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乳頭狀瘤

食管乳頭狀瘤

食管乳頭狀瘤(食管乳頭狀瘤)為鱗狀上皮的息肉樣良性腫瘤。發病率為0.01%~0.05%,男女均可發病。發病年齡多在中老年人。起病隱襲,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以上腹和胸部症狀居多,如胸骨後痛、吞咽困難、胃灼熱感等,還可出現便血、缺鐵性貧血。以嘔吐為主要症狀者少見,患者往往因胃部疾病做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

基本信息

病因

食管乳頭狀瘤的病因不明,目前認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黏膜損傷

胃食管反流、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機械操作等常引起食管乳頭狀瘤。食管乳頭狀瘤在食管遠1/3段多見,此處受這些病變的影響最為嚴重。內鏡檢查所致損傷、慢性食管異物嵌塞、反覆用探條擴張狹窄的食管及外科手術創傷均有引起食管乳頭狀瘤的報導。很多食管乳頭狀瘤病理檢查均有炎症證據。

2.人類乳頭狀病毒(HPV)感染

HPV與人類鱗狀上皮有高度親和性。有人在增生的食管黏膜中發現HPV感染的證據。然而各家報告食管乳頭狀瘤中的HPV檢出率很不一致,也有的作者報告HPV為陰性。因此HPV與食管乳頭狀瘤的確切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3.遺傳因素

有人認為食管乳頭狀瘤與遺傳因素有關,如先天性皮膚病、Gohze綜合徵可伴食管乳頭狀瘤。具有不正常的核型和O-raf-1基因缺失的病人可有胃腸道的多發性息肉,包括食管乳頭狀瘤。

4.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目前多數人認為食管乳頭狀瘤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有害化學物質和慢性刺激的存在,合併HPV感染,兩者起協同作用。這一觀點為多數人所接受。但確切的發病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臨床表現

發病年齡多在中老年人。起病隱襲,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以上腹部症狀居多,如胸骨後痛、吞咽困難、胃灼熱感等,尚有便血、缺鐵性貧血。嘔吐為主要症狀者少,患者往往因胃部疾病做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本病容易合併其他部位的腫瘤。他們認為,患有食管乳頭狀瘤的病人很可能在黏膜刺激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口腔和呼吸道腫瘤。因此對食管乳頭狀瘤病人應檢查鄰近臟器是否有腫瘤。

檢查

食管內鏡下絕大部分食管乳頭狀瘤呈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多半無蒂,呈淺桃紅色,質軟,彈性尚可,大小0.4~0.6厘米,罕有超過1厘米,多為單個,常位於食管中下段。內鏡下如見上述表現,應高度懷疑本病。少數食管乳頭狀瘤為扁平狀隆起,呈白色,或因充血、糜爛而呈紅色。與HPV有關的食管乳頭狀瘤則較多見於食管上段並呈多灶性。

診斷

X線檢查配合內鏡活組織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有的食管乳頭狀瘤大體形態可誤診為棘皮病或疣狀鱗癌,需經組織學檢查鑑別。

治療

因乳頭狀瘤有惡變可能,因此應積極治療。腫瘤小可在內鏡下摘除或雷射切除,腫瘤較大需經食管局部切除。

預後

絕大多數病例通過內鏡下摘除治療,長期無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