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三足烏亦稱 赤烏,其形象是一隻黑烏鴉蹲居在金光閃爍的紅日中央因而常稱為 金烏,主要是侍奉西王母,是漢族神話中太陽之靈。神話中說,太陽里有三足烏鴉,古代人們就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別名。
傳說三足烏為日之精,居日中,形態為三足烏鴉,共有十隻。它們住在東方大海扶桑樹上,輪流由它們的母親——羲和駕車從扶桑升起,途徑曲阿山、曾泉、桑野、隅中、昆吾山、鳥次山、悲谷、女紀、淵虞、連石山、悲泉、虞淵。後來金烏作亂,同時十個一起上天,使大地被烤焦,被后羿用神箭射下九隻,只剩下一隻。
清朝太監安德海最後一次出京採辦,漕船上用的即是三足烏纛旗,誇耀他為西太后慈禧的寵宦;三足烏也是高句麗最高權力的象徵。三足烏亦是東夷民族的圖騰之一。
歷史起源
神話傳說
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述,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既有人與神的特徵,又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踆烏,會飛翔的太陽神鳥。如《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便是對十日神話傳說的記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踆烏”,郭璞註解說“中有三足烏”,則是對太陽為金烏化身的說明和解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化為金烏或太陽神鳥在宇宙中由東向西飛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樹上,這表達了融化於神話之中古代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
神話新解
歷史傳說
王紅旗先生寫的《畢方鳥、灶王爺、燧人氏的科學內涵》一文,其中介紹:“《五藏山經/西山經》記載:‘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譯註:章莪山上生有一種鳥,形狀像鶴,只有一足腳,身上青色中帶有紅色花紋,嘴是白色的。這種鳥稱做畢方,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己的名稱。它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怪火}。’關於畢方鳥的叫聲“畢方”,袁珂先生敏銳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燒時所發出的噼啪聲響,並據此認為畢方鳥即火老鴉,良有理也。……進一步說,此處畢方鳥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隊員的標誌性裝束,一旦發生火災,他們要及時行動,並大聲模仿竹木燃燒的噼啪聲以示警。……此外,《五藏山經·中山經》第11條山脈的醜陽山,也有一種赤足的鳥,狀如烏鴉,‘可以御火’,顯然它也是當地消防員的裝束。”從中得知,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烏鴉與火有一定聯繫。鳥一般代表飛行器,三隻足的飛行器,即我們常見的飛機,三足就是飛行器的三個起落架,三足烏即上古時代飛行器,不是生物.
烏鴉與火
電視介紹,烏鴉會故意停留在煙霧中,並解釋說,煙霧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烏鴉耐著煙嗆而停身煙霧中,可能是利用煙霧殺菌作用來防病治病。古人可能注意到烏鴉喜歡停留在煙霧中的習性,而其它鳥則無不遠離煙火,因而認為烏鴉是與火有關的神物,再加上烏鴉通體漆黑如炭,如同從火中化出,古人更可能幹脆認為烏鴉就是火的化身,是活氣勃勃的“火”的另一個表現形式。太陽是世間最大的火,至少古人有這種認識,烏鴉因而就與太陽產生了聯繫,成為載著太陽飛行的神鳥。《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大意是,湯谷上長著一棵扶桑樹,十個太陽就棲息在這株樹上,一個太陽剛剛回來,另一個太陽則起身出去,十個太陽都負載在烏鴉身上。就這樣,烏鴉從一種凡鳥一躍成為馱著太陽飛行的神鴉。
聰明的烏鴉
烏鴉非常聰明。《科技日報》報導,加拿大人羅偉夫研究了各種鳥類的行為後,認為烏鴉的智力排名為第一。另有人認為烏鴉的智力大致與黑猩猩相近,相當於三、四歲孩童的水平。電視曾經播放過一個科教片。畫面,一隻烏鴉叼著一隻核桃投到車行道上,然後飛到電線桿停下來,等候過往的汽車軋碎桃殼,再趁車流稀少的時候飛下來撿食桃仁。烏鴉的聰明程度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烏鴉又是少數幾種不怕人的鳥類之一,喜歡生活在人類周圍,城鎮周圍常見成群的烏鴉飛起飛落,成語“愛屋及烏”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種現象。
烏鴉聰明,喜歡生活在人類周圍。由這兩個習性可以推測,我國古代的人們觀察並注意到烏鴉喜歡停息在煙霧中的現象,是極有可能的。因而把烏鴉與火、與太陽聯繫起來,也是合情合理的。這應該就是三足金烏神話的本來面目和形成過程。雖然這種解釋遠不如太陽黑子的解釋那樣令人興奮,但我們同樣應該讚嘆我們祖先的智慧。
烏鴉與古文
