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的物質。是與腎上腺皮質中形成的激素具有類似作用的合成化合物之總稱。根據其作用又可分為糖皮質激素和鹽皮質激素兩類。
1糖皮質激素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一類甾體激素,具有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代謝的作用,還具有抗炎作用,稱其為“糖皮質激素”是因為其調節糖類代謝的活性最早為人們所認識。
糖皮質激素的基本結構特徵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所具有的C3的羰基、Δ4和17β酮醇側鏈以及糖皮質激素獨有的17α-OH和11β-OH
目前糖皮質激素這個概念不僅包括具有上述特徵和活性的內源性物質,還包括很多經過結構最佳化的具有類似結構和活性的人工合成藥物,目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臨床套用較多的一類藥物。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根據其血漿半衰期分短、中、長效三類。血漿半衰期是指藥物的血漿濃度下降一半的時間,其長短在多數情況下與血漿濃度無關,它反映藥物在體內的排泄、生物轉化及儲存的速度。生物半衰期是指藥物下降一半的時間。一般講血漿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呈正相關關係。短效激素包括:氫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激素包括:強的松、強的松龍、甲基強的松龍、去炎松。長效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藥。
對糖代謝的作用主要是促進肝糖原異生,增長糖原貯存,同時又抑制外周組織對糖的利用,因此使血糖升高。
對蛋白質代謝主要是促進蛋白質分解。分泌過多時,常引起生長停滯,肌肉、皮膚、骨骼等組織中蛋白質減少。
對脂肪代謝主要是促進四肢部位脂肪分解,產生脂肪向心性分布。
2鹽皮質激素(詳見鹽皮質激素詞條)
相關詞條
-
皮質激素
腎上腺皮質合成和分泌的一類甾體化合物,主要功能是調節動物體內的水鹽代謝和糖代謝。皮質激素進入血液循環後,一般與血中特異的蛋白質——皮質激素運載蛋白形成可...
相關簡介 發展 臨床套用 用量用法 不良反應 -
胰腺類癌
胰腺類癌(carcinoid)又稱嗜銀細胞瘤(argentaffinoma),起源於胃腸道嗜銀細胞;起源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能產胺產肽,屬於APUD細...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併發症 -
類天皰瘡
類天皰瘡主要包括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和瘢痕性類天皰瘡(Cicatricial pemphigoid,CP),是一...
大皰性類天皰瘡 瘢痕性類天皰瘡 -
類克
類克(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適應症為: 類風濕關節炎,本品是疾病控制性抗風濕藥物。對於中重度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本品與甲氨蝶呤合用可用於:減輕症狀和...
成份 性狀 適應症 規格 用法用量 -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性腎病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性腎病繼發於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的腎損害發生率很低,通常認為該類藥物十分安全,並有很好的耐受性。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消化道...
疾病概述 疾病原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疾病診斷 -
大皰性類天皰瘡
大皰性類天皰瘡是一個好發於老年人的大皰性皮膚病。臨床上以軀幹、四肢出現張力性大皰為特點。目前認為BP是一個自身免疫性疾病。
內容 配圖 所屬分類 -
非甾體類抗炎藥
解熱鎮痛抗炎藥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藥物。由於其化學結構和抗炎機制與糖皮質激素甾體抗炎藥(SAIDS)不同,故又稱為非甾體類抗...
作用機制 分類用法 副作用及防治 其他信息 -
瘢痕性類天皰瘡
瘢痕性類天皰瘡為一自身免疫疾病,由於抗結膜基底膜抗體的結合導致炎症。結膜慢性,雙側性,進行性瘢痕形成和皺縮伴角膜混濁。瘢痕性類天皰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表皮...
病因 概述 臨床表現 檢查 診斷 -
巴比妥類
巴比妥類是普遍性中樞抑制藥。隨劑量由小到大,相繼出現鎮靜、催眠、抗驚厥和麻醉作用。10倍催眠量時則可抑制呼吸,甚至致死。巴比妥類在非麻醉劑量時主要抑制多...
中樞抑制作用 作用特點 藥物相互作用 藥代動力學 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