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號冠儒,漢族,河北省正定縣牛家莊人。與段祺瑞和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憑藉過人的才智,王士珍得到袁世凱的青睞,先後任清廷陸軍大臣、“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等職。生平介紹
王士珍父親早逝,他與寡母相依為命,寄居在正定城內東門裡伯母娘家,靠母親替人做針線活艱難度日。9歲時入私塾攻讀詩書,由於聰明好學,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他15歲時,被正定鎮台葉志超看中,收在屬下當勤務兵。17歲時考入正定鎮總兵學兵隊,鏇即隨葉志超調駐山海關。光緒十一年(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在炮兵科學習3年,畢業後回山海關任炮隊教習。他採用西法教學,學以致用,博得上司的稱讚。
赴朝作戰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為了加快侵略的步伐,正尋找發動戰爭的機會和藉口,也極力慫恿清政府出兵。六月,葉志超奉命赴朝助戰,王士珍帶領炮隊官兵學員駐守在牙山。不料日本也出兵朝鮮,兵力不斷增加,遠遠超過駐朝清軍。7月25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爆發了豐島海戰,清軍損失慘重。豐島海戰後,王士珍隨葉志超撤至平壤,葉被任命為平壤清軍總指揮。9月12日,日軍兵臨城下,王士珍所在牙山軍,防守大西門至七星門陣地。他觀察地形後,極力建議“宜於城外,山上設奇布防,敵至方能應戰”。葉志超以王士珍年輕無實戰經驗為由,不予採納。
9月15日,侵朝日軍分四路猛攻平壤的中國駐軍。中國官兵和朝鮮軍民奮勇抗擊。王士珍率領炮隊學兵堅守在城上頑強鏖戰,給日軍以重大殺傷。王士珍左手無名指被炸掉,額頭左上部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敵軍四面合圍,炮隊學兵挾持王士珍突圍殺出。平壤失守後,清軍潰退。王士珍跟著葉志超連夜賓士。黑夜昏暗,南北不分,不知所向。幸王士珍攜一地圖,遂按圖指導殘軍星夜疾行,安抵義州後回國。
初露鋒芒
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從慘敗中看到必須用新法訓練軍隊才能維持其統治,於是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王士珍作為軍事教官被任命為講武堂總教習。他完全按照近代德國陸軍的營制、操典訓練士兵,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官和督操官,全部使用外國造新式武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奉詔到小站檢閱新建陸軍,王士珍將工程營設制的水雷、旱雷、踩雷及各種武器一一演習,再加上新建陸軍比舊軍軍容整齊,榮祿大加讚賞。
次年二月,榮祿再次檢閱,路過海河,河面不寬,尚有冰凍。王士珍用特製的帆布做橋,搭於冰上。榮祿的步兵、騎兵、炮兵從橋上通過,行如坦途。這種帆布橋稍加整理後即為小舟,可供游渡,若拆卸摺疊,極易收藏攜帶,榮祿看後更為高興。等到檢閱完畢回去再過海河時,王士珍仍為他架設帆布橋,榮祿擔心天已漸暖,冰河解凍,存有危險。王士珍稟告說:“不用擔心,三天后冰凍方解。”後果然如此。榮祿深服王士珍料事精確。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袁世凱聽說清政府將派他任山東巡撫,趕緊讓王士珍率兩名親信去山東巡視。不到一個月,即將山東沿海各要隘、軍營情況全部勘察清楚,連駐兵計畫也作了周密安排。返回後,袁世凱又驚又喜地說:“胡速歸如此!”即委派王士珍為小站留守司令官,指揮各軍依次從小站開赴山東。 得到袁世凱的賞識與重用,為王士珍以後的仕途鋪平了道路,也注定了他將一生為反動統治階級服務。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冬,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王士珍任軍事參謀。時濟南、泰安、東昌、曹州等數十州郡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王士珍為袁世凱提出了一整套鎮壓義和團的策略:先行勸解,然後以武力相威。如仍不從,再捕殺首犯,解散脅從。袁採納王的建議,並讓王士珍參謀山東全省軍務,致使各路團民死傷慘重。
袁、王對義和團的血腥鎮壓,惹得清朝貴族端郡王載漪、莊王載勛不滿,因為妨礙了他們利用義和團謀取私利的企圖。1900年6月,端、莊二王派了一個義和團的首領,拿著清政府的令箭去找袁世凱,說端王命令袁世凱安撫義和團,允許設壇繼續操練。
袁非常吃驚,立即召集僚屬開會商議。群僚認為:如答應設壇,義和團將興盛起來,造官府的反;如不答應,難免受到端、莊二王的嚴厲譴責。相顧失色,想不出解決辦法。這時王士珍站起來說:“請交給我來審問吧!”立即將義和團首領以盜竊端、莊二王令箭之罪推出斬首。此時袁召集的會議還沒有散,袁問王:“審問的怎么樣?”王答:“已經處決了,可以把令箭封起來送還端、莊二王。”袁世凱頓時醒悟,十分佩服王士珍處事“明決”。
