有的說個人利益應當絕對服從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就是道德理念的體現。但是,由於他們所理解的社會只是虛幻的個人集合體,因而實際上常常把個人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以個人物慾的滿足為道德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個體和社會集體的統一,因而只有通過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具體分析,才能認識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關係,並確定處理這種關係的原則。個人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人們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產生的。在階級社會裡,這個矛盾突出地表現為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因此,任何調和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企圖本質上只能是一種幻想。而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由於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根本上一致,儘管個人和社會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但一般說來這已不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依靠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優越性和人民民眾的自覺性得到解決。隨著社會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發展,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將愈益趨於一致。因此,馬克思主義把團隊精神作為與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相對立的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主張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結合、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