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發展
1950年由東北文聯音委會創辦的《東北歌聲》,共出版6期。1952年改為《東北新歌選》,東北大區撤銷後,由遼寧人民出版社主管,共出版44期(另增刊5期),於1957年改為《音樂生活》月刊,至2004年5月已出版380期。
1957年1月《音樂生活》創刊,主編李劫夫,編輯組長寒溪。當時,全國的音樂刊物除《人民音樂》以外,幾乎清一色是歌曲期刊。為滿足廣大讀者多方面的需求,《音樂生活》辦成了綜合性、通俗性、民眾性的音樂刊物。除了發表作品,還刊登評論、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章、漫畫,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它一問世,就以豐富的內容和清新的面貌,獲得音樂屆的讚許和讀者的歡迎。刊物在安波的倡導下辦起來,刊名也是他提出的,他說了一句至理名言:“生活里少不了音樂,音樂里更少不了生活。”這就是《音樂生活》刊名的含義。
1958年,安波擔任刊物主編,1959年,他調往遼寧省委任宣傳副部長,繼由李劫夫任主編。1959年10月,刊物劃歸省音協主辦,編輯組長楊仲。遵循其辦刊宗旨,加強扶持本省創作。1961年至1963年困難時期,《音樂生活》暫時停刊。這期間,編輯出版5期《遼寧創作歌曲選》,填補其空白。1964年7月,《音樂生活》復刊。丁鳴為駐會副主席並主管刊物,編輯組長王靄林。1966年8月,《音樂生活》停刊。《音樂生活》再度復刊是“文革”後的1978年7月。主編是新任省音協主席盧肅,編輯室主任孫鳳舉,副主任寒溪、林成敦。
1981年,丁鳴任主編,1982年,孫鳳舉任主編。1984年、1989年,先後增補林成敦任副主編、主編。1989年,曉丹、方萌任副主編。
經研究批准,從1991年11月起,《音樂生活》從音協分出去單設,成立雜誌社,由省文聯直接領導。曉丹任總編輯兼社長,方萌任副總編輯,耿大權任編輯部主任。1995年9月,耿大權任副總編輯,汪敏任采編室主任。
宗旨與特色
《音樂生活》堅持傳播社會主義先進音樂文化,堅持“把握正確導向,推出精品”的辦刊宗旨,以專業音樂家、專業
院團為主要服務對象,扶持鼓勵專業音樂家及業餘作者的創作與表演,發表了許多優秀的歌曲和文章,開設的一些新欄目和首發內容也引起音樂屆的關注,如“香港音樂變遷”欄目,共刊發37期,史料翔實,較全面地介紹香港音樂文化的概貌,填補了我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空白。“雜品寮”欄目相繼刊發40期,文章語言犀利,針砭時弊,對當代樂壇發生的事及時評論,給作者以健康的理論影響與正確引導。首創欄目還有“名人品樂”、“世界民族音樂”、“世界國歌縱橫談”、“民俗音樂”、“權威論碟”、“卷首頁”、“音樂紀實”等,後兩項在省級期刊評比中獲優秀欄目獎。
《音樂生活》為適應文化事業改革發展的需要,於2002年6月與北京姜傑文化藝術中心協辦,增設名譽社長秦詠誠,編輯部增設主編秦詠誠、姜傑、副主編劉立(常務)、汪敏。協辦後的刊物,圖文並茂,除保持原來刊物特色以外,還增加了介紹全國各大音樂院校及國內重要的音樂團體等內容。與時俱進,刊物增設了全國音樂院校教師論文專欄‘全國音樂教師教學心得專欄和全國藝術館音樂幹部創作專欄等。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十八)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