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食物生熱作用只能增加體熱的外散,而不能增加可利用的能。換言之∶生熱作用對於人體是一種損耗而不是一種收益,而只夠維持基礎代謝的食物攝入後,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入的能量,外散的熱多於食物攝入的熱,而此項額外的能量卻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來源於體內的營養貯備。因此,為了保存體內的營養貯備,進食時必須考慮食物生熱作用額外消耗的能量,使攝入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特點
細心的人會發現,吃完飯後體溫會略有升高,這止是食物生熱作用的外在表現。一般來講,體溫的升高在進食後不久就會出現,這也是吃飯時和飯後會覺得熱的原因之一,在寒冷的冬天,這一點會更加明顯。實驗測定,在進餐後兩小時,體溫會達到頂點,2-3小時後恢復到正常狀態。當然,食物生熱作用對身體的影響不只是升高體溫那么簡單,從能量代謝的角度來看,它只能增加體熱的外散,而不能增加可利用的能量。也就是說,食物生熱作用對於人體是一種損耗。所以,當一個人攝入了只夠維持基礎代謝的食物後,加上食物生熱作用的消耗,就會導致代謝的能量多於攝入的能量。此時,機體就要動用籌備的營養,燃燒脂肪來補充這部分能量損耗。所以,為了保存體內的營養儲備,進食時必須考慮食物熱效應額外消耗的能量,使攝入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
產生原因
食物生熱作用產生的原因很多。攝食過程中,消化系統的運動,消化酶的分泌都會消耗熱量。同時,食物在體內氧化分解時,除了本身釋放出熱能以外,還會增加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刺激人體產生額外的熱量消氂,同時使體溫升高。熱量與多種因素有關
那么,吃一頓飯會消耗多少熱量呢?這與食物的成分、進食量和進食的頻率等多種因素有關。首先,食物的成分不同,所產生的熱效應差別很大。脂肪的食物熱效應約占其熱能的4%-5%,碳水化合物為5%-6%,而蛋白質還要高,能達到30%-40%。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多,現在比較公認的觀點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為人體提供能量,而食物蛋白質中的胺基酸的功能為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這一過程比脂肪、蛋白質單純轉化為熱量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時,高蛋白食物所產生的熱效應時間也更長,據測算,最長可達到12小時之久,這也是因為合成蛋白質的過程更為複雜。
另外,食物熱效應與進食量也有關,吃得越多,熱能的消耗就越多。吃得快比吃得慢者消耗的熱量高。吃得快時,中樞神經系統更加活躍,激素和酶的分泌速度快、量更多,吸收和貯存的速率更高,其能量消耗也相對較多。
按照三大產熱營養素的比例,混合性食物的熱效應作用可相當於基礎代謝的10%,或全日總能量消耗的6%,約為每日600kJ(150kcal)左右。
減肥搭配
依靠生熱作用再搭配合理的飲食和適當的鍛鍊便能夠達到極佳的減肥效果。下面則是減肥適合的飲食搭配:控制總能量的攝入:換小號餐具,每餐吃八成飽,細嚼慢咽。主食:可用蒸紅薯、山藥、土豆代替部分主食。用雜糧饅頭、雜糧飯、壽司、素包代替燒餅、餡餅等餅類,煎餅果子不加或少加脆餅。遠離炒飯、炒麵、炒粉等。
肉類:用雞肉、牛肉、兔肉、魚蝦貝類代替豬肉、羊肉。少吃或不吃肥肉、肉皮、動物內臟、魚子、魷魚、肉腸等;每周至少攝入兩次海產品。
豆、奶、蛋類:適當增加這些食物的攝入,能提供較多的優質蛋白和良好的飽腹感,每天一個雞蛋,奶及奶製品可選擇脫脂類。
蔬菜水果:選用梨、柚子、黃瓜、西紅柿、櫻桃蘿蔔等作為水果,糖分高的水果減少攝入,例如香蕉、椰子、鳳梨蜜、荔枝、桂圓、人參果、棗、山楂等,每天一個中等大小的水果即可。蔬菜每人每天不少於1斤,注意深色蔬菜、菌藻類的攝入。
零食:一小把堅果,一杯優酪乳是很好的零食。遠離各種糖果、蜜餞類製品,如葡萄乾、柿餅、獼猴桃乾、乾棗、香蕉片、果丹皮、話梅、西梅、果脯等。
改變烹調方式:不使用油炸、煎、烤、勾芡的方法烹飪食物,儘量使用白灼、汆、蒸、煮、涼拌等方式;烹調時儘量去掉食物中的可見脂肪,不粘鍋可以減少烹飪用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