這期間,袁世凱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德國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精嫻,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平時王善操權謀於腹中,段常行兇殘於外形,馮貪婪之於不顧,這所謂的“三傑”,被人指為袁世凱的“龍、虎、豹”。自此,王士珍被推為“三傑之冠”,始稱北洋“三傑之龍。”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清政府根據袁世凱的奏諫在北京成立練兵處,王士珍被任命為練兵處軍學司正使。在此期間王士珍極受袁世凱信賴,上奏或下發的文稿袁也一定讓王圈閱修改,臨發前還要讓王審閱。王士珍被任命為北洋陸軍第六鎮統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清政府抽調二萬餘北洋陸軍在直隸河間府舉行秋操,任命王士珍為總參議兼操練處軍政司正使,整個操練幾乎全是在王士珍指揮下進行的,自始至終井井有條,大得各方稱頌。各國被邀往參觀者,無不讚賞王士珍的調度才能。
鎮壓安慶起義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任命王士珍為江北提督,執掌軍政大權。在此期間,王士珍在正定城內西門裡街購置宅基地,建起相鄰二套宅院的寓所,又在正定城南購買土地十餘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王士珍率領江北新軍參加清政府舉辦的太湖秋操。出發前,王令士兵抬了很多標有"無鉛箭"、"餅餌"的箱子,並親加封印,吩咐下屬:“有軍令方能打開。”諸將不解,王士珍告訴大家說:“用無鉛箭不傷人,餅餌用來犒軍的。”
太湖秋操尚未結束,11月28日,安徽新軍炮營隊官熊成基,聯絡秋操中革命志士率馬炮營新軍千餘人在安慶起義。清政府十分恐慌,令王士珍出兵鎮壓。當時帶兵的將官既無子彈又無兵餉,倉皇失措。王士珍命打開標有"無鉛箭"和"餅餌"的箱子,原來裡面裝的全部是銀元和子彈,穩固了軍心。由於王率兵堵截、追擊,致使安慶馬炮營起義失敗。
保皇復辟
宣統四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溥儀退位。王士珍為忠於清廷,辭官退居家鄉正定城內。 袁世凱竊居臨時大總統後,設立陸海軍大元帥統帥辦事處,任命王士珍為六大辦事之一,但實權最大。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王士珍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7年6月14日,張勛借調停黎、段矛盾之名進京擁清廢帝復辟。當張勛的辮子軍到京後,王士珍命令守城部隊打開城門,辮子軍象潮水一般湧入城中。7月1日,王士珍隨同張勛等把十二歲的溥儀抬出來宣布清帝復辟。由於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這場醜劇僅12天就以失敗告終。段祺瑞又重新當上了國務總理,直系軍閥馮國璋成為總統,王士珍繼任參謀總長。
告老退官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就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宣布段祺瑞為民國叛逆,出兵北伐,開始了護法戰爭。段祺瑞要武力統一南方,而馮國璋則主張和平解決,提出“和平統一”排斥段祺瑞,段不得不於11月15日辭職。由於王士珍贊成馮國璋的“和平統一”政策,馮國璋於19日任命王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此時王士珍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王士珍組閣後,段祺瑞通過報紙對王內閣大肆攻擊,又唆使新交通系進行倒閣活動。王士珍被迫於1918年2月“引疾告歸”,馮國璋封其為德威上將軍。兩年後,王士珍辭去所有職務,退出了軍政界。
1930年7月1日,他在北平去世。享年70歲(滿68歲)。
故居
王士珍故居位於正定縣縣城西門內,隔街與其家祠王氏雙節祠相對,建於1912年。王士珍故居坐北向南,為民國時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大院原有東、中、西三個院落,現東、西院已改建,僅存中院。1949年後,歷史學家范文瀾曾在此居住。再後來,陸續被用作正定縣委機關、公檢法機關的辦公地。
1982年,正定故居被批准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正定縣檔案局將王士珍的事跡收錄在“古今正定展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中,供人們參觀學習。
2008年,正定建築商承包王士珍故居,2010年,經修繕後被改為飯店。王氏雙節祠現在破落無人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