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把餃子稱為“扁食”。在《帝京歲時紀勝》中就有“扁食包細餡”的記載。至今陝西一些地區仍把餃子稱為扁食。
清朝入關後,滿族把餃子、糕點、饅頭等統稱為餑餑,把餃子稱煮餑餑。人們如果形容一個不苟言笑的人,就說這個人是“見了煮餑餑也不樂”。
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可見這種可葷可素、營養全面的傳統飲食,多么受到人們的鐘愛,一直流傳千年以上。儘管名稱由“餅餌”到“角子”、“扁食”,人們對它的喜愛卻從來不變,以致成了過年必備的飲食。按照民間的習俗,除夕夜的“子時”,要放鞭炮、吃餃子、辭舊迎新。由於除夕夜是二年相交於“子時”,意寓“交子”。後來就把“交子”時吃的這種美食諧音稱“餃子”。從此,“餃子”不僅是美食,還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