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紋

解放前,按照獨龍族的老傳統,女孩子一旦進入成年期(十二、三歲)。都必須接受民族的洗禮──面紋,打下民族的烙印,是解放前的一種文化。

面紋

解放前,按照獨龍族的老傳統,女孩子一旦進入成年期(十二、三歲)。都必須接受民族的洗禮──面紋,打下民族的烙印。
刺面紋是痛苦的。面紋時,先用竹籤蘸菸灰在姑娘臉上描繪好紋型,然後一手持竹籤,一手拍打針棒,沿紋路打刺。待線紋刺好後,打滲出的血水擦去,敷以鍋煙類拌和的“墨汁”,幾天以後,肉皮上留下黑色和青綻色的斑紋,便成了永遠洗擦不掉的面紋。據說,這樣做可以增加婦女的美容,以示民族和集團的區別,防止別族土司的奴役,可以避邪。

內容

解放後,這種面紋習俗已基本消除了。郭沫若曾賦詩深刻提示它的歷史和階級根源,並祝賀獨龍族姑娘們的解放。
雕題嫠面傳聞有,今到海南始見之。
黎族衣緇成習尚,婦女黥墨足驚奇。
雖雲古道存民俗,想見奴徵剩孓遺。
幸喜小姑逢解放,玉顏含笑報春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