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烏齊鎮

類烏齊鎮

西藏昌都市類烏齊鎮位於類烏齊縣境中部,距縣城28公里。面積677平方公里,人口0.5萬。214國道過境。轄16個村委會,有3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達果村。人口5326,均為藏族。境內有類烏齊寺,寺內的祖拉康大殿為西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況

歷史沿革

1960年建類烏齊鎮,1975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撤區並鄉時將烏齊、尼扎、君達、則桑等鄉合併復建類烏齊鎮。

行政區劃

轄覺恩、尼美、羅那、扎古、君達、莫達、新然、宗龍、尼多、京達卡、達郭、約洛、扎日、香青、扎沙、納波16個村委會。

其他

類烏齊鎮有森林,主要樹種有杉、柏、松、樺等。野生動物有獐子、鹿、猞猁等。經濟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耕地面積295.7公頃,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產蟲草、貝母、知母、雪蓮花等藥材。牧業以飼養氂牛、綿羊、山羊為主。有國小和衛生所。

發展道路

昌都市類烏齊縣類烏齊鎮為了增加農牧民民眾的收入,通過實施一系列舉措,積極改善農牧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一是加大建設安居工程的力度。在新農村建設中,安居工程建設是切實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主要手段之一。類烏齊鎮在實施新建和改建安居工程中,給新建戶每戶1萬元的建房補貼,給改建戶每戶0.5萬元的建房補貼,使民眾住上安全、實用、經濟、舒適的住房。這些舉措大大改善了農牧民民眾的生活條件,深受農牧民民眾的歡迎。

類烏齊鎮 類烏齊鎮

二是依據區位及資源優勢,推進農牧特色產業進程。類烏齊鎮地處國道214線旁,交通便利,通信快捷,且有豐富的資源。類烏齊鎮鼓勵農牧民民眾積極興辦家庭旅館,同時大力發展藏雞、藏豬養殖,豐富遊客的餐桌,增加旅遊收入。2006年,類烏齊鎮第三產業收入達到1425.7萬元。

三是加大扶貧、農發工作的力度。為解放農牧民民眾的思想,類烏齊鎮有針對性地幫助農牧民解決發展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做到農發項目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引入龍頭企業,探尋產業化經營的模式,走高水平的富裕之路。2006年,類烏齊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55元,其中現金收入達到1640元。

四是繼續實施稅費改革,加大種糧補貼力度。自2005年以來,中央和地方為加快農村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農牧民醫療衛生方面,實施合作醫療制度,類烏齊鎮的977戶家庭中,建立醫療基金家庭賬戶的達100%,大大改善了農牧民民眾的醫療條件,使農牧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五是增強組織化程度,加大勞務輸出力度。類烏齊鎮林下資源、礦產資源、藥材資源等十分豐富,其中蟲草收入是類烏齊鎮民眾的重要收入來源。2007年,類烏齊鎮通過組織農牧民從事蟲草採集,已實現收入1080萬元。另外,隨著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類烏齊鎮繼續加大勞務輸出力度。2007年已組織富餘勞動力2800人次外出務工,實現收入252萬元。

扶貧工作

扶貧工作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1)草場圍欄;(2)補播草種;(3)草原“三滅”。

扶貧工作項目概算總投資230萬元,其中人工種草180萬元,網圍欄30萬元,草原“三滅”20萬元。

產業效益

經濟效益

項目完成後,平均每畝產青草450公斤,5000畝可產乾草225萬公斤,每公斤乾草按0、2元計,年可增產增45萬元,每畝扣除生產成本40元,5000畝人工草場增加純收入可達25萬元,經濟效益明顯。

社會效益

扶貧項目實施將有效緩解該區冬春草畜矛盾,增強牧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和民眾收入的快速穩定增長,使類烏齊縣畜牧業經濟基礎和支柱產得以鞏固,同時由於扶貧種草項目區處於類烏齊縣旅遊熱點類烏齊寺廟所處地域,對當地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

生態效益

扶貧項目的實施,可使類烏齊鎮冬春草場得以休養生息,有效減緩草畜矛盾,減少過牧壓力,對改善草地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確保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旅遊資源

烏齊寺,本名“揚貢寺”,藏語稱為“查傑瑪”或“格培林”。由桑

類烏齊鎮 類烏齊鎮

吉溫始建於127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該寺是西藏東北部著名的噶舉派寺院,具有藏、漢及尼泊爾結合的建築風格。 烏齊寺的修建,與藏傳佛教達隆噶舉派的發展密切相關。達隆噶舉是藏傳佛教塔布噶舉的一個支系,由噶斯家族的塘巴扎西白(1142~1210)創建於拉薩以北彭波的達隆地方(今林周縣境內)。達隆噶舉在西藏佛教史上地位高、影響大,一直傳承至今。