在甲骨文中,“西方”的“西”字象一支翎毛形[註:鳥翅或尾巴上的長羽毛],但為什麼由翎毛形轉化為“西”字,有人認為“翎”是“西”字的古語,也有人認為由鳥翅的簡形轉化而來,但都不甚明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則說:“鳥在巢上,象形;太陽在西方下落後,鳥就入巢休息,因而表示東西方向的‘西(或者寫作棲)’字”。許慎的說法,也為許多人接受。如果從金烏神話出發分析,由於太陽本身就是由金烏這種神鳥馱著飛行的,也就是說太陽本身就與鳥連在一起,根本用不著繞那么大的圈子追蹤太陽與鳥的關係。太陽落山,金烏也就應該棲息了。鳥類下落著地或著枝時,往往用力抖一抖全身,會有羽毛被抖落。鳥群棲息的地方,常見有脫落的羽毛,也就是說,如果見到地上有鳥羽,足以說明是鳥類曾經棲息的地方。金烏雖然是神鳥,在古人看來大概也不免落羽,其下落之處也正是其抖身脫落羽毛的地方,因而用翎毛形狀表示這個地方或這個方向。
史書記載
《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中國民間傳說此鳥為日之精,居日中。漢代畫像磚上常有三足烏,居於西王母座旁,為其取食之鳥,或說即三青鳥。
《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藝文類聚》卷一百引《黃帝占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後因以指日。
《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漢高誘註:“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故太陽也叫作三足烏或金烏。又西王母有三足烏,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烏。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王母]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張守節正義引張揖曰:“三足烏,青鳥也,主為西王母取食。”後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以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仇兆鰲注引黃生曰:“三足烏,即日也。”
宋陸游《月夜短歌》:“明星雖高未須喜,三足陽烏生海底。”
後世影響
壁畫
高句麗壁畫及三足烏
介紹
高句麗人崇拜起源於中原的神物三足烏。把其當做最高權利的象徵。
來源
《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其僂呼也(僂呼,溫潤生長之言———原注)三足鳥的出處考證: 戰國與秦代的銅鏡上有三鳥環日圖,漢代瓦當上有繞日飛行的三鳥紋,而且在漢代畫像石《羿射九日》圖中刻畫的棲息於扶桑神樹上的也是三足金烏,可知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對三足烏最為生動的表現。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體現。
內容
高句麗古墓壁畫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與女媧圖、神農圖、道家羽衣仙人圖等均體現了中原對高句麗文化的全面影響。同時高句麗的射獵、戰爭壁畫也體現了其作為一個邊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戰特點,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圖畫在構圖等方面與中原魏晉以來的古墓壁畫並無重大區別。高句麗壁畫是反映高句麗在文化上屬於中華文明體系的鐵證。
三足鳥的流傳
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如同龍和鳳,除了為日神,意代表著力量。高句麗的三足烏文化由中國中原地區傳入,體現古代中國人對鳥和太陽的崇拜。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描述。
高句麗壁畫墓多繪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晨崇拜。高句麗五盔墳四號墓“日月神繪於北角二層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髮,雙手捧日輪於頭上,日中有三足鳥,月神居右,長發女相,雙手捧月輪於頭上,月中有蟾蜍。”長川一號墓後室藻井頂部繪三足鳥(日神)、蟾蜍與兔(月神)和北斗七星圖。
西周形尊
簡述
1974年至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發掘了西周中期的兩座緊鄰的大墓。從隨葬青銅器銘文得知,兩墓分別葬貴族(弓魚)伯及其夫人井姬。隨葬的青銅器有鼎、簋、鬲、豆、爵、觶、尊、卣、編鐘以及武器和車馬器等。其中茹家莊1號墓乙室中出土的兩件形態相同的三足烏形尊很有特點,較大的一件高23.5厘米,長31.2厘米,重3公斤;較小的一件高18厘米。鳥體豐滿,昂首鉤喙,凝目遠望,三足挺立,尾作長方形,兩側呈階梯狀。鳥身中空,背部開長方形孔,孔口上有蓋。周身披鱗狀羽紋,尾部飾鎖鏈狀羽紋,足部飾鱗紋。
起源論證
鳥尊的造型巧妙而科學,作為酒器,此尊如果僅有兩足,則穩定性較差,很容易傾倒,為了穩定,在雙足後復贅一足,呈三角支撐,從力學角度看,為一種穩定支撐,鳥尊站得很穩。但這種造型是否僅為了穩定,可能還不盡然。一些專家認為,此鳥尊的造型可能與古代神話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有關。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關於三足烏的記載,如漢代王充《論衡·說日》說:“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訓》說:“日中有踆烏。”高誘註:“踆,猶蹲也,即三足烏。”《楚辭·天問》王逸注云:“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則三足烏當指日之精。考古發現中所見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磚上常有一些動物圖像,如虎、鹿、牛、豬、魚、龜、鶴、鳥以及三足烏和九尾狐等。
