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席卿

其次,韓席卿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求嚴。 再次,韓席卿對學生的生活管理嚴。 由於韓席卿的努力,二中的校風和學風為開封之冠。

韓殿珍,字席卿,河南省桐柏縣平氏鎮崗北栗樓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生。祖居世代鄉儒。有二兄、四妹,韓席卿排行老七,中等個,臉微麻,鄉人呼為“韓七麻”。
韓席卿幼年在鄉讀私塾,念儒經,曾從唐河縣名儒祁儀鎮“三馮”(馮友蘭、馮景三、馮沅君)兄妹之父學經史。考中秀才。清末廢科舉,辦學堂,韓席卿考入河南優級師範學堂數學科,攻新學。
河南優級師範學堂,當時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河南的主要據點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任該校教員的多為同盟會會員。學生韓席卿、齊性一(名真如,睢縣人),羅飛聲(新野人),趙琴堂(名元治,方城人),劉星朗(舞陽人)等,也都參加過同盟會,進行反清反帝鬥爭。
韓席卿生長在帝國主義入侵,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大動盪年代,他目睹清朝腐敗,在當時民主主義的革命影響下,終於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
韓席卿從河南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後,曾在開封任教二年。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加緊了對革命黨人的鎮壓,開封處於清廷巡撫寶棻白色恐怖之下。韓席卿在開封難於立足。又因兩兄早逝,所遺寡嫂幼侄缺人撫養,便回到家鄉。此時,他即聯絡附近知識界及鄉鄰中有志之士,伺機行動。
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義成功,同年十一月開封起義失敗。訊息傳到豫鄂交界的桐柏偏僻山區,韓席卿立即行動起來。他與唐河縣井樓街的周宏斌聯合,發動村民百餘人,組織革命軍。主要武器只有快槍一支,其餘全是刀、矛、紅纓槍之類。他們利用農曆春節之機,於大年初一出兵,晝夜兼程,殺向桐柏縣,於初二上午,出其不意攻到桐柏城下,嚇壞了清廷縣令姚瀛。
由於韓周起義軍在縣城的內應馬輝長走漏了訊息,使姚瀛事先作了準備,設了埋伏,對跋涉百餘里,疲憊不堪的韓周起義軍實行包抄、圍擊,起義失敗了。被俘六十餘人,其中有許多穿皮袍馬褂的讀書人,都在當天被殺害在縣城西門外河堤上。當地民眾把這次失敗的起義稱為“韓七麻子大年初一打桐柏”。
韓席卿在考入河南優級師範學堂之先,曾在家鄉桐柏縣,平氏鎮等國小當過校長。以後考入優師(地址:今開封市前營門醫專東面)。三年後畢業,歷充豫南師範,中州公學、第五師範學監及省立汲縣(衛輝)中學校長等職。一九一三年,受老同學、老同事、河南省立第二中學校長趙琴堂之聘,擔任二中學監(教導主任),一九二三年,趙琴堂去職,韓席卿繼任校長,直到一九二五年辭世。
韓席卿自桐柏起義失敗後,即把全部心力投入河南的教育事業。他選定了“教育救國”的道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是他終身信條。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極強的民族責任心,自尊心,加之他性格豪爽,有辯才,富正義感,在優師上學時即出類拔萃。他在當時河南教育界頗有名望,經常被推為代表,向當局交涉,每次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一九二五年,胡景翼(字笠僧)主豫時曾委任韓席卿為某縣縣長。韓的同事們問他:“何日上任履新?”韓答:“我不能幹貪贓賣法的事,又沒有莊地往上賠,這縣太爺我幹不了!”。
一九一八年夏,由韓席卿發起在開封組織了一個《心聲》雜誌社。參加的成員有韓席卿、馮友蘭、嵇文甫、魏烈丞、馬戢武王柄程、王芸青、徐旭生、徐待峰等十餘人。他們每月每人捐款五元作為刊物經費,雜誌社就設在馮友蘭先生的住處(青雲街)。雜誌為月刊,每期發行一千份,主要內容是反對封建思想,討論教育界的一些具體問題,介紹中外新思想,新潮流,傳播新科學及民主思想,對“五四”運動提倡的新文化運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韓席卿先生事業心極強,他治學有方。因此在學生中極有威望。當年二中畢業的學生曹靖華等對韓席卿懷念不己。
