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葦夼村

韓家葦夼村,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韓姓自韓家莊遷此建村,因建村處為積水之溝夼,蘆葦叢生,故命村名韓家葦夼。

基本概況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韓姓自韓家莊遷此建村。因建村處為積水之溝夼,蘆葦叢生,故命村名韓家葦夼。另一說,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年),劉姓來此定居,命村名花椒店。清康熙初年,韓姓遷來,後劉姓遷至亭子口村,遂改村名為韓家葦夼。後有李、隋、王等姓相繼自外地遷入。 韓家葦夼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7°03′。北與徐家店村相鄰,西與李家葦夼村相連,南與王家山後村交界,東與修家葦夼村接壤。隸屬徐家店鎮。北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43.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 2002年,全村有420戶,1230人。有李、韓、隋、王、田、程、於等7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為李、韓2姓。

大事記

1941年3月27日(農曆二月三十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79年12月全村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用上自來水。
1995年春安裝閉路電視。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5公斤,總產9萬斤。1978年,糧食畝產253公斤,總產27萬斤。2002年,糧食畝產436公斤,總產為25.5萬公斤。第一產業總收入600萬元,其中農業100萬元,畜牧養殖業450萬元,其它50萬元。
第二產業1920年,李向仁開設石灰窯,有工人6名。另有網扣、紡織等零星工業,從業人員50多人,收入半自給。建國後,集體辦起了粉坊、油坊。1980年,集體建立石子廠、石灰石廠,從業人員80人。1983─2000年,個體建石子廠14個。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60人,總收入1652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開始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商店及修理業、運輸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60人,總收入910萬元,其中運輸業340萬元,商飲業520萬元,服務業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以前,與附近幾個村聯辦私塾。1941年,村成立初級國小,1943年改為完小。1969年完小撤銷,成立聯辦中學,學生300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7人,其中考入清華大學1人,中國人民大學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大部分村民靠外出扛活為生。1957年,全村人均收入120元。1975年,人均收入18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20輛,機車80輛,電話130部,彩電300台,電冰櫃80台,洗衣機11台,VCD186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改革開放後,住房以磚瓦結構為主。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為18平方米。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村集體投資80萬元,安裝上自來水和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王言順在韓家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7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全村有黨員28名。2002年,有3個黨小組,黨員60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李恆賓、李恆祥、韓玉英、李恆田、李樹彥、李玉勤、韓玉美、韓明水、韓明功、李平才、韓文周、李豐章、李滿才、姜吉玉、韓吉理、韓玉強、李秋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2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恆賓、李恆祥、李恆壽、李恆田、李樹彥、韓明水、韓明功、李平才、韓玉積、李滿才、隋明清、王全軍、韓玉強、李秋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