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病因,可能與環境因素、病毒感染、炎症刺激、變態反應等因素有關。
常見類型
1.鼻內翻性乳頭狀瘤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是鼻腔鼻竇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大多數為單側病變,雙側罕見。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瘤體常見於鼻腔,累及鼻腔外側壁多見,其次是上頜竇和篩竇,累及蝶竇、額竇和鼻中隔的較少。絕大多數內翻性乳頭狀瘤僅有一個原發部位。晚期累及多個部位,常難以分辨原發部位。
患者常表現為鼻塞及鼻內腫塊,可伴有流涕,有時帶血,也可有頭面部疼痛和嗅覺異常等;隨著腫瘤擴大和累及部位不同,可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檢查見腫瘤外觀呈乳頭樣,表面顆粒狀不光滑,色粉紅,質較硬,觸之易出血,病變可來源於鼻竇黏膜,向前脫出至鼻腔,向後延伸至鼻咽及口咽部。
2.外耳道乳頭狀瘤
外耳道乳頭狀瘤多發生於外耳道外段皮膚,是外耳道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是其鱗狀細胞或基底細胞長期受刺激增殖的結果。
腫瘤早期多無症狀,充滿外耳道時阻塞感、癢感或聽力減退。常有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塊”樣物者。伴繼發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可見外耳道有大小不等的單發或多發、表面粗糙不平、帶蒂或無蒂的棕黃色腫物,觸之較硬,多數基底較廣。有感染者可充血腫脹呈肉芽狀。有局部血循環障礙者可呈黑色,能部分自然脫落。增殖迅速者可侵犯中耳和乳突。
3.咽部乳頭狀瘤
乳頭狀瘤為咽部較常見的良性腫瘤,男性占多數,多為單發。
腫瘤多發生於齶弓、扁桃體、軟齶緣、懸雍垂,其次見於軟齶背面、下咽後壁、杓會厭襞等處。多數腫瘤表面呈砂粒狀、帶蒂小蘑菇狀,也有無蒂可移動的扁平狀、桑葚狀,呈淡紅色或灰色,質較軟,瘤體多為幾個毫米大小,也有達數厘米的。多數患者無自覺症狀,或在咽部檢查時發現,少數可有咽乾、癢、異物感等,較大者可有吞咽及呼吸不適或障礙。多數患者是單發,但在小兒可呈瀰漫性、多發性。
4.食管乳頭狀瘤
食管乳頭狀瘤為鱗狀上皮的息肉樣良性腫瘤。發病率為0.01%~0.05%,男女均可發病。發病者多為中老年人。
本病起病隱襲,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以上腹部症狀居多,如胸骨後痛、吞咽困難、胃灼熱感等,尚有便血、缺鐵性貧血。嘔吐為主要症狀者少,患者往往因胃部疾病做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
5.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多見於產後婦女,以40~50歲者居多,是臨床上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
患者的乳頭出現血性、漿液血性或漿液性溢液,溢液可為持續性或間斷性。有些患者在擠壓乳腺時流出溢液,也有些患者是無意中發現自己內衣或乳罩上有溢液污跡。個別患者可出現疼痛或有炎症表現。由於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瘤體小,多數情況下臨床查體摸不到腫塊。有些中央型乳頭狀瘤可在乳暈附近摸到結節狀或條索狀腫塊,質地較軟,輕壓腫塊時可引出溢液。
診斷
根據典型臨床表現結合內鏡、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務求徹底,對其基底及浸潤組織周圍的正常組織應切除足夠的安全界。此瘤對放療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