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鎮[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

倉山鎮[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
倉山鎮[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倉山鎮是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的下轄鎮,其位於中江縣最南端,距縣城70公里,位於中江、大英、樂至、金堂四縣交界處,轄原倉山、寶塔、騎龍、華實四個鎮鄉,全鎮幅員面積125.4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560個社,總戶數23349戶,總人口85300人。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3年7月被批准為首批省級重點小城鎮。倉山鎮轄倉山、龍懷兩個辦事處,1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距縣城72公里,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36800人。達成鐵路、"106"環線、"318"高速國道橫貫本鎮,羅桂路、倉淮路於此交匯。倉山鎮地處盆地西北淺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郪江在境內迂迴盤曲,潤澤幾多沃土,致使倉山素有小川西之美譽。石油、天然氣、頁岩、食鹽藏量亦十分豐富。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倉山鎮原名“胖子店”,始建於明代。轄18個村,四個居委會。36800人。幅員38平方公里。位於德陽、遂 寧、資陽三市的交界處,是G42、G318、羅桂公路、達成鐵路的樞紐,郪江河繞鎮而過。年降雨量700-900毫米。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地下有豐富的頁岩和天然氣。主產小麥、水稻、棉花、西瓜。鎮工業以建築建材、肉類及食品加工為主,畜牧以山羊、生豬為主。 鎮內有聞名省市的"倉山大樂"及頗有名氣的"太婆龍燈";市級文物--帝主廟、禹王宮;開放寺廟--朝龍寺;隋唐宋代的飛烏遺址。1996年被省列為小集鎮建設試點鎮。

古倉山,漢屬郪縣地,隋開皇10年(公元590年)建飛烏鎮,開皇13年改鎮建飛烏縣,屬新城郡,唐寧以降屬梓州,後因殘酷的寧元換代戰爭,縣城毀於兵火,居民多遭慘殺,餘生者寥寥,於是在元朝至元16年廢飛烏並銅山縣,至元20年廢銅併入中江縣。倉山,扼川東、川東南至成都古道要衝,不僅商貿繁榮,名人薈萃,也屬兵家必爭。三國名將姜維就曾屯兵於此。唐代詩人王勃客居飛烏,應飛烏令梁宏悅之請,手山"梓州飛烏縣"縣名。王勃還給境內白鶴寺撰寫碑文。飛烏雲山書院是宋中大夫秘閣修撰楊子謀講學的地方,濃厚的學術空氣代代相傳。境內的禹王宮,帝祖廟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清建朝龍寺依蔥綠蒼翠的火焰山,面臨清澈郪江組成一動人畫卷。

倉山鎮[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 倉山鎮[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倉山鎮]

自然資源

倉山鎮,位於中江縣南,轄倉山、龍懷兩個辦事處,1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距縣城72公里,面積38平方公里,人口36800人。達成鐵路、"106"環線、"318"高速國道橫貫本鎮,羅桂路、倉淮路於此交匯。倉山鎮地處盆地西北淺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郪江在境內迂迴盤曲,潤澤幾多沃土,致使倉山素有小川西之美譽。石油、天然氣、頁岩、食鹽藏量亦十分豐富。

歷史文化

古倉山,漢屬郪縣地,隋開皇10年(公元590年)建飛烏鎮, 開皇13年改鎮建飛烏縣,屬新城郡,唐寧以降屬梓州,後因殘酷的寧元換代戰爭,縣城毀於兵火,居民多遭慘殺,餘生者寥寥, 於是在元朝至元16年廢飛烏並銅山縣,至元20年廢銅併入中江縣。倉山,扼川東、川東南至成都古道要衝,不僅商貿繁榮,名人薈萃,也屬兵家必爭。三國名將姜維就曾屯兵於此。唐代詩人王勃客居飛烏,應飛烏令梁宏悅之請,手山"梓州飛烏縣"縣名。 王勃還給境內白鶴寺撰寫碑文。飛烏雲山書院是宋中大夫秘閣修撰楊子謀講學的地方,濃厚的學術空氣代代相傳。現今也出過李佳賢這樣的文人墨客。境內的禹王宮, 帝祖廟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清建朝龍寺依蔥綠蒼翠的火焰山, 面臨清澈郪江組成一動人畫卷。

城鎮發展

統籌城鄉,倉山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倉山鎮農業農村工作亮點紛呈,作為核心拳頭產業的畜牧業以生豬、山羊、小家禽為主,成為帶動民眾致富的有力途徑。響灘村是全市十個生態文明村之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在該村建設了川中丘陵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基地,不斷探索適合川中丘陵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增產增收,百姓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倉山於1996年被列為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2年被列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3年7月被四川省政府列為首批省級重點小城鎮。

倉山,作為中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縣委縣府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投資環境優勢明顯,可供開發的資源極其豐富,水電氣供給能力充足,文化教育從幼稚園到高中,各級學校配套、設施完善,擁有排名中江第二的高級完全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成績顯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位於倉山鎮的中江縣第二人民醫院(一級甲等醫院,即將升級為二級乙等醫院)設施先進,條件優越,承擔著臨近地區近50萬人口的醫療服務工作。

旅遊資源

倉山是一個充滿神奇的地方,歷史底蘊厚重,被省文物專家鑑定為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就是在倉山出土的,引起海內外人士極大興趣。從此,倉山這個小鎮聲名顯赫,走出市門、省門以至國門,讓世界知道倉山這個名字。倉山現有一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帝主廟。帝主廟修建於清代雍正年間。走進帝主廟,那宏偉的建築立刻呈現在你面前,但讓人感興趣的不是那宏偉的建築,也不是它那別致的造型,而是那幾根龐大的柱子,那柱子上精湛的雕刻,柱頭上的龍抱柱、龍盤花、龍舒身、龍展翅、雙龍戲珠、龍奪寶……一招一式都雕繪得栩栩如生。

位於倉山鎮倒碑村的石刻,座南朝北,由七龕石窟組成,於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2003年4月,又新發現了七龕石窟。經省石窟寺考古專家、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專家考察認為:1987年發現的七龕石窟可能為早唐時期建造,新發現的七龕石窟開鑿時間可能為盛唐時期,即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造像主要有彌勒佛、四方佛、西方淨土變等。根據石窟發現現場分析,其地下可能仍藏有石碑崖石刻及其新發現,在我市石窟寺考古中具有很高的價值,是我市境內目前規模較大、雕刻藝術較為精湛的石窟群。隨著這些文物的先後出土,報刊、雜誌、網路、電視等報導倉山的時間多了,到倉山旅遊觀光的人多了,增加了倉山與外界的聯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