其他信息
畫像題材還有神話傳說,主要有伏羲女媧、東王公和西王母等,而三足烏和九尾狐常作為瑞鳥瑞獸列於西王母座旁。
古高麗文化中的三足鳥
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如同龍和鳳,除了為日神,亦代表著力量。高句麗崇拜單一神:太陽神,和不問鬼神的古代中原人文化有很大差異。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描述,今吉林省集安市仍隨處可見三足烏的裝飾畫。
高句麗壁畫墓多繪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晨崇拜。高句麗五盔墳四號墓“日月神繪於北角二層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髮,雙手捧日輪於頭上,日中有三足鳥,月神居右,長髪女相,雙手捧月輪於頭上,月中有蟾蜍。”長川一號墓後室藻井頂部繪三足鳥(日神)、蟾蜍與兔(月神)和北斗七星圖。。
相關
•“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太陽剛從海底衝出來)
•“天地迢迢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趁走”(月亮和太陽互相追趕)。
•成語:“烏飛兔走”比喻日子過得快。
三足金烏
三足金烏,亦稱“踆烏”、“陽烏”。是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為日中三足烏之演化。三足金烏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紅日中央有一隻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金烏形象原是二足,西漢後期演變為三足,詳見馬王堆漢墓一號墓T型帛畫右上角太陽中的二足金烏。
起源
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有三,即青鳥。《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省稱“三足”,亦稱“三趾”。傳說中祥瑞之鳥。國有道則現。其說始見於漢。《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
又名三足烏、三足鳥,神話中說,太陽里有金黃色的三足烏鴉,古代人們就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別名,也稱為“赤烏”、“三足鳥”。如唐朝韓愈詩:“金烏海底初飛來”(太陽剛從海底衝出來);白居易詩:“白兔赤烏相趁走”(月亮和太陽互相追趕)。古人還有以“烏飛兔走”比喻日子過得快。傳古代人看見太陽黑子,認為是會飛的黑色的鳥——烏鴉,又因為不同於自然中的烏鴉,加一腳以辨別,又因與太陽有關,為金色,故為三足金烏。
亦稱“踆烏”、“陽烏”。神話傳說中神鳥名。居於日中,有三足。其說始見於漢。《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傳說此鳥為日之精,居日中。漢代畫像磚上常有三足烏,居於西王母座旁,為其取食之鳥,或說即青鳥。
文獻
《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藝文類聚》卷一百引《黃帝占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後因以指日。
《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漢高誘註:“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故太陽也叫作三足烏或金烏。又西王母有三足烏,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烏。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王母]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張守節正義引張揖曰:“三足烏,青鳥也,主為西王母取食。”後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以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仇兆鰲注引黃生曰:“三足烏,即日也。”
宋陸游《月夜短歌》:“明星雖高未須喜,三足陽烏生海底。”
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述,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既有人與神的特徵,又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踆烏,會飛翔的太陽神鳥。如《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便是對十日神話傳說的記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踆烏”,郭璞註解說“中有三足烏”,則是對太陽為金烏化身的說明和解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化為金烏或太陽神鳥在宇宙中由東向西飛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樹上,這表達了融化於神話之中古代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
