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湯

風溫湯主要用來治療風溫發痧。

處方來源

方出《臨證指南醫案》卷五、名見《證因方論集要》卷三。

組成

薄荷連翹杏仁牛蒡子桔梗桑白皮、生甘草、黑山梔
薄荷詳細>>性味:味辛;性涼
主治:風熱表證;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癢;肝鬱脅痛
功能:解表;發散風熱;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郁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3-6g,不可久煎,宜作後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先或搗汁塗敷。
用藥禁忌: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1.《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2.《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3.《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4.《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不良反應:
甘草詳細>>性味:甘;平
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髒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
功能:補虛;補氣;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2-6g,調和諸藥用量宜小,作為主藥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於中毒搶救,可用30-60g。凡入補益藥中宜炙用,入清瀉藥中宜生用。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用藥禁忌:1.《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2.《藥品化義》: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3.《本草正》: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
不良反應:
桔梗詳細>>性味:味苦;辛;性平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
功能:化痰止咳平喘;溫化寒痰;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燒灰研末敷。
用藥禁忌: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
1.宋震亨: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2.《本經逢原》:陰虛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陽泄氣也。
不良反應:
連翹詳細>>性味:苦;性微寒
主治:風熱感冒;溫病;熱淋尿閉;癰疽;腫毒;瘰癧;癭瘤;喉痹
功能:清熱解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風熱感冒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1.脾胃虛弱,氣虛發熱,癰疽已潰、膿稀色淡者忌服。
2.《本草經疏》:癰疽已潰勿服,大熱由於虛者勿服,脾胃薄弱易於作泄者勿服。
不良反應:《本草通玄》:久服有寒中之患。
牛蒡子詳細>>性味:味辛;苦;性寒
主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
功能:解表;發散風熱;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5-10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含漱。
用藥禁忌: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本草經疏》: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
不良反應:吳樹忠報導服用牛蒡子致過敏反應1例。
桑白皮詳細>>性味:甘;辛;性寒
主治:肺熱喘痰;水飲停肺;脹滿喘急;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功能:化痰止咳平喘;止咳平喘;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煎水洗。
用藥禁忌:肺虛無火力、便多及風寒咳嗽忌服。
1.《本草經集注》:續斷、桂心、麻乾為之使。
2.《本草經疏》:肺虛無火,因寒襲之而發咳嗽者勿服。
3.《得配本草》:肺虛,小便利者蒙用。
不良反應:
杏仁詳細>>性味:苦;溫;有毒
主治:外感咳嗽;喘滿;傷燥咳嗽;寒氣奔豚;驚癇;胸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濕熱淋證;疥瘡;喉痹;腸燥便秘
功能:化痰止咳平喘;止咳平喘;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下氣開痹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用藥禁忌:1.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2.《本草經集注》: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畏蘘草。
3.《本草經疏》: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忌之。
4.《本草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5.《本經逢原》:亡血家尤為切禁。
6.《本草從新》:因虛而咳嗽便秘者忌之。
不良反應:
����SSI�ļ�ʱ����

主治

風溫發痧。

各家論述

此手太陰、足陽明兩經藥也。風溫之邪治以辛涼,薄荷,桔梗以祛風,杏仁、桑皮以宣肺,連翹、牛蒡以散熱,梔子解火郁,甘草養胃陰。

中藥方劑之風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內鏈、圖片、參考資料和信息模組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