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難四第三十九

《韓非子·難四第三十九》作者是韓非子,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品原文1

衛孫文子聘於魯,公登亦登。叔孫穆子趨進曰:“諸侯之會,寡君未嘗後衛君也。今子不後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過也。子其少安。”孫子無辭,亦無悛1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孫子必亡。亡臣而不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注釋

1.悛:(quān圈)《左傳·襄公七年》:“亦無悛容。”《左傳·昭公九年》:“為是悛而止。”《廣雅·釋詁三》:“悛,更也。”這裡用為悔改、改變之意。

譯文

衛國的孫文子受國君委派到魯國去訪問,魯襄公登上一級台階他也同時登上一級台階。叔孫穆子有禮地小步快跑到孫文子面前說:“各國諸侯聚會時,敝國國君的地位從來沒有排在衛國君主的後面。現在您不比敝君後登一級,敝君還不知道什麼地方有過錯。請先生稍慢一點。”孫文子沒有說話,也沒有悔改的神色。穆子退下去後告訴別人說:“孫文子必然會滅亡。作為臣子而不走在國君的後面,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就是滅亡的根源。”

淺析

難,見《難一》。主要論述評議的還是法治問題。但本篇的體例與前面三篇稍有不同,它的每一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先敘述一段歷史故事,第二節用“或曰”引出一段對這歷史故事的辯難文字,第三節再用“或曰”引出對上節辯難的反駁文字。韓非運用這種反覆辯駁的形式,深刻地表達了他的政治思想。本節所敘述的是一段歷史故事,孫文子掌握了衛國的大權,於是乎就有點趾高氣揚了,連魯國君主也不放在眼裡了。因此,魯國的叔孫穆子認為他必然會滅亡。那么,孫文子會不會因為看不起魯國君主而滅亡呢?

作品原文2

【原文】
或曰:天子失道,諸侯伐之,故有湯、武。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齊、晉。臣而伐君者必亡,則是湯、武不王,晉、齊不立也。孫子君於衛,而後不臣於魯,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於有失之君,而命“亡”於有得之臣,不察。魯不得誅衛大夫,而衛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孫子雖有是二也,臣以亡?其所以亡其失、所以得,君也。
【譯文】
有人說:天子失去正確的道路,諸侯就會討伐他,所以才有商湯王滅夏、周武王滅商的事。諸侯失去正確的道路,大夫就會討伐他,所以才有齊國、晉國廢君奪位的事。如果做臣子的討伐君主必然要滅亡,那么商湯、周武就不會稱王了,晉國、齊國也就不能立為諸侯了。孫文子在衛國掌握了君主的權力,後來在魯國又不行臣禮,是臣下在做君主的事情。君主在治國的道路上有失誤,所以才導致臣子在權勢上有所獲得。不把“滅亡”說到有失誤的君主頭上,而把“滅亡”說到有所獲得的臣子頭上,這就是不明察。魯國無權懲處衛國的大夫,而衛君的明察又不足以了解孫文子是個怙惡不悛的大臣。孫文子雖然有這兩種行為,哪會因此滅亡呢?作為臣子怎么能說滅亡呢?衛君之所以亡於他的失誤、孫文子之所以得到權勢,都在於君主。
【簡析】
這一段評議是在為孫文子辯護,君主無道,那么臣子就可以推翻他並取而代之,這種例子有商湯王滅夏成立商朝,有周武王滅商成立周朝,那么衛君無道,孫文子就可以滅衛並取而代之。因此,孫文子並不會因瞧不起魯國君主而滅亡。孫文子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孫文子一個人的事,關鍵的原因在於衛國君主。

作品原文3

【原文】
或曰:臣主之施1,分也。臣能奪君者,以得相踦2也。故非其分而取者,眾之所奪也;辭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桀索岷山之女,紂求比干之心,而天下離;湯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內服;趙咺走山,田氏外仆,而齊、晉從。則湯、武之所以王,齊晉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後以君處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處,是倒義而逆德也。倒義,則事之所以敗也;逆德,則怨之所以聚也。敗亡之不察,何也?
【注釋】
1.施:《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詩·周南·兔罝》:“施於中林。”《詩·豳風·東山》:“果臝之實,亦施於宇。”《詩·小雅·大東》:“有捄天畢,載施之行。”《荀子·臣道》:“爪牙之士施,則仇讎不作。”《史記·韓世家》:“施三川而歸。”《漢書·蒯通傳》:“秦政不施。”這裡用為設定、安放之意。
2.踦:(qī椅)《戰國策·趙策四》:“齊、秦非複合也,必有踦重者矣。”《韓非子·亡征》:“必其治亂;其強弱相踦者也。”《韓非子·八經》:“大臣兩重,提衡不踦。”這裡用為偏重之意。
【譯文】
有人說:臣子和君主的設定,是根據名分。臣子能奪取君位,是因為所獲得的有偏重不平衡造成的。所以不按照本分而取得的,眾人都會來奪取;言說自己的本分而又能取得的,是民眾所給予的。因此夏桀索取有緡氏的女子,商紂剖取比干的心臟,而天下人都背離了他們;商湯王改變了自己的姓名,周武王受到責罵,而四海之內的人都歸順他們;趙宣子逃跑到溫山,田成子逃在外當僕人,而齊國、晉國的人都聽從他們。那么商湯、周武之所以稱王,齊國、晉國之所以能立為諸侯,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君主的原因,而是因為他們得到民眾的擁護以後才以君主的身份立身處事的。如今孫文子還沒有得到什麼,卻去做君主才可以做的事情,這就是顛倒了行為方式而且違背了道德。顛倒了行為方式,那么就是事情失敗的原因;違背了道德,那么就是怨恨積聚的原因。連失敗與滅亡的原因都沒有觀察出來,為什麼呢?
【簡析】
這一段評議是韓非在否定孫文子的所作所為,一般來說,臣子是不應該推翻君主而取而代之的,但如果深受民眾擁護,推翻原有君主,以君主的身份來立身處事也是可以的。但如果還沒有取得那個地位,就不能用那個地位的身份來立身處事。而現在孫文子還沒有取得君主地位,就不應該像君主一樣處理事情。因此,孫文子是顛倒了社會角色,角色混亂則會使人陷入困境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