從塘巴扎西白任法台(俗稱“達隆法王”)起,到第四任法台桑吉溫(1251~1296)時,由於內部不和,桑吉溫僅任法台一年便卸任,改由瑪龐袞波扎西喇嘛繼任達隆法台,為第五世法王。桑吉溫離開彭波扣,在康區類烏齊(意為“大山”)一帶定址建寺,於是1277年在色曲河上游的“納衣塘”在壩上、德欽頗章神山前始建了揚貢寺和“薩瑪”大殿,並首任法台。後來烏堅貢布法台於1326年又建成獨具特色的“查傑瑪”大殿,成為達隆噶舉出現了兩大傳承系統:人們將彭波的達隆噶舉稱為“達隆亞塘”,意為“上部達隆”;康區類烏齊寺所傳的達隆噶舉稱為“達隆瑪塘”,即“下部達隆”。兩寺創始人均出自噶斯家族,並以“溫舉”(家族子侄繼承)方式傳承。從噶斯·桑吉溫開始至現任寺主登江嘉措(系西藏自治區佛協常務理事)已傳承二十三代。至第十二世法台時形成了活佛轉世系統,共有“吉仲”、“龐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統。

烏齊寺大殿查傑瑪造型獨特,華麗宏偉,主體建築高達30米。大殿為三層,分別由三種顏色繪飾:第一層為“條花殿”,牆高13.5米,外牆用紅、白、黑三種顏色塗抹豎形紋飾,

類烏齊鎮 類烏齊鎮

每道豎條有1米多寬,每面牆各35條,富有裝飾感。殿內有巨型大柱64根,柱高15米;第二層為“紅殿”,外牆塗抹紅色,樓高9米;第三層為“白殿”,牆體抹白色,樓高5米,沉穩神秘。殿頂有高聳的金頂,玲瓏升騰。查傑瑪大殿外觀呈正方形,面積2856平方米(長56米,寬51米),給人以沉穩莊嚴和神聖之感。底層繞寺一周設有無數個轉經筒,供善男信女們轉經朝聖。紅殿和白殿逐漸向里收分,又飾以飛檐金頂,呈飄逸升騰之勢。條花殿內供有眾多佛、菩薩塑像,懸掛有不計其數的唐卡,據說歷史上該殿有中有大小佛像四萬餘尊,足見其規模。二層紅殿內在兩面巨大的牆上繪有噶舉派歷代祖師和高僧大德,形象地再現了噶舉派產生、發展和興盛的歷史,人物造型生動,神態各異,顯示了高超的藝術。三層白殿內則珍藏著寺廟的鎮寺之寶:有相傳為桑吉溫在建寺時從上部達隆帶來的釋迦牟尼佛紫金像,據說佛像內藏有佛祖的舍利和一節指骨。有元、明、清時代的唐卡精品54幅,其中歷經一千多年的有12幅,其餘的至少也七百多年的歷史,還有2幅大型絲繡唐卡。有用金汁、銀汁書寫的經書,其中有九百多年歷史的在靛青紙上用純金汁抄寫的佛經5部。此外,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有據說是用龍泥塑造的印度菩提伽耶塔像1尊,已有二千四百年歷史;有用烏銅造的“嘎丹塔”3座,據說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西方和尼泊爾、烏仗國、克什米爾、漢地及西藏本土的佛像212尊,已有第 五在至一千年歷史;有清代雍正皇帝賜贈的緞子座後屏1件、象牙碗1隻、象牙獅1隻、象牙桌面1塊;有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的金銀鑲嵌茶壺1隻、大象牙1隻;有格薩爾王的鍍金馬鞍1套和他手下大將德瑪、興巴、囊俄的馬鞍具及大將江色等人的寶劍2把;不有大型銀塔3座、鐵質霹靂三角劍2柄、鐵質霹靂金剛杵1支等。之些珍寶一般輕易示人。

烏齊寺在藏區的重要影響和特殊的政教地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相傳,元朝泰定帝在位時,瑪卡太后前往藏地朝聖路過該寺,她將自己的一半財產作為該寺的供養;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封類烏齊寺第三世法台傑哇堅贊為國師,並賜封冊、印信和衣帽;清雍正帝賜封第十三世法台龐球阿旺加為諾門汗呼圖克圖,賜金冊金印,並御封第二十一世法台袞噶朗傑為諾門汗呼圖克圖爵位。由此可見類烏齊寺在西藏尤其是藏東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烏齊寺是康區影響最大的寺廟之一,曾長期掌管烏齊一帶的地方政教權力。該寺作為下部達隆的主寺,擁有屬寺58座,分布在昌都、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信徒甚眾,曾常住僧侶兩萬五千多人,到20世紀中葉亦有兩千人。現有喇嘛三百多人。

烏齊寺每年夏季固定的跳神時間為:第一天跳“瑪爾羌姆”;第二天跳戴面具的眾本尊法舞第三天跳護法神舞。屆時還要舉行賽馬、表演馬術等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