《山海經》中又有關於三青鳥與五彩鳥的記述,同樣是非常奇妙的神鳥。如《西山經》說“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 《大荒西經》說,大荒之中,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騖,一名曰少黧,一名曰青鳥”;又說“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海內北經》說“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這些記述中的三青鳥與五彩鳥都非同凡響,也是古代先民崇鳥觀念的反映。《山海經》中雖未見“使三鳥”之說,但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已含役使之意,而且三青鳥與五彩鳥皆是三隻。袁珂先生認為,通過這些記述可知,“三青鳥者,非宛轉依人之小鳥,乃多力善飛之猛禽也”。金沙遺址出土青銅有領璧形器上的三隻神鳥,那華美的冠尾和矯健的飛翔之態,是否也與上述的神話傳說有關呢?[1]
值得提到的是,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鳥,在宋本中作“三足烏”。 《史記》載司馬相如《大人賦》中也說“亦幸有三足烏為之(西王母)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還有《玉函山房輯佚書·河圖括地象》中也說“有三足神烏,為西王母取食”。所以郭璞認為三青鳥即為三足烏。袁珂先生亦持相同看法,認為此說有理。我們知道,《淮南子·精神篇》中說的“日中有踆烏”,即為三足烏,又稱為陽烏或金烏,被認為是日之精魂。古籍《洞冥記》中則又說三足烏是羲和役使的日馭。由此可知,它們實際上都是太陽神鳥,屬於十日神話與太陽崇拜觀念母題範圍內的不同傳說。這裡附帶要提到西王母神話傳說的起源傳播,其中濃郁的巫術色彩、複雜的精神內涵(如魂歸天門觀念、升天成仙思想、龍虎座透露的圖騰崇拜意識和信仰習俗,以及三足青鳥的特殊象徵含義等等),都與古蜀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后羿射日的神話
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述,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既有人與神的特徵,又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踆烏,會飛翔的太陽神鳥。如《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便是對十日神話傳說的記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踆烏”,郭璞註解說“中有三足烏”,則是對太陽為金烏化身的說明和解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化為金烏或太陽神鳥在宇宙中由東向西飛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樹上,這表達了融化於神話之中古代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2]
歷史上有一個大羿,一個后羿,均出自東夷,前者是帝堯時人物,後者是夏太康時期人物。
傳說蚩尤被殺之後,東夷各部落方國又陷於長期的內戰之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擔負起統一東夷各部族的歷史使命。《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今本《山海經》不見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記載。唐人成玄英《山海經·秋水》疏引《山海經》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該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
三足鳥的考古
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有領璧形器,上面刻畫的三隻神鳥也是典型的長頸單足、羽尾華麗、展翅繞日飛翔之態,顯而易見就是對太陽神話傳說中三足烏的一種形象表現。從時代的承襲演變關係來看,正是古代蜀人這些含義豐富、構思絕妙的圖像,對後世的圖案紋飾產生了積極而久遠的影響。不僅戰國與秦代的銅鏡上有三鳥環日圖,漢代瓦當上有繞日飛行的三鳥紋,而且在漢代畫像石《羿射九日》圖中刻畫的棲息於扶桑神樹上的也是三足金烏,可知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對三足烏最為生動的表現。
關於三足鳥,人們一直都很疑惑。常言到:三隻腳的雞難找,兩條腿的人到處是。為什麼偏偏中國神話里卻出現這種三足的鳥呢?並且這種鳥還在太陽里,古神話稱為三足烏,這種三足的烏鴉在漢代的畫像里有其形象:黑黑的鳥長著三條一樣長的腿。關於鳥為什麼是三條腿,我見到一位搞生殖崇拜的專家的著作里說,三足鳥是男性崇拜,另外的那條腿就是男根。鳥在民間罵人的話里就是男性生殖器。這些解釋都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我在看到這副東周時期的三足鳥後,不再這樣認為了。 我認為三足鳥其實是青銅雕塑為了穩定的一種設計。兩條腿的鳥很難站穩,於是,雕塑藝術家便設計了一條腿穩定整個結構。東周時期的宮廷或者諸侯國里的這些雕塑展示出來後,時間一長,青銅雕塑衰敗,人們也忘記了它的功能,在漢代,青銅藝術已經式微,人們便把三足鳥當作傳世神物,加上本來就存在的鳥崇拜,三足鳥於是加入了神鳥系列,成為一個神秘的亮點。古人其實沒有問為什麼,神就是那樣。我們把它解釋為男根,有點泛性化。我們也不能一見到鳥就是性。
