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底壓跡

顱底壓跡,是指以枕骨大孔為中心的顱底骨組織內翻。

疾病概述

顱底陷入症又稱顱底壓跡
是指以枕骨大孔為中心的顱底骨組織內翻,環椎、樞椎齒狀突等上頸椎結構陷入顱內,致使顱後窩容積縮小和枕骨大孔前後徑縮短而產生症狀。又稱顱底壓跡或顱底內翻症。

診斷依據:

1、有頸短、後髮際低、頭頸歪偏、面頰耳廓不對稱。
2、繼發神經損害表現出枕頸疼痛或聲音嘶啞或四肢無力、尿瀦留,共濟失調和發作性眩暈。
3、有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嘔吐、雙眼視乳頭水腫
4、環枕區X線照片(包括斷層片)檢查示樞椎齒狀突分別高出齶枕線3mm,基底線9mm,二腹肌溝連線12mm以上。
5、氣腦造影、碘苯酯椎管造影、計算機體層攝影有助於腦室系統和枕骨大孔區壓迫情況的了解。磁共振檢查發現小腦扁桃體下極疝出到枕大孔以下,腦室擴大等。

治療原則:

1、診斷明確且症狀明顯者,宜儘早手術治療,但手術麻醉及安放病人體位時,應避免頭部過伸,以免出現小腦扁桃體疝而加重延髓損害而致呼吸停止或死亡。
2、預防感染。
3、對症治療。

疾病分類

神經外科

疾病描述

顱底陷入症的主要特點是枕骨大孔周圍的顱底結構向顱內陷入,樞椎齒突高出正常水平,甚至突入枕骨大孔;枕骨大孔的前後徑縮短和顱後窩狹小,因而使延髓受壓和局部神經受牽拉。
編輯本段症狀體徵
嬰幼兒顱底和頸椎骨化尚未完成,組織結構松而富於彈性.故此期多不出現臨床症狀,成年以後,由於枕骨大孔區域的筋膜、韌帶、硬腦膜和蛛網膜的增厚、瘢痕、粘連以及損傷等因素.導致局部神經組織和血管受損.出現頸神經根、後組顱神經受損症狀和延髓、小腦功能障礙。嚴重者尚可出現顱內壓增高,並可因小腦扁桃體疝而致死。症狀多為緩慢進行性加重,其間可有自行緩解期。
除上述症狀外,尚可有頸項粗短、枕後髮際較低、頭顱歪斜、面頰和耳廓不對稱等特殊外觀。

疾病病因

病因以先天性發育畸形為常見,可與扁平顱底(顱前窩底與斜坡構成的顱底,角>145度)、環樞椎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等合併存在。
編輯本段診斷檢查
在X線顱骨側位片上,自硬齶後緣至枕骨大孔的後上綠作一聯線,如樞椎尚狀突超出此聯線3mm以上,即可確診。本病還須與單純的扁平顱底相鑑別,後者不引起壓迫症狀。MRI能清楚地顯示延髓、頸髓的受壓部位和有無小腦扁桃體疝。便於估計病情和制訂手術方案。

治療方案

對有X線檢查證據者,若無明顯臨床症狀,可暫不手術;但應囑患者注意避免外傷。若已出現明顯臨床症狀,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包括廣泛枕下減壓術和酌情切除第1一3頸椎椎板,術中須廣泛切開硬腦膜和增厚的蛛網膜,分離粘連,以求松解和減壓充分。在安置手術體位時,應注意勿使病人頭部過伸,以免使潛在的小腦扁桃體疝加重延髓損害導致呼吸停止或死亡。
編輯本段用藥安全
多數到20—30歲,甚至中年以後才出現。本病發病率無地區性及男女差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