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著作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著作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著作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基本信息

概述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8年, 邵逸夫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 香港製作 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 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 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 德寶電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邵氏電影宣布將760部電影的永久著作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 天映娛樂公司,由該公司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公司資料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邵氏影城 將軍澳 邵氏影城 將軍澳

公司類型 私人公司

成立時間 1958年

總部地點 九龍清水灣

重要人物 邵逸夫爵士(主席) 
                方逸華(副主席) 
產業 電影

子公司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網站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產品特點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邵逸夫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邵逸夫
“邵氏兄弟”遵循的則是一條更為純粹的商業製片路線。邵逸夫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觀眾的心理,以及觀賞習慣和興趣,他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以是否具有票房為取捨,因此“邵氏兄弟”在選材時都切準了市民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通俗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題材。“邵氏兄弟”的導演與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 票房紀錄為依據。 

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痴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如江山美人 (1959)、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等。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有些影片影響較大。它的《江山美人》、《後門》、《萬古流芳》、《藍與黑》、《珊珊》曾先後獲得第6屆、第7屆、第12屆、第13屆、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獲得第7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和第2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華丈夫》分別在第24屆、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獎;古裝武俠片《大醉俠》、《獨臂刀》、《萬人斬》和宮闈片《傾國傾城》、《武則天》、《楊貴妃》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產量減少,但創作上重視現代題材,代表作有《男與女》、《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產量在20~30部之間。

家族企業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氏兄弟是寧波人,一門四傑,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於做電影生意要出名,父親不同意。於是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經商的精明頭腦,比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陳玉梅的逸事,由於當時“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發現 陳玉梅樸素隨和,便以巨資捧她成為中國電影皇后,陳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電影公司也永遠不能將她挖走了。所謂長兄如父, 邵醉翁集邵老大、總經理、導演於一身,其長袖善舞的精明為兄弟們樹立了榜樣,也為將來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四兄弟中老二任會計,內部掌握財務開支,從源頭上把關,老三和邵逸夫任發行,幾兄弟不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協調,在影片拍攝上也全員出動。公司成立之初,生產的十一部影片,基本上是老大執導;老二、老三獨立或聯合編劇;邵逸夫不僅會編劇還能做攝影。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得來的抽成統統進入家族賬下,公司家長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縮短了製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強競爭力。當然這必然造成一些影片質量欠佳,也為同行間詬病。

分道揚鑣

大家所熟知的“邵氏”包括邵氏兄弟公司(SB)和邵氏父子公司(SS)等。

邵逸夫 邵逸夫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制片業務。

四大導演

邵逸夫與邵氏公司全體人員合影 邵逸夫與邵氏公司全體人員合影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上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 黃梅調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和胡金銓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龍合作拍攝的奇詭刀劍武俠片延續著邵氏的輝煌。 

李翰祥:開創黃梅調電影
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銓張徹:確立新派武俠片風格
與李翰祥不同,胡金銓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起用岳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元的影片。
楚原:最古龍的武俠片導演
楚原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他的《流星。蝴蝶。劍》等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私有化

香港高等法院2009年3月17日表示,批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私有化,股份將於18日在香港聯交所除牌。
香港媒體報導,在香港上市37年的“邵氏兄弟”,是邵逸夫與邵仁枚於1958年成立,其後於1971年正式成為上市公司。在2月28日舉行的特別股東大會上,小股東在僅僅一個半小時內,即以99%大比數通過由邵氏主席邵逸夫提出的私有化建議,作價為每股港幣13.35元。邵氏兄弟停牌時報13.3港元,股份於2008年底傳出私有化時已漲逾五成。

邵氏影城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園的新邵氏影城於2007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