太陽黑子關係
東漢王充在《論衡·說日》中說:“日中有三足烏。”此“日中神禽”或認為“指日之精”(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筆者認為,“三足烏”實指“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肉眼觀測到的太陽表面層———上出現的巨大漩渦狀氣流,是太陽活動最明顯的特徵。因溫度比周圍低1000-2000℃,顯得暗淡而得名。黑子形狀不很規則,以圓形或橢圓形居多,有時單個出現,有時成對或成群出現。其壽命長短不一,多數出現幾天到幾十天,短的只有幾小時,少數長的能夠維持幾個月,甚至1.5年。此生彼滅,時多時少,平均周期約為11年。
說“‘三足烏’實指‘太陽黑子’”,是因為———首先,“三足烏”的“烏”色與“黑子”的“黑”色相同。清著名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其次,“三足烏”的形狀與“黑子”類似。《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東漢高誘註:“踆,猶‘蹲’也,即三足烏。”《說文·立部》:“竣,偓竣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偓者,倨之誤字;倨者,踞之借字也,實與‘蹲’同。字亦作‘踆’。”因為“太陽黑子”看起來雖像“烏”,但其“趾”不顯,“以圓形或橢圓形居多”,“猶‘蹲’也”,故謂之“踆”。言“三足”,是表其“奇”,僅像“烏”而已。第三,“三足烏”的“行為”與“黑子”的變化相似。清張英、王士禛等纂的《淵鑒類函》載:“《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其僂呼也(‘僂呼’,溫潤生長之言———原注)。”《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踆,退也,止也,伏也。亦作‘竣’。”《玉篇》:“竣,退伏也。”“三足烏”的“踆”———“退也,止也,伏也”及“僂呼”———“溫潤生長”,與“黑子”的“此生彼滅,時多時少”的變化相應。第四,“三足烏”與外圍的關係與黑子同:均為“金”色。“三足烏”居“日中”,其外圍是“金”光閃爍的“日盤”,故又稱“金烏”。“黑子”周圍因是“金燦燦”的,所以“黑子”的四周也是“金”色的。最後,“三足烏”的“生”和“死”與“黑子”的出現和消減及其產生的影響同功效。《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可見,當時天氣非常炎熱乾旱。在這種情況下,“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墜其羽翼”(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引《淮南子》(今本無))。“十日並出”,可能隱指“黑子”“成群出現”(因“黑子”“時多時少”,而古人又不明真相,故以為日中“三足烏”(黑子)數量不同時,即為不同的“日”)。“十”言極多。這樣,“日中九烏皆死,墜其羽翼”,當指“黑子”消減。研究表明,在中緯度地區(堯的活動範圍屬此),太陽黑子峰值年比谷值年雨量較少,因而乾燥;而在“乾燥地區”,溫度又較高(見(美)J·R·Herman和R·A·Godberg《太陽·天氣·氣候》P52,P55)。因此,“十日並出”的黑子峰值年必然是“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的;當黑子消減(“日中九烏皆死,墜其羽翼”)時,定然是“大地酷暑消盡,萬木復甦,百姓重新耕種”(《彩圖神話詞典》“羿射十日”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羿射落“九日”後所餘下的一“日”,則應為“黑子”很少或無“黑子”的“太陽” 。
綜上,“三足烏”當指“太陽黑子”。之所以人們將“三足烏”和“羿射十日”作為神話視,是因為神話是最早的解釋系統。屈原在《天問》中所“問”的“羿焉弓畢日?烏焉解羽?”,雖是“上下而求索”的態度,但那時的人尚不具備“求索”該問題的真知。或許有人會問:王充“說”“日中有三足烏”時,先人是否業已發現和觀測過“黑子”呢?回答是肯定的。據《漢書·五行志》載,公元前28年5月10日,“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是世界上公認的太陽黑子的最早觀測記錄。而王充生活於公元27-約97年;他出生時距《漢書》記載的黑子的出現時間已有55年之久。 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中國古代神獸大全
近年來,國內開發的網路遊戲多以中國歷史為背景,這些國產網路遊戲中,有些與中國古代神獸為設計原型的怪物、坐騎。藉此蒐集了中國所有的古代神獸,以饗讀者。 |
白虎 | 青龍 |玄武 | 朱雀 | 四神 | 白澤 | 翻羽 | 火龍駒 | 冥碟 | 窮奇 |挾翼 | 麒麟 |化蛇 | 英招 | 玄蜂 | 青牛 | 山臊 | 火鼠 | 商羊 | 訛獸 | 民鳥 | 欽原 | 鉤蛇 | 遠飛雞 | 腓腓 | 諸犍 | 混沌 | 應聲蟲 | 慶忌 | 赤焰獸 | 九尾狐 | 三足烏 |夔牛 | 角端 | 天狗[神獸] | 應龍 | 螭龍 | 蛟龍 | 虬龍 | 諦聽 | 饕餮 | 夔 | 紫金赤兔 | 五色鳥 | 玄蛇 | 貔貅 | 睚眥 | 蒲牢 | 贔屓 | 當康 | 鳴蛇 | 澳門 | 九嬰 |椒圖 | 趴蝮 | 禺疆 |猰貐 | 虛耗 | 五通神 | 並封|貔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