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人們總會想起它當年的口號: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在最風光的時期,幾乎是香港的電影王國,它的成功與聲勢,當然不是一蹴而就。而這一切需要從頭說起。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新時代。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娛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經濟開始起飛的香港,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電影事業。兩年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期間,邵逸夫傾力打造位於香港清水灣,占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這一工程歷時近七年始告完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從此,從這裡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多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
在50年代中,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它們的特色就是以拍攝華語片為主流,拍片數量多且穩定,而且製作都比其他獨立電影公司認真嚴謹。
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邵氏的實力與聲望,起初都不及新馬影業大亨陸運濤手創的電懋。當時電懋財雄勢大,明星與導演陣容強大。單論明星,電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丁皓、王萊、蘇鳳。小生則有張揚、雷震、陳厚、喬宏、田青等。電懋的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級職員宋淇、秦亦孚,更有張愛玲編劇助陣。在鍾啟文的領導下,成就蒸蒸日上。
迎頭趕上 與電懋一爭長短

50年代中,邵氏改組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由新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主政。邵逸夫更由新加坡到香港主持電影拍片工作,與電懋一爭長短。可以說,香港的電影事業,其實是由南洋幫新馬大亨創立的。邵逸夫是商業奇才,在他的領導下,邵氏一洗頹風,迎頭趕上,甚至後來居上,把電懋拋在身後。
早期的電懋電影和邵氏電影的主要分別,簡單的說,電懋的電影時代氣息較濃,它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是穿西式洋裙的。而邵氏的則多數都還穿著唐裝衫褲。舉個例子,電懋出名的《四千金》、《曼波女郎》、《玉女私情》、《青春兒女》、《空中小姐》,這些女主角們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的新城市女性,她們都穿著搖曳生姿的西洋大傘裙。而邵氏同期的電影如《春光無限好》、《丹鳳街》、《夜來香》、《窈窕淑女》、《黃花閨女》、《月落烏啼霜滿天》等,女主角都還穿著當年大部份婦女所穿的唐裝衫褲,有些更是民初裝。
單從服裝,就可以看出50年代早期,邵氏和電懋電影的不同風格。電懋較城市化,邵氏則著重鄉土化與唐人街風味。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後,就有明顯的不同,首先他拉攏了當年最紅的林黛與李麗華,成為邵氏基本演員。小生陣容也加強,除了原本當家的皇帝小生趙雷外,也拉攏了陳厚跳槽加入,之後關山也由左派陣營投入邵氏,鍾情與張仲文較後也加入邵氏。
單是有大明星還不夠,邵氏此時更下大資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綜藝體闊銀幕外,更投下重資拍彩色片,觀眾趨之若鶩。《江山美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賣座的中文電影。有一個“笑話”說,就因為《江山美人》這部片,香港觀眾此時才知道除了任劍輝和芳艷芬外,還有一個明星叫林黛。有這個笑話產生也不出奇,當年香港的主流市場是粵語片,而華語片則是以新馬南洋一帶有主要市場,電影都是在“南洋”上映。
迎合口味 帶起黃梅調熱潮
邵氏電影票房後來勝過電懋電影,是因為邵氏更會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觀眾的口味。以前的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的除了先苦後甜的“家庭倫理文藝大悲劇”外,更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

在邵逸夫領導時,邵氏也拉攏了當年的大導演岳楓和陶秦加盟,如虎添翼,和原本的李翰祥等人,為邵氏開拍各類型大片。
岳楓除了可以拍《畸人艷婦》和《嬉春圖》這類時裝片,他也可以拍古裝片《花木蘭》、《寶蓮燈》、《妲己》,甚至武俠片《盜劍》、《奪魂鈴》,堪稱多才多藝。陶秦雖不擅拍古裝電影,但邵氏名作《不了情》、《曉風殘月》就是他的作品。陶秦更屬當年少數會拍歌舞片的導演,《千嬌百媚》、《萬花迎春》、《花團錦簇》、《歡樂青春》,都是他的作品。

邵氏還有一個成功要點,就是擴大業務,建立邵氏影城,擁有多個攝影棚,並搭立古裝實景,方便拍片,省時省力也省錢。
它還有一個成功點,就是大量栽培新人,它設立了“南國演員訓練班”,招考新人,然後簽下有潛質的新人予以力捧,成為紅星。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付出驚人的片酬拉攏天皇巨星加盟。胡燕妮、鄭佩佩、何莉莉、李菁,就是邵氏一手捧紅的大明星。甚至連早期拍福建片的小娟,也是由邵氏捧成紅極一時的凌波。
寫到這裡想到,邵氏的演員訓練班叫“南國”,它的官方宣傳刊物則叫《南國電影》,它是暗示它的根源在南洋新馬嗎?
邵氏最高峰時期
邵氏在60年代中,成了香港雄霸一方的電影王國,也有兩個外在原因,其一就是國泰大老闆陸運濤在台灣參加亞洲影展時墜機身亡。陸運濤當時本已有心要大施拳腳與邵氏一決雌雄,誰知出師未捷身先死,易名為國泰的電懋群龍無首,出品每況愈下,大明星更紛紛息影,影片成績差強人意,終於結束拍片。
還有一個外在原因就是香港1967年暴亂,造成左派電影公司沒落。
這時就只剩下邵氏公司獨占天下了。
邵氏公司腦筋快,眼光準,在黃梅調、山歌片漸漸被觀眾厭倦時,它在張徹導演的領導下,及時開拓了“武俠電影世紀”,由《邊城三俠》和《江湖奇俠》打頭陣,掀起了歷久不衰的陽剛電影熱潮,更改變了香港電影素來以女主角為主的風氣,此後的電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羅烈、岳華、張翼、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掛頭牌,他們才是牡丹,女主角則只是綠葉。
邵氏的最高峰時期就是此時。
隨後,每個人都知道了,邵氏開始減產,甚至停頓了生產。但這么多年來,提起香港電影,人們首先想起的還是邵氏電影,邵氏足以驕人矣。在邵氏之後,沒有電影公司可稱“電影王國”。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二)古裝片與黃梅調年代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是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主要原因;而李翰祥為邵氏拍攝的彩色古裝巨片與黃梅調電影,除了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也使當時的中文電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氣象,如此回首,我們稱之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