韓席卿先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尤其是從一九二三年到河南省立第二中學以後,形成了他的一套辦學的特色——“四嚴”,從而使學校辦的有聲有色,遐爾聞名。河南各地的學生,都以能上二中為榮,甚至還有外省不遠千里而來者。韓先生的辦學特色,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韓席卿對師資的素質要求嚴。韓席卿深知“名師出高徒”的道理。為了造就英才,他在聘請教員一事上煞費苦心,凡是學有專長的,他都打破門戶之見,一律高薪聘請。二十年代的河南教育界,派系鬥爭十分激烈,門戶之見相當濃厚,當時在開封有所謂優師派、北大派、武大派等等。韓席卿是優師畢業的,卻聘請了許多北大、北師大、武大和南方各地的教員。如:北大的王芸青、金乾庭、田伯蒼、吳鶴九、張儐生等;武大的張子岱、魏瑞清、蘆星橋及北洋大學的劉全忠;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榮樂泉;南方某大學的湯恂卿、蔡東藩;優師畢業學有專長的孫祥臣、孔少登、傅瘦麟、王介祉王桂庵,亦都在聘請之列。這些不同派系的教員來自全國各地,能夠和睦相處,不鬧糾紛,同舟共濟,辦好學校,在當時的確非易事,韓席卿對他們敬禮有加,視為兄弟,亦足見其氣度和膽識。當時有這么一件趣事:數學教員榮樂泉,體魁個大,西裝革履,狀甚倨傲,但學問極好,很受學生歡迎,韓校長與他說,他都眼看著天,且邊應邊走,韓跟著他亦步亦趨,狀至謙卑。同學見此,深為韓校長這種禮賢下士,委曲求全所感動。韓席卿對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員,親自認真考察,對確不能勝任者,或介紹到別的學校或設法助其轉業,但都設法解決其生活出路,決不一踢了之。
其次,韓席卿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求嚴。新生入學,一律經過考試,擇優錄取,不開後門。二中學生來自全省各地,千名考生中只錄取百名左右。入學後一個月進行複試,對不及格學生採取留級、降級和退學辦法。當時的二中,除英文課全用英語課講授外,數、理、化也都用原文版,用英語授課。有時學校請一些外國人來講學,學生也能聽懂,有些學生英語程度之高,不遜於大學英語系學生,即如當時二中的學生運動員,現在鄭州省體育館的徐中慧同志就曾擔任過英文教員。韓席卿對於有名望的學者一定設法約請來校講演,他本人也和學生一樣恭恭敬敬的聽。學生為了趕功課,多有秉燭夜讀者。故二中畢業的學生,視野廣闊,知識過硬,大多數能考上北大等等著名高等學府,有“北大預備班”之美譽。
再次,韓席卿對學生的生活管理嚴。學生一律住校。一律穿制服,不準穿西裝或長衫。成立學生自治組織,自己管理學習和生活,發揚民主,學生可以對學校和教員直接提意見。提倡勞動互助,有夜校,學生義務上課。有書報販賣組、學生參加工作。尊重勞工,不歧視工役,學生在校外見到工役,還親切打招呼、握手。校內懸有穿衣鏡,旁書“整其衣冠”字樣,故學生衣冠整潔(自己洗衣)文質彬彬。學生從南校學生宿舍去北校教學樓上課,要穿過幾條大街小巷,往返路上從無喧譁滋事者,街道市民稱讚說:“二中的學生就是守規矩”。韓席卿對學生的一伙食、衛生、體育都非常關心,飯廳有“花捲伙”,供家境貧寒的同學吃,有澡堂可供洗沐;課外活動時教室上鎖,學生都到操場鍛鍊;校際學生球賽,二中多得冠軍,全校同學都上陣助威,此為他校所未有的。
韓席卿以身作則,律己嚴。他衣著樸素,平易近人,態度和藹,愛生如子,早起晚睡,終日不離學校,星期天還在辦公室抽閱學生的作業,勤勤懇懇,數年如一日。
韓席卿不吸菸,不喝酒,經常穿一件顏色脫落的舊制服。有一次,一個新入學的學生把他當成了學校的工役,叫他到郵局去寄一封家信。在一次由一中和二中同時組織的到黃河邊旅遊的路上,年近五旬的韓校長,短衣布履,步行往返,而一中的校長卻西裝筆挺,身騎毛驢,相形之下,學生對韓倍感欽敬。韓席卿對學生洞察入微,愛護備至,他發現有一個學生愛吃零食,便把他叫到辦公室,婉言相勸,使這個學生深受感動;學生徐中慧家境貧寒,幾不能終學,韓校長叫他給學校刻寫講義,以助生話,韓席卿經常為學生慷慨解囊,先後受他資助的就有牛小芸等十餘人,以致韓每月百元的薪金常感拮据。韓席卿有驚人的記憶力,新生入學一周后,即能全呼出其姓名。每晚自習他必親臨巡視,深夜了,他親為病生端湯送藥……。
韓席卿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心,對他們的政治思想上的成長亦甚為關切。他除了自己辦《心聲》雜誌,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外,對曹靖華、王沛然等十餘名同學組織的“青年學會”及其刊物《青年》給予讚賞,並支持學生和教員參加“五四”愛國運動,使二中在“五四”愛國運動中走在鬥爭的最前列,為開封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做出了貢獻。
由於韓席卿的努力,二中的校風和學風為開封之冠。二中和北師大附中、南開中學、蘇州中學、楊州中學等並駕齊驅,為全國八所著名中學之一。著名學者,北大俄語系主任曹靖華,歷史學家尚錢,地質學家馮景蘭,前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前河南省副省長杜孟模、王毅齋,前水利部副部長程明陛,民革中監委、省參事室主任楊章武,都是韓席卿的學生,他們都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韓席卿先生幼懷大志,早年參加革命組織同盟會,曾組織和領導了桐柏起義,後致力於河南教育事業,勤勤懇懇,數十年如一日,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是一位受人尊敬,值得紀念的優秀教育家。他一生廉潔奉公,克盡職守,嘔心瀝血,任勞任怨,晚年積勞成疾,在一九二五年一月陰冷的秋夜,因肺結核病復發,病死在二中他的辦公室里,時年五十二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