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樓底村

1978年,糧食畝產400公斤。 1957年,人均糧食150公斤。 1978年,人均糧食400公斤。

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孫姓來此建村。因建村處有古樓遺址,故命村名樓底。後安姓遷來,遂改稱安家樓底村。繼有李、紀、王、張、趙姓等來此定居。
全村轄區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84戶,846人。有安、孫、李、王、紀、姜、劉、柳、趙、程等10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安姓。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10月1日(農曆八月十七日)重點進攻膠東的國民黨軍隊進駐3天,殺害幹部民眾5人。
1954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2年4月20日中共煙臺地委書記陳福勝來村視察工作。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2年投資10萬元,建紙箱廠1個。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1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855公斤,總產15.4萬公斤;有果園10.7公頃,總產38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73.9萬元,其中農業105.8萬元,畜牧養殖業79.5萬元,林業10.5萬元,其它78.1萬元。
第二產業1935年,安為慎開設石灰窯,工人6人。改革開放以來,投資500萬元,建起了石子廠、滑石粉廠、紙箱廠。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0人,總收入1033.4萬元,其中工業965萬元,建築業68.4萬元。
第三產業1952年,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代銷店,後又辦起了理髮店、電氣焊部。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0人,總收入1146.3萬元,其中運輸業696.1萬元,商飲業440萬元,服務業10.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安家樓底國小。1995年,投資80萬元,建起教學樓,改名育英國小,有教職工28人,學生550人。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7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40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糧食800公斤,有各種運輸車輛130餘輛(其中斯太爾3輛、解放牌貨車20餘輛),機車150輛,彩電25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村民蓋起了瓦房、樓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20平方米。 集體福利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以來,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投資10萬元,建起蓄水池,用上自來水;對考取大專院校的學生,每人獎6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安風洲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8月成立黨支部,安風洲任黨支部書記。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0人。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32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安風洲、安維彬、安宗亭、安維弟、孫明芝、孫維風、安宗俊、安宗作、安維慶、孫家恆、安忠戰、紀德平、安忠佐、安延雲、安延升、安忠成。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7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厚香、安維彬、安宗俊、孫維風、安維弟、孫家臣、安宗元、安維賢、孫家榮、安延雲、安忠成、安勇、安延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