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香山寺二絕
【其一】
空門寂靜老夫閒①,伴鳥隨雲往復還。
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
【其二】
愛風岩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②。
且共雲泉結緣境,他生當做此山僧③。
注釋譯文
①空門:指佛寺。明華察《游善卷碧仙岩》詩:“落日下空門,齋鍾出林莽。”老夫:詩人的自稱。
②石棱:石頭的稜角。此處專指多棱的山石。唐於鵠《過凌霄洞天謁張先生祠》詩:“面壁攀石稜,養力方敢前。”
③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庾信《臥疾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
作品鑑賞
香山寺在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山的南側,白居易晚年退隱之後,定居於此,並自號“香山居士”,可見他對這個地方的喜愛。元和年間,白居易出守杭州時,曾詣鳥窠禪師問道。《五燈會元》卷二記載了他們相見的情形:“(白)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禮而退。”鳥窠禪師所說的那兩句話,是學佛之人的最起碼的要求,但卻被他提到“佛法大意”的高度,是為了說明禪不是要看怎么說,而是要看怎么做,也就是重視自己的證悟。《五燈會元》卷一記載大迦葉“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也是說明這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親證的重要性。白居易是否從鳥窠禪師那裡悟到了這一點,還有待於證明,但他不僅嚮慕和欣賞在家出家的生活狀態,而且身體力行之,就是他的越過一般士人之處,因而他也成為後世讀書人的一種生活理想。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與李白、杜甫並稱“李杜白”。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