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飛烏縣城遺址位於四川省中江縣倉山鎮東北一公里飛烏壩(又名飛鵝壩)。據史籍記載,飛烏縣設於隋開皇年間,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移至今倉山,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廢,併入銅山。遺址背山環水,面積約200000平方米,西北為文獻記載中的大、小飛烏山,飛烏江自西北經南部向東流過。《中江縣誌》(1930年版)曾記載:“飛烏廢縣,在今縣南百八十里之飛烏壩,遺址猶存,時發現古物。”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這裡被列為文物點。當地村民改土及耕作時,常會發現石碑、石條、排水溝、石臼等。此次調查中發現遺址遍地有瓦礫,田埂邊有很厚的瓦塊堆積,很多水溝都是用地下挖出的石條修砌,在當地村民家中還發現有石柱礎、石臼及唐開元通寶、北宋崇寧通寶等文物。同時,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江縣文管所在遺址的西部、中部和東部選了3個點進行勘探試掘,發現了兩座宋代建築基礎、一條排水溝及一座明清時期的小型瓦窯,其中一座建築的台基石用規整的石條錯縫砌建,殘存有6層,殘高1.46米,該建築發掘部分長約9.4米,另在其南11米處地表下發現有石條。台基西面5.4米處發現有與台基平行的一層長3.4米、寬0.44~0.7米的不規則石條,屋內發現一倒扣的石臼,在台基的東部地面發現有一石槽及大陶缸。試掘出土有一批宋代陶瓷片、瓦片及鐵錢,其中兩件瓦上模印有“淳熙大吉”(淳熙為南宋孝宗趙年號,公元1174~公元1189年)。在遺址東北山樑北麓佛山寺(原名北岩寺)有北宋時期石刻和造像,東南3公里左右有唐代大旺寺摩崖造像。根據調查勘探情況推測,飛烏縣城遺址主要建築區集中於遺址東部和中部(下蛾壩)。建築基本毀於元、宋之戰,“迨元一統,則已地荒民散,無可設官”。村民在改土和耕種時對遺址造成一定淺表破壞,地下建築及街道遺蹟總體基本保存完整。全國唐宋縣城遺址目前保存完好的不多,飛烏縣城遺址對研究唐宋時期縣城